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性的渗透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学的人文性,强调数学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概念、方法、结论,更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习得数学素养。
  
  一、师生关系——营造对话氛围
  
  人文理念指引下的课堂,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图略):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由于面积公式的教学比较充分,学生大多给出了正确的回答。
  师:两个图形的面积为什么相等呢?
  生:因为其中一个图形像另一个图形的影子一样,所以相等。
  师:这位同学能动脑筋找理由。的确,人的影子确实有和人一样大的时候。
  师:不过,大家想一想,人的影子不是也有比人的本身大或小的时候吗?既然这样,能不能根据图形像影子,就推断它们面积相等呢?
  ……
  这个案例吸引人的,不是精妙的设计,也不是精彩的互动,而是师生交往的一个人文侧面,这个侧面表明,教师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孩子的思考角度。当然,教师并没有忽略自己的教育职责,而是以建议式的口吻给予了孩子一个悠长而含蓄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凸显生活味道
  
  人文性的数学内容,不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内容的产物。这样的内容,能有效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引领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例如,在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后,教师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友文具超市刚进了8包硬面抄,每包20本,打算以每本5元的价格进行销售。请你设计一个销售方案,再计算出销售总额。
  (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我打算一本一本地销售。先求一共有多少本硬面抄,20×8=160(本);再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求出一共可以卖多少元,5×160=800(元)。
  生2:我也喜欢一本一本地卖。因为“单价×数量=总价”,所以用5×20就可以知道一包硬面抄可以卖100元;再用100×8计算出得数,这个得数800元就是8包硬面抄的总价。
  生3:我打算搞批发,一包一包地卖。根据“每包价钱×包数=总价”,先算出一包硬面抄要多少元,5×20=100(元),再求出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00×8=800(元)。
  生4:我可以成套销售。先算一套要多少元,5×8=40(元);再算出一共可以卖多少元,40×20=800(元)。
  师:“每本5元”与“进了8包硬面抄”两个条件之间好像没什么关系,你怎么把它们放在一起的呢?
  生4:如果我是经理,进货时会首先考虑到硬面抄的颜色和图案,我会进8包颜色和图案各不相同的硬面抄。我可以从每一包中取出一本,将8本硬面抄组成一套。因为一包有20本硬面抄,所以,一共可以组成20套。再成套出售。
  师:假如顾客不愿意成套地购买,你这个经理该怎么办?
  生4:为了鼓励顾客购买,商店可以采用买一套硬面抄赠送一份礼品的促销方法来销售。
  这里,课堂成了虚拟的“超市”,学生成了未来的“经理”。各位“经理”在这样的“数学化生活”中各显神通:零售、批发、成套销售,同是零售又有不同的方案。由于数学回归了生活,一道普通的练习题催生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学习方式——强调体验过程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使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聆听别人关于这种体验的介绍和讲解。
  例如,《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中,有位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如下的体验活动。
  师:请小组合作,利用圆柱容器、圆锥容器、水进行实验,共同研究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把圆锥三次装满水连续倒在圆柱里,圆柱正好装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
  生2:我们把圆柱里装满水往圆锥里倒,等到圆锥里第三次装满水,圆柱里面的水也正好倒完。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生3:我们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基(下转第43页)(上接第33页)本一致。
  生4:我们用圆锥三次装满水连续往圆柱里倒,圆柱并没有装满。所以,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的1/3。
  生5:我们组实验时,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第二次时,圆柱就满了。
  生6:我们还要快。圆锥第一次装满水倒入圆柱后,圆柱就满了。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同样的实验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
  生7:是不是我们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存在什么差别呢?
  ……
  案例中,学生们借助不同的材料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相同的实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颇具意味的启发,又使学生再次展开对实验材料的对比与反思。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对“等底等高”的认知重点终将因充分体验而获得深刻领悟。
  “教育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当被看作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倘若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人文教学优势,把各种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滋润渗透,那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会处处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人性和智慧。(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江口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美丽幸福新江口建设风生水起。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课堂讨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课堂讨论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又以其易发现问题、能及时反馈、师生互动性强等优势为
要改革地理学科的教学,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有必要从地理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采用新奇的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季风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借东风的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实际上就是以“自主实践”作基础,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自主体悟,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是达到这种“自能状态”的最基本、最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上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阅读教学中合理适时的点拨,将会开启学生学习的门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把思维引向深入。  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点拨教学,摸索了四个点拨时机,即为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空白处。    一、引路入境 点其重点    境,指美好的情境:怎样“入”?强调
多哈当地时间6月23日12时30分(北京时间6月23日17时30分),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广西桂林、环江共同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成功入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