引导质疑,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tia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贵有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了新的疑问,就能主动地向这个新的问题进行探索。引导学生质疑,开启思维之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更要激发他们学会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运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主动询问和求解的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从“激发兴趣”、“围绕题目”、“扣住重难点”、“抓住重点句”等几个方面入手,设计了不同的教法,培养了学生质疑解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质疑解难 鼓励发现 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疑问,就会进行研究和探索,引导他们主动质疑,是开启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挖掘同学们的学习的潜力,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点燃他们探索和求知的兴趣,促进他们思维发展。所以从低年级起,我们就要鼓励他们去提出问题并给予回答。这一阶段,学生虽然年龄较小,表达和理解能力低,提出的问题没有预定的目标,但这是学习品格的形成。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扼杀学生的求知热情,错过大好时机。故此,教师要本着教会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紧扣教材内容,多方面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恰到好处给他们设置悬念,留出创造和思维的空间,任学生自由地去想象,进而对其产生困惑。学生的思考之门一旦敞开,教师就可指导学生朝着向更深一层次发展,引导他们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促使他们新的求知欲逐渐形成。比如《熊猫妈妈听电话》中的一句话:“小朋友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个不停。”在讨论“笑个不停”时,忽然有一位学生高高举起双手提问:“真奇怪,大家去观察小东表演滑滑梯,笑个不停。他们不用吃饭,不再睡觉啦?”这个看似很小的问题,我并没有制止,我知道这是孩子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对孩子产生伤害。接下来,我要求同学们认真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正确理解“笑个不停”的真实含义。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热烈讨论,马上高高地起了举手对我说:“这是看表演呀,观察和评价表演时大家笑个不停,看完表演他们当然要回家啦。”我马上说:“你们说得很好!”通过这样一次次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求知兴趣越发浓厚。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重要且有意义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松鼠的尾巴》时,我刻意地尝试教会了学生如何解答自己的质疑。第二节课时我提炼了三个主要问题:(1)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事例来描述松鼠尾巴和用处的?(2)请问小松鼠的母亲为什么向小松鼠说:“帚就在你身上啊!”(3)为什么在描述小松鼠时用上“找遍全身”、“最后发现”等词语?然后,让他们一起自学第3、4节,尝试回答自己的提问。聪明的孩子有了教师的提问,便会举一反三,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质疑,且逐渐趋向深入,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
  二、围绕题目,培养质疑的习惯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和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教《草船借箭》,题目中的“借箭”,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来借箭,更凸显了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才能出众的人物。一上课我就教他们抓住题目“借箭”提问题。同学们纷纷提出:“谁向哪个人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等等的问题。在认真阅读课文时,已经准确地把握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例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从课文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观察课文题目,你们会有什么问题要提出?”但是学生在思考之后却提出:1.课文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题目要用“金色的鱼钩”?2.为什么“鱼钩”的前面要加上“金色”一词来修饰?3.文章是怎样把班长与鱼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从事物的外观中发现它的内涵,虽然一时还无法解答这些核心问题,但已经形成了假想,设下了悬念,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扣住重难点,培养质疑能力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从而一步一步地启发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深化中理解课文。学会正确分析事物,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鸟的天堂》一课,文中写我第一次走进“鸟的天堂”时,着重描述了大榕树的外貌和长势,讲这一部分时我特别注意告诉学生,作者对这棵大榕树的具体位置、形状等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这部分是静态描写。在仔细地阅读课文后,由于部分学生还不太清楚,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描写这棵榕树的静态时,为何还要使用“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这些问题难度相对较大,我没有要求学生做出正确回答,而是通过让他们反复阅读课文,深入体会描写这棵挺拔高耸的大榕树的优美句子,仔细分析描写这棵榕树大而美的特征,认真品味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文是如何巧妙、形象地描写出这棵大榕树生命力的旺盛。通过讨论,大家有了想法:1.作者把这棵榕树的近景与远景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更好地突出这棵榕树的与众不同;2.这写法新颖,远中有近,近中有远,使读者眼前隐隐浮现出一幅美丽的榕树图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因为这棵榕树枝条上有部分树叶是要向下垂延伸到水面上的,从近景可以描述:“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所以如果我们还以为没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的话,文章前后就没有相互照应。经过我耐心指点,学生很快地摸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用脑思考就解决了困惑,享受到了质疑释难的学习乐趣。
  四、抓住重点句,培养质疑方法
  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只要紧紧抓住关键句或重点句,一边阅读一边记忆,就一定会很快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句,是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与课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很紧密。抓好中心句的教学,往往是很好地串通整篇课文,使得教学融入一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这样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还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一些词语的内涵比较深刻,所以整篇故事的情节就是紧紧地围绕着它来展开的。学习这一句话时,有些学生就会提出:为何是“上级”“保姆”“勤务员”?在这个问题上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我先让学生弄清“上级””保姆”和“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穿越草地时承担哪些任务?在草地上那种特殊的环境中老班长到底是如何去做好他作为“上级”“保姆”和“勤務员”的?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老班寻找一些野菜,挖一些草根,洗衣服,找一些附近有湖和水的地方进行宿营,用鱼钩和鱼竿钓鱼,做了一个鱼汤供病号吃,而自己却是天天忍饥挨饿,还不允许把消息告知别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料和关怀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通过对老班长形象的刻画,体会他舍身救人,对于祖国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精神,使学生的深刻理解和自我认识,从表面上逐渐加深而达到了实质。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得到充分地激发时,老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判断、分析、辨别,做到真正学会自主提问、质疑。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把握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出现的疑点,分清课堂教学的主次,及时解决教学问题。事实上,教师的“择疑”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提问阶段: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老师帮助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提问,也就是“疑”的不断积累。第二是教育阶段:就是将学生的提问引向知识的纵深,也是对学生“量”的基础上向“质”的一次提升。在这两个学习阶段中学生的思维常常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他们会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探究中。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既不能采取过分的否定的态度,以免严重地挫伤学生的思维,熄灭他们思维的活力和生命火花,又不能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味地给出回答,予以过分的褒扬。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准确地把握整篇课文的内涵和本质。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问题就慢慢地提到自己的点子上来,这就是“设疑”的导向作用。设疑答疑推导式教学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不仅掌握是学习知识的良好起点,也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这正是“知小学则须疑,小疑则不知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解难,努力做到向疑师之说,疑师之解,疑专家之权威。在他们的提问中善于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科学知识,不断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提高他们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振南.小学情境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
  [2].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汉生.思而疑,疑而质,质而释[J].教学新探,2015(3).
其他文献
板报在校园中我们是最常见不过的了。它是校园的宣传刊物,同时也是校园的一道风景。所以它既有与其它宣传刊物一样的宣传性和教育性,又有独特的装饰性。因此,校园板报不仅要注意它的可读性,以达到它宣传教育目的,又要注意它的装饰性,以吸引读者及增添校园景致。  那么如何才能出好一副校园板报呢?本人认为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了解、认识阶段  板报版面内容通常包括哪些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1.主题  即板报中
期刊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习主席曾说;“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摘自《立德树人,习近平这样阐释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03-18 10:09:12 来源:新华网)  习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这里指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開的教与学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气氛的作用,去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使之成为传
期刊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更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当遇到学生犯错误,如何处理学生的犯错?是不假思索,狂风暴雨式的批评学生,还是静下心来,春风化雨般地开导学生?这是每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能否正确对待这一问题,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它关系到教师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更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下面结合实例分析学生犯错时教师的处理策略。
期刊
一、引言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个性化学习的意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落实,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区域发展差异,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发展很缓慢,学生的听力能力较弱,个性化学习难以得到保障。而英语“智师课堂”可以跨越时空,丰富教学资源,延伸和拓展课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辅导,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期刊
摘要:班级是一个小群体,其中有强大的学生,也有弱小的学生。有时可能会出现以大欺小的现象。作为老师,我们要为了维护正义,保护弱小同学不受欺负,为所有同学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就要像习总书记提出的那样“有黑必扫,有恶必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班级管理中“除恶”。  关键词:班级, 弱势, 除恶,保护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能力强的,有能力弱的,有正义的,也有邪恶的。班级由几十个来自
期刊
导入:1921年,一艘红船从嘉兴南湖扬帆起航,自此,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这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而今已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百年大党,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题性学习为例,打破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把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效地整合起来。从确定主题与内容、形成团队与方案、方案实践与完善三方面谈谈如何进行主题式跨学科课程的整合设计。  关键词:主题式 跨学科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改革是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以后必然面临的挑战。笔者以“新型冠状病毒肺
期刊
摘要:从实际教学出发,概括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了讨论。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如何扬长避短,有机融合的三段式教学过程设计,以及切实可行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实施方法和手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字: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
期刊
《荀子·劝学》中说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意为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疫情在家办公学习期间,我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就像“绳”与“砺”一般,让我沉下心来学习,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自省,更获知了如何设计行之有效恰到好处的教学设计。  一、知——知“理解”之意  以往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时常常会用到理解一词,但扪心自问到底何为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