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开展学习和教学已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因此,“问题教学”的提出很有必要,值得研究、发展和延伸。
【关键词】 问题教学 提出 模式 设置 必要性 要求 解决 延伸
一、“问题教学”的提出
“问题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需要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自古就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我国教育古代也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说法,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则是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开展学习和教学已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问题教学”思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思,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思和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问题教学”的必要性
“问题教学”虽然自古以来都得到了教师的重视,但从平常的听课中发现,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价值。从表面看起来,学生也在火热地讨论问题,但都是在教师掌握下被动接受知识,甚至给每个问题以标准答案,强调“只能这样答,不能那样答”。可见,学生并不是在自主学习,因而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更是一次性提出很多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教师几乎不用操心。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本身出的错,而是教师操作“问题教学”的技能较差或提出的“问题”有误,导致“问题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有位教师在上七年级公开课“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导入新课后就提出了四个问题:⑴生命的含义是什么?⑵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⑶生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⑷水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侵害着地球上的生命,我们该怎么办?学生虽然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并分组发了言,但学生因为没有看书时间,没有经过教师的启发而认真思考和组织答案,第一个问题超纲,因而回答问题时有些语无伦次,或所答非所问。这样的“问题教学”效果极差。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地提出太浅或太难的问题,又会导致什么后果呢?问题太浅是指完全无“认知冲突”,没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问题太难同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小孩摘苹果一样,树上的苹果很高,孩子即使跳得很高,离目标也还是很远,那么他就可能会对苹果失去信心。
如:一位初三教师在讲“特殊保护”这一框题时,把几个简单的问题写在黑板上:⑴未成年人的法律概念是什么?⑵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⑶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是什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学生很快就从书中找到了答案。然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如何理解国家保护,社会保护?”及材料分析题(初中学生李某沉迷于网吧,经常逃学旷课,班主任发现后,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令其停课一周。请评析李某同学和这位班主任的行为。)他们就有些摸不着头脑。
三、“问题教学”的要求
1、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在设问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质量,要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最好能为一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度原则。如果教师一节课连珠带炮地提出几个或几十个问题,学生没有思考讨论问题的时间,就提不出创造性的见解。甚至教师在台上努力发问,台下学生不予理睬。因此,课堂设问次数适度,要做到少而精。我在上“难报三春晖”一框时,请学生齐背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游子吟》,然后播放电影片段——《垂直极限》片段。从片段中学生看到:在千钧一发之际,父亲果断地命令儿子割断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女,而自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针对以上活动讲解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有多少,然后看书思考回答两个问题:三春晖为什么难报?如何报得三春晖?整堂课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效果很好。
2、问题不在于难和浅,而在于学生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力求难易适度。
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时,通过四个环节,设计了四个问题:⑴请学生思考:你的爸爸、妈妈或周围的人是如何通过网络提高工作效率的?(经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网络对现代人生活有积极作用);⑵利用课本中小恒的故事,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网络对中学生生活有哪些积极作用?(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看新闻、读优秀的作品、建学习网站、发布个人作品、休闲娱乐……);⑶请学生举例说明:网络有哪些负面影响?(学生回答后,结合课本70~71页归纳:a.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带来危险性;b.现实生活中有烦恼者或自身心理、道德存在问题的人,容易成为网络环境的破坏者与受伤者。)⑷总结提问:中学生该如何趋利避
(下转第49页)
(上接第50页)
害,利用网络优势?(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a.要有健康的心态;b.要有远大的理想;c.要有上网的明确目的等。)
以上问题的设计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易适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问题不在于教师掌控,而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教学界提出的“非指示性教学”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它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政治课教学中,课前请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后,当一回“小老师”,提出问题并请其他同学回答或自己回答。课中引导学生看书时,注重启发学生对框题提问、对黑体字标题提问、对段落提问,然后找出答案要点。课后给学生一段材料,请学生自己根据当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个或两个问题并回答。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就不会觉得提问是一件难事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是旁观者,在“问题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前的任务首先就是研究学生,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积极提问,并请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这样的课堂让教师显得轻松,学生觉得愉快,何乐而不为呢?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肤浅的、离题的,但只要教师有耐心,教学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学生还是可以提出好的问题的。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见,“问题教学”看似简单,但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却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个问题,需要在教学探索中把握适度原则,运用熟练的教学技巧,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材
2 思想政治教师用书
3 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法
4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关键词】 问题教学 提出 模式 设置 必要性 要求 解决 延伸
一、“问题教学”的提出
“问题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需要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自古就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我国教育古代也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说法,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则是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开展学习和教学已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问题教学”思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思,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思和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问题教学”的必要性
“问题教学”虽然自古以来都得到了教师的重视,但从平常的听课中发现,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价值。从表面看起来,学生也在火热地讨论问题,但都是在教师掌握下被动接受知识,甚至给每个问题以标准答案,强调“只能这样答,不能那样答”。可见,学生并不是在自主学习,因而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更是一次性提出很多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教师几乎不用操心。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本身出的错,而是教师操作“问题教学”的技能较差或提出的“问题”有误,导致“问题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有位教师在上七年级公开课“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导入新课后就提出了四个问题:⑴生命的含义是什么?⑵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⑶生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⑷水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侵害着地球上的生命,我们该怎么办?学生虽然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并分组发了言,但学生因为没有看书时间,没有经过教师的启发而认真思考和组织答案,第一个问题超纲,因而回答问题时有些语无伦次,或所答非所问。这样的“问题教学”效果极差。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地提出太浅或太难的问题,又会导致什么后果呢?问题太浅是指完全无“认知冲突”,没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问题太难同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小孩摘苹果一样,树上的苹果很高,孩子即使跳得很高,离目标也还是很远,那么他就可能会对苹果失去信心。
如:一位初三教师在讲“特殊保护”这一框题时,把几个简单的问题写在黑板上:⑴未成年人的法律概念是什么?⑵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⑶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是什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学生很快就从书中找到了答案。然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如何理解国家保护,社会保护?”及材料分析题(初中学生李某沉迷于网吧,经常逃学旷课,班主任发现后,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令其停课一周。请评析李某同学和这位班主任的行为。)他们就有些摸不着头脑。
三、“问题教学”的要求
1、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在设问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质量,要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最好能为一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度原则。如果教师一节课连珠带炮地提出几个或几十个问题,学生没有思考讨论问题的时间,就提不出创造性的见解。甚至教师在台上努力发问,台下学生不予理睬。因此,课堂设问次数适度,要做到少而精。我在上“难报三春晖”一框时,请学生齐背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游子吟》,然后播放电影片段——《垂直极限》片段。从片段中学生看到:在千钧一发之际,父亲果断地命令儿子割断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女,而自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针对以上活动讲解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有多少,然后看书思考回答两个问题:三春晖为什么难报?如何报得三春晖?整堂课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效果很好。
2、问题不在于难和浅,而在于学生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力求难易适度。
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时,通过四个环节,设计了四个问题:⑴请学生思考:你的爸爸、妈妈或周围的人是如何通过网络提高工作效率的?(经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网络对现代人生活有积极作用);⑵利用课本中小恒的故事,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网络对中学生生活有哪些积极作用?(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看新闻、读优秀的作品、建学习网站、发布个人作品、休闲娱乐……);⑶请学生举例说明:网络有哪些负面影响?(学生回答后,结合课本70~71页归纳:a.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带来危险性;b.现实生活中有烦恼者或自身心理、道德存在问题的人,容易成为网络环境的破坏者与受伤者。)⑷总结提问:中学生该如何趋利避
(下转第49页)
(上接第50页)
害,利用网络优势?(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a.要有健康的心态;b.要有远大的理想;c.要有上网的明确目的等。)
以上问题的设计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易适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问题不在于教师掌控,而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教学界提出的“非指示性教学”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它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政治课教学中,课前请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后,当一回“小老师”,提出问题并请其他同学回答或自己回答。课中引导学生看书时,注重启发学生对框题提问、对黑体字标题提问、对段落提问,然后找出答案要点。课后给学生一段材料,请学生自己根据当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个或两个问题并回答。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就不会觉得提问是一件难事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是旁观者,在“问题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前的任务首先就是研究学生,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积极提问,并请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这样的课堂让教师显得轻松,学生觉得愉快,何乐而不为呢?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肤浅的、离题的,但只要教师有耐心,教学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学生还是可以提出好的问题的。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见,“问题教学”看似简单,但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却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个问题,需要在教学探索中把握适度原则,运用熟练的教学技巧,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材
2 思想政治教师用书
3 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法
4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