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失去视觉的儿童依靠听觉和触摸也能认知世界,但这种认知往往不够全面和完整,需要后天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協同作用,特别是德育方面,尤其是学校课堂担负的作用更是重要。
关键词:提升;德育;实践;探索
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品德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由于视觉缺陷,若再缺乏早期干预,视觉障碍儿童在交流能力和社会规范意识方面将存在缺陷或滞后情况,需要进行缺陷补偿,由于学校作为视障儿童品德教育的基地,对视障儿童形成良好品德行为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盲校教育中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一、德育的重要意义阐述
《全日制盲校小学教学计划》中对德育的要求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并培养乐观开朗、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按照上述德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盲童学校在小学阶段,应该配合语文课、社会课、思想品德课、音乐课和课外活动的内容,润物细无声的进行“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和“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指导视觉障碍儿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各种正确的行为习惯。根据这些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结合盲童学校的实际及盲校学生的心理、心理及发展特点,以语文课堂为例,我们应具体地确定以下几方面为盲童学校的德育内容。在盲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真善美,鼓舞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原先的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对语法结构和段落进行过度解析,间接导致语文丧失了原有的味道,没有了语文存在的魅力。而2016年新修订的盲校语文新课标再次强调要求,语文课堂应在语言文字基础上,进行情感的体验,通过捕捉文字蕴含的意义以及传递出来的情感,引导盲生感受文字带来的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二、课堂实施德育的几个策略
1、因势利导 激发兴趣
情境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法》中强调:“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孩子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是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活动。”盲童的心灵世界丰富,在此情况下加强语言文字的品读和感悟,引导他们发现真善美。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教学艺术除了具备形象性、创造性等特征外,更具有情感性。而情感又是有感染性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它充分说明了真正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通过多样的教学激情感染,折射出真善美的光芒,用这样美好而又朴素的方式在盲生的心中种下向真向善向美的种子。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充分发挥盲童的残余视力和其他感官的功能,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动作直观和和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手段,增加盲生的感性知识,使得他们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情感共鸣,如毛泽东诗词中体现的革命主义的乐观、豪迈情怀;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情怀,方志敏先生的爱国情怀,都会引发激情的碰撞和火花,给学生以良好的情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情感,感受人性的光辉,为他们的人格注入积极向上的种子。
2、多项举措 熏陶感染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新课程准标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中来。结合生活中的示例,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跟平常教学互相融合。。
如富有感染力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能表现出语言作品的形式美。因为视觉局限,盲生无法通过眼睛进行阅读,而是用双手手指在盲文书上进行摸读。教师引导盲生通过摸读,可以将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得有声,并且读出韵味。阅读的内容还承载着一定的思想认识,通过反复诵读,让盲生感受到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美好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净化着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得他们的心灵世界得以充实,并感悟到真善美的力量。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通过引导盲生反复摸读课文,感受文字内容之美后,再带领他们走进自然,通过触摸发真实地感受到文章里介绍的真善美,再适时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进一芽的树,刚开的花、柔软的 小草以及感受春风拂面的温柔,通过感官上的接触步升华这种情感。
3、重视体验,丰富想象和联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感悟课文内容,从而丰富盲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如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画面,让盲生感受到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意境美,再通过对课文进行品味、赏析,提高盲生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精神得以充实,心灵世界逐渐丰富多彩。
三、盲校德育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多用具体事例示范引导
要使德育目标为儿童可以理解和接收,就必须采用适合于盲童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讲故事、听报告、参观、访问、座谈等,具体生动的事实使视障儿童感同身受,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受到具有说服力的教育。
2、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受视力限制,视障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尤其是现行的寄宿制盲校中,教师作为距离孩子最近的学习表率和模仿对象,其人格魅力及言语行为在德育过程中的影响熏陶,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收到好的德育效果。
3、培养孩子正确的认知
为了使孩子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就应培养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认识态度,从而树立自强、自信和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培养视障儿童的正确认识态度,有许多方法可用,如讲我国身残志坚的榜样张海迪的事迹,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等等,了解盲人也是能做出卓越成就的;盲人的生活也是富有意义的。
总之,由于视觉障碍的影响,盲生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他们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对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片面性,所以身为盲校的教师要用心去引导,以让盲童用心灵去感悟、去感知生活的真善美,这些都对他们的今后的人格塑造和性格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家英 陈云英 彭霞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83-184
[2]翟海珍 要守文《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天津教育出版社,53-55
作者简介:滑丽(1979年8月--),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市特教学校教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盲教育工作。
关键词:提升;德育;实践;探索
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品德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由于视觉缺陷,若再缺乏早期干预,视觉障碍儿童在交流能力和社会规范意识方面将存在缺陷或滞后情况,需要进行缺陷补偿,由于学校作为视障儿童品德教育的基地,对视障儿童形成良好品德行为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盲校教育中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一、德育的重要意义阐述
《全日制盲校小学教学计划》中对德育的要求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并培养乐观开朗、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按照上述德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盲童学校在小学阶段,应该配合语文课、社会课、思想品德课、音乐课和课外活动的内容,润物细无声的进行“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和“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指导视觉障碍儿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各种正确的行为习惯。根据这些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结合盲童学校的实际及盲校学生的心理、心理及发展特点,以语文课堂为例,我们应具体地确定以下几方面为盲童学校的德育内容。在盲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真善美,鼓舞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原先的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对语法结构和段落进行过度解析,间接导致语文丧失了原有的味道,没有了语文存在的魅力。而2016年新修订的盲校语文新课标再次强调要求,语文课堂应在语言文字基础上,进行情感的体验,通过捕捉文字蕴含的意义以及传递出来的情感,引导盲生感受文字带来的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二、课堂实施德育的几个策略
1、因势利导 激发兴趣
情境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法》中强调:“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孩子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是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活动。”盲童的心灵世界丰富,在此情况下加强语言文字的品读和感悟,引导他们发现真善美。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教学艺术除了具备形象性、创造性等特征外,更具有情感性。而情感又是有感染性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它充分说明了真正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通过多样的教学激情感染,折射出真善美的光芒,用这样美好而又朴素的方式在盲生的心中种下向真向善向美的种子。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充分发挥盲童的残余视力和其他感官的功能,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动作直观和和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手段,增加盲生的感性知识,使得他们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情感共鸣,如毛泽东诗词中体现的革命主义的乐观、豪迈情怀;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情怀,方志敏先生的爱国情怀,都会引发激情的碰撞和火花,给学生以良好的情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情感,感受人性的光辉,为他们的人格注入积极向上的种子。
2、多项举措 熏陶感染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新课程准标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中来。结合生活中的示例,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跟平常教学互相融合。。
如富有感染力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能表现出语言作品的形式美。因为视觉局限,盲生无法通过眼睛进行阅读,而是用双手手指在盲文书上进行摸读。教师引导盲生通过摸读,可以将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得有声,并且读出韵味。阅读的内容还承载着一定的思想认识,通过反复诵读,让盲生感受到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美好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净化着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得他们的心灵世界得以充实,并感悟到真善美的力量。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通过引导盲生反复摸读课文,感受文字内容之美后,再带领他们走进自然,通过触摸发真实地感受到文章里介绍的真善美,再适时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进一芽的树,刚开的花、柔软的 小草以及感受春风拂面的温柔,通过感官上的接触步升华这种情感。
3、重视体验,丰富想象和联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感悟课文内容,从而丰富盲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如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画面,让盲生感受到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意境美,再通过对课文进行品味、赏析,提高盲生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精神得以充实,心灵世界逐渐丰富多彩。
三、盲校德育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多用具体事例示范引导
要使德育目标为儿童可以理解和接收,就必须采用适合于盲童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讲故事、听报告、参观、访问、座谈等,具体生动的事实使视障儿童感同身受,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受到具有说服力的教育。
2、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受视力限制,视障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尤其是现行的寄宿制盲校中,教师作为距离孩子最近的学习表率和模仿对象,其人格魅力及言语行为在德育过程中的影响熏陶,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收到好的德育效果。
3、培养孩子正确的认知
为了使孩子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就应培养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认识态度,从而树立自强、自信和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培养视障儿童的正确认识态度,有许多方法可用,如讲我国身残志坚的榜样张海迪的事迹,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等等,了解盲人也是能做出卓越成就的;盲人的生活也是富有意义的。
总之,由于视觉障碍的影响,盲生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他们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对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片面性,所以身为盲校的教师要用心去引导,以让盲童用心灵去感悟、去感知生活的真善美,这些都对他们的今后的人格塑造和性格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家英 陈云英 彭霞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83-184
[2]翟海珍 要守文《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天津教育出版社,53-55
作者简介:滑丽(1979年8月--),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市特教学校教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盲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