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老师在低年级开始就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观念与合作水平才可以获得合理有效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才能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提高。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形式之一。合作学习为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逐渐受到很多老师的肯定,被更多的学生所喜爱。这种学习形式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老师的引导作用,并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让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友爱,让课堂教学逐渐有效合理。
一、建立学习小组的流程
(一)确定学习小组的人数
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讲,合作观念非常弱,在刚开始,应该将合作小组的人数定为两个。其中一名学生做,另一名学生看;一名学生说,另一名学生听。按部就班,在两个人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获得一定的合作经验,然后再一步步地朝着四个人的团队过渡,如此才可以一步步树立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观念,才可以把握合作的方式[1]。
(二)倡导“组间同质,组内差异”的分组准则
老师给学生分工之前,一定要全方位地考虑小组成员的实际水平、性别以及性格等层面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这类问题:每个小组的探讨速度参差不齐,完成比较快的小组,因为学生的年纪小,自控能力比较差,就开始任意讲话,乱动起来。这就表示小组内的成员水平有差别。所以,在划分小组成员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成员水平相当,如此一来,小组的讨论水平以及探讨的速度才可以保持一致。
(三)小组成员一定要有准确有效的分工
在小组中,各个学生皆要有具体准确的分工,组长主要承担组内的合作和探讨;操控人员主要承担相机的操控;记录人员主要负责记录、梳理组内的探讨成果;汇报人员负责把组内的合作状况在班级内进行汇报。这样学生就可以各司其职,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不过,组内成员的分工需要定时相互变换,进而提高学生互动的合理性。
二、培养学生优良的合作习惯
小组协作学习,不但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形式,还是一项集体性的才艺,要求小组成员皆可以水平相当。
(一)积极参加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小组合作的目标就是使各个小组的成员皆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得到收获。为了使各个学生都主动参加,需要让比较优秀的学生先讲,接着就能够带动与引导其他的学生,如此一来,就实现了人人参加和交流的最好成效。比如,在学习如何运用七巧板组装图形时,学生将自己的图形分享了出来,接着合作组装,最终组装出来的图形学生都特别满意,从而自主积极地参加合作学习,不但感受到了合作沟通的快乐,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参加的意识[2]。
(二)学会仔细聆听的习惯
刚刚步入学校的学生,由于年紀比较小,学习状态比较散漫,对自身没有约束力,完全不管教师在讲什么,也就自然不会在乎别的小朋友了,更没有办法进行沟通。所以,怎样使学生可以仔细地聆听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老师要教育学生聆听他人讲话时要专注,在别人讲话时不可以任意插入打断别人的发言。要是有不同的想法,也要在他人发言完毕之后才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尽量明白他人的发言,听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思考,抓住关键点,并且思考其发言是否贴合实际,是否有道理。最后,在听他人发言的过程中可以作出自身的思考,对他人的发言作出评判,在聆听他人意见的前提下,反思自身的观念。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
老师是教育活动的策划人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地研究教材,掌握教学目的,了解教育的对象,掌握教学的关键点与疑难点,使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经过考虑与沟通才能解决。例如,在分类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内进行合作,一同用多种多样的小产品来布置“小商店”。这种合作意识是由内而外的,这是学生主动得到的知识,所以记忆深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其掌握相对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才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提高,进而为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敏.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下思辨能力的培养[J].神州(上旬刊),2020(12):134.
[2]张灵芝.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小品文选刊(下),2020(2):1.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形式之一。合作学习为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逐渐受到很多老师的肯定,被更多的学生所喜爱。这种学习形式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老师的引导作用,并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让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友爱,让课堂教学逐渐有效合理。
一、建立学习小组的流程
(一)确定学习小组的人数
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讲,合作观念非常弱,在刚开始,应该将合作小组的人数定为两个。其中一名学生做,另一名学生看;一名学生说,另一名学生听。按部就班,在两个人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获得一定的合作经验,然后再一步步地朝着四个人的团队过渡,如此才可以一步步树立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观念,才可以把握合作的方式[1]。
(二)倡导“组间同质,组内差异”的分组准则
老师给学生分工之前,一定要全方位地考虑小组成员的实际水平、性别以及性格等层面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这类问题:每个小组的探讨速度参差不齐,完成比较快的小组,因为学生的年纪小,自控能力比较差,就开始任意讲话,乱动起来。这就表示小组内的成员水平有差别。所以,在划分小组成员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成员水平相当,如此一来,小组的讨论水平以及探讨的速度才可以保持一致。
(三)小组成员一定要有准确有效的分工
在小组中,各个学生皆要有具体准确的分工,组长主要承担组内的合作和探讨;操控人员主要承担相机的操控;记录人员主要负责记录、梳理组内的探讨成果;汇报人员负责把组内的合作状况在班级内进行汇报。这样学生就可以各司其职,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不过,组内成员的分工需要定时相互变换,进而提高学生互动的合理性。
二、培养学生优良的合作习惯
小组协作学习,不但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形式,还是一项集体性的才艺,要求小组成员皆可以水平相当。
(一)积极参加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小组合作的目标就是使各个小组的成员皆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得到收获。为了使各个学生都主动参加,需要让比较优秀的学生先讲,接着就能够带动与引导其他的学生,如此一来,就实现了人人参加和交流的最好成效。比如,在学习如何运用七巧板组装图形时,学生将自己的图形分享了出来,接着合作组装,最终组装出来的图形学生都特别满意,从而自主积极地参加合作学习,不但感受到了合作沟通的快乐,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参加的意识[2]。
(二)学会仔细聆听的习惯
刚刚步入学校的学生,由于年紀比较小,学习状态比较散漫,对自身没有约束力,完全不管教师在讲什么,也就自然不会在乎别的小朋友了,更没有办法进行沟通。所以,怎样使学生可以仔细地聆听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老师要教育学生聆听他人讲话时要专注,在别人讲话时不可以任意插入打断别人的发言。要是有不同的想法,也要在他人发言完毕之后才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尽量明白他人的发言,听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思考,抓住关键点,并且思考其发言是否贴合实际,是否有道理。最后,在听他人发言的过程中可以作出自身的思考,对他人的发言作出评判,在聆听他人意见的前提下,反思自身的观念。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
老师是教育活动的策划人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地研究教材,掌握教学目的,了解教育的对象,掌握教学的关键点与疑难点,使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经过考虑与沟通才能解决。例如,在分类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内进行合作,一同用多种多样的小产品来布置“小商店”。这种合作意识是由内而外的,这是学生主动得到的知识,所以记忆深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其掌握相对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才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提高,进而为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敏.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下思辨能力的培养[J].神州(上旬刊),2020(12):134.
[2]张灵芝.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小品文选刊(下),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