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不要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把学生视作等待点燃的“火把”。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唯其如此,课堂提问将成为教学改革主要手段之一,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一个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在学生主动提问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的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现因学生提不出问题而冷场。也有时因学生难于抓住要点,只能提出一些鸡毛蒜皮的枝节问题。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都不能一味坐等学生开口提问,也不能听任学生在鸡毛蒜皮上纠缠不休,而应当迅速调整提问的方式,自然而巧妙地向学生发问。以尽快扭转被动沉闷或旁枝逸出的局面。由此看来,教师事先应当准确而详尽地发掘问题。科学地设计问题,以便随时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当某一学生提问而其他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可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当所有学生都无问题可提时,教师可以从容发问,从而引导教学步步深入,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提问的主动权呢?本人认为,发掘问题、设计问题和评点学生的回答是三个关键的环节,现分述如下:
一、发掘问题
任何知识中都蕴含着问题,不过,有些问题比较明显,可一眼看出。对这类“显性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一般都有所涉及。而对于某些“隐性问题”,则往往不容易看出,因此,在发掘问题这一环节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发掘“隐性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课后“练习”涉及的“显性问题”,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回答。或适当讲解,从而构成了千篇一律的“共性”。但它类似于变相的照本宣科。缺少独特的个性、开放性和进取性。它固然可以保证教学艺术四平八稳的小步缓行。却难以促成教学艺术跨越式的飞跃。因此。教师理应把发掘“隐性问题”当作深钻教材的首要目标,设计出不落俗套的教案,培育出独具风采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点燃等待的“火把”,充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设计问题
如果说,发掘问题属于“问什么”。那么,设计问题就属于“怎么问”。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如鸟之两翼,船之双桨,缺一不可。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并不十分注重“怎么问”。而误以为只要提问的内容有价值,“怎么问”都无所谓。于是,他们便常常表现为“随便问”“模糊问”“大而化之的问”“不着边际的问”……结果,使得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问点”。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例如,在讲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时。如果问“这道题怎么做”,中等学生可能就摸不着头脑;倘若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或“本题要求的是什么”。或“已知量和要求的量间有什么联系”,那么,学生回答起来就容易得多。
一般来说,设计问题应当遵循“六要六不要”的原则。即提问要具体,不要过于抽象;指向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切人要小巧,不要漫无边际;难易要适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不要太易或太难,致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封闭成“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唯一性;要尽量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等明确问语,不用或少用“是不是”“能不能”等选择问语。以免学生碰运气“瞎蒙”。
三、评点学生的回答
任何学生回答问题,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赞扬;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例行公事的让学生“坐下”,显然会令学生失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泯灭回答问题的愿望。倘若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生硬的否定或粗暴的批评。那当然更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因此。老师必须精心实施“评点学生的回答”这一环节,决不可敷衍了事。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学生回答正确,自然应当表扬;回答错误,也不要生硬地说“答错了”,而应当婉言表达。例如,可以说“他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还可以说“这名同学很爱动脑筋,回答的角度与众不同,谁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完善一下”。总之,面对学生的误答。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然后再委婉地要求其他同学纠正。
还须指出的是,有时候,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师拟定的答案范围,但又确有道理,甚至比老师拟定的答案更科学,这时候,老师应当迅速捕捉这难得的战机,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坦言自己的疏漏,公开认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比自己高明。自己应当向学生学习。实践证明。老师这样做不但无损于自身形象,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从而更乐意深入钻研问题,勇于回答问题。
综上所述,发掘问题、设计问题和评点学生的回答是课堂提问不可或缺的三个关键环节,我们只有深入发掘。科学设计,热忱评点,牢牢掌握教学的主动权,才能确保课堂提问的顺利实施。以收到良好效果。
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现因学生提不出问题而冷场。也有时因学生难于抓住要点,只能提出一些鸡毛蒜皮的枝节问题。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都不能一味坐等学生开口提问,也不能听任学生在鸡毛蒜皮上纠缠不休,而应当迅速调整提问的方式,自然而巧妙地向学生发问。以尽快扭转被动沉闷或旁枝逸出的局面。由此看来,教师事先应当准确而详尽地发掘问题。科学地设计问题,以便随时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当某一学生提问而其他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可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当所有学生都无问题可提时,教师可以从容发问,从而引导教学步步深入,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提问的主动权呢?本人认为,发掘问题、设计问题和评点学生的回答是三个关键的环节,现分述如下:
一、发掘问题
任何知识中都蕴含着问题,不过,有些问题比较明显,可一眼看出。对这类“显性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一般都有所涉及。而对于某些“隐性问题”,则往往不容易看出,因此,在发掘问题这一环节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发掘“隐性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课后“练习”涉及的“显性问题”,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回答。或适当讲解,从而构成了千篇一律的“共性”。但它类似于变相的照本宣科。缺少独特的个性、开放性和进取性。它固然可以保证教学艺术四平八稳的小步缓行。却难以促成教学艺术跨越式的飞跃。因此。教师理应把发掘“隐性问题”当作深钻教材的首要目标,设计出不落俗套的教案,培育出独具风采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点燃等待的“火把”,充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设计问题
如果说,发掘问题属于“问什么”。那么,设计问题就属于“怎么问”。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如鸟之两翼,船之双桨,缺一不可。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并不十分注重“怎么问”。而误以为只要提问的内容有价值,“怎么问”都无所谓。于是,他们便常常表现为“随便问”“模糊问”“大而化之的问”“不着边际的问”……结果,使得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问点”。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例如,在讲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时。如果问“这道题怎么做”,中等学生可能就摸不着头脑;倘若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或“本题要求的是什么”。或“已知量和要求的量间有什么联系”,那么,学生回答起来就容易得多。
一般来说,设计问题应当遵循“六要六不要”的原则。即提问要具体,不要过于抽象;指向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切人要小巧,不要漫无边际;难易要适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不要太易或太难,致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封闭成“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唯一性;要尽量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等明确问语,不用或少用“是不是”“能不能”等选择问语。以免学生碰运气“瞎蒙”。
三、评点学生的回答
任何学生回答问题,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赞扬;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例行公事的让学生“坐下”,显然会令学生失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泯灭回答问题的愿望。倘若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生硬的否定或粗暴的批评。那当然更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因此。老师必须精心实施“评点学生的回答”这一环节,决不可敷衍了事。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学生回答正确,自然应当表扬;回答错误,也不要生硬地说“答错了”,而应当婉言表达。例如,可以说“他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还可以说“这名同学很爱动脑筋,回答的角度与众不同,谁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完善一下”。总之,面对学生的误答。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然后再委婉地要求其他同学纠正。
还须指出的是,有时候,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师拟定的答案范围,但又确有道理,甚至比老师拟定的答案更科学,这时候,老师应当迅速捕捉这难得的战机,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坦言自己的疏漏,公开认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比自己高明。自己应当向学生学习。实践证明。老师这样做不但无损于自身形象,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从而更乐意深入钻研问题,勇于回答问题。
综上所述,发掘问题、设计问题和评点学生的回答是课堂提问不可或缺的三个关键环节,我们只有深入发掘。科学设计,热忱评点,牢牢掌握教学的主动权,才能确保课堂提问的顺利实施。以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