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作为中国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第二年,许多项目已准备开始或正在实施,这对中国IT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IT厂商将持续实施其本土化策略,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中国本土IT市场将持续升温。另外,国内市场的残酷竞争、产业链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商机、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及管理等也是中国IT厂商致力于全球化的原因。在外包、电信设备与服务、消费电子、IT安全等领域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新的外商投资企业及要走出去的本土企业IT系统也需同国际接轨,这就需要这些企业建立新的IT系统或持续增加投资,从而给中国IT市场带来更多机会。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开放承诺,2007年将是服务业的开放年。从2006年12月11日开始,银行业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流通领域和零售服务业也将全面对外开放。2007年底,电信及增值服务行业、互联网、交通运输等服务业也将全面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服务行业对GDP贡献的比例将越来越大,符合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中国的服务业仍在高速发展,这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服务业,也要求服务业企业要有良好的IT系统支撑;中国服务业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而IT系统无疑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因此,对外开放的服务业在2007年将给IT厂商带来更多的增长机会。预计在2007年金融行业IT市场仍将保持11.1%的增长率,批发与零售行业IT市场增长率将达到16.6%,电信与媒体行业IT市场增长率将达到13.3%,交通运输行业IT市场增长率将达到14.1%,其它服务行业IT市场增长率将超过20%。银行业——数据整合集中与数据挖掘系统、安全与灾备系统、CRM系统等;流通领域——IT基础设施、物流管理系统、软件服务化(SaaS)等;零售服务业——IT基础设施升级、数据集中与挖掘、RFID系统等;电信与互联网——存储与信息管理、内容交付网络与负载均衡(CDNandLoadBalance)、安全与灾备系统、CRM系统等。
新农村市场进入集成化系统化阶段
“十一五”规划时期是中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政府的下一个工作重点,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更成为重中之重。2007年中国5~6级城市市场将迎来一个整体IT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这个市场将不仅是简单的PC需求应用,IT设备将广泛应用到农村各个领域,如种植管理等。目前中国4~6级城市的PC出货量已经基本和1~3级城市持平,且同比增长率明显高于1~3级城市。随着厂商逐步将PC推入4~6级城市市场,加上政府推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农村先进党员远程教育等项目,中国4~6级城市市场的IT信息化认知程度将迅速提高,2007年整体硬件、软件、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也会逐步增加。随着中国宽带建设的普及和PC逐步进入5~6级市场,中国农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2007年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将逐步进入集成化、系统化阶段,而整体的解决方案也将成为农村信息化的推动力量。
软件业的利润空间
近几年来我国软件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接近60%的净利润下调到目前平均利润不到5%,这说明我国的软件工业正在面临一个重大的危机,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继续生存和发展呢?欧美软件企业目前还可以维持平均17%的利润,印度更能维持27%的利润。以我国一家年营业额达到人民币5000万元的软件企业来说,规模已不小,技术人员一百多人,但平均5%利润只能为企业带来人民币250万元的净收益。这家企业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继续挣扎生存,还是改善运营的模式? 一些软件企业尝试引进项目管理,希望能利用管理科学改善企业效益,但在过去数年中,成功利用项目管理来提升项目实施效率、控制成本、提升交付质量的个案并不多见。项目经理只是一个高薪技术人员,不但未能发挥项目管理的作用,也未能有效地使用项目管理的知识来降低项目的延误,减少项目范围变动的需求,有效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利用资源技术能力让项目如期完成。主要原因是软件企业内部未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环境,缺乏一套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一些软件企业的领导多以“竞争激烈”为理由,但处于一个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竞争是必然的,必须考虑如何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有效降低交付成本,提升企业利润,才能面对未来的挑战让企业继续发展。
软件业的开发特色
我国各地IT从业人员都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从早期的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师、系统工程师等主要职位,到后期因应IT科技发展而增加的通信/网络工程师、数据库设计师、数据库管理员、项目经理等职位。但回顾我国的IT业多只有软件工程师职位,一些企业内部可能会添加网络管理员来维护网络系统的运行。 国外IT业的岗位是依据企业所采用的系统开发体系和企业本身的商业运营模型而建设,主要是为了建立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让技术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扩展专业知识和提升技术水平,积累足够的经验后才进入系统分析工作,积累分析问题和找出原因的经验后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而成为系统设计师。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利用不同的专业人员本身的经验和专长在不同的阶段提供最优质的交付。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团队必须定期进行沟通,把自己发掘及建立的信息不断转移到其他成员身上,不断互相进行比较。系统设计师依据系统分析师所建立的系统需求来建设系统的架构和逻辑,建立系统和程序的规格,然后交由程序员按照规格进行编写。测试结果必须与系统需求和系统规格吻合后才能完成交付,对系统的质量在过程中受到全面的监控和审核。
而我国大部分软件企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完全是一个软件工程师对一个模块、或功能、或子系统进行全程负责,从调研到设计、编码、测试、安装、文档编写完全是“从一而终”。软件工程师是全能的,负担整个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工作,但全能软件工程师并没有达到要求,不管是调研还是设计、编码、测试,软件工程师是“通”而不“精”,导致项目开发过程中不断进行返工、修改和测试。最后系统勉强进行交付,后期补上的文档不但未能符合系统工程的基本要求且“残缺不全”,对系统的逻辑和后期的维护带来负面的结果。最后,程序的逻辑除软件工程师外其他技术人员没有办法理解。 更重要的一点是软件工程师不重“分析”,缺乏了分析过程,便不能够理解企业建设系统背后的原因。不能把握问题便不能设计高效的解决方案,更缺乏创新思维。所以大部分软件工程师在调研阶段希望能从客户口中获知系统的功能需求,而不是从把握现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结论出系统的功能需求。
降低系统开发成本
软件企业对服务报价也有特色——一口价。我国软件企业多以一个基准费用进行报价,不管是高级软件工程师,中级软件工程师,初级软件工程师或项目经理,这个基准费用适用于各级别技术人员。可以肯定,这个基准费用不会为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再加上合同谈判过程中被客户压价,那合同的总费用更没有多余的空间来应对项目延误所带来的损失。软件工程的最大成本支出是劳动资源的费用,工龄越久的技术人员工资可能是新进技术人员的10倍,而主要工作量是编码和测试,修改和测试或返工和测试,这些工作估计占去整个系统开发工作量的70%。能建立一套模式可让初级人员负责编码的全部工作,就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升企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