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沟通和传输,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心理沟通模式,将直接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下降。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是师生之间沟通存在障碍,大部分小学课堂教学虽然具备沟通的形式,但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沟通效果。为解决小学课堂教学师生心理沟通障碍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寻找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沟通的要点,从心理和生理上采用多种课堂沟通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魅力和语言组織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心理沟通;小学课堂
引言:
分析小学课堂教学师生心理沟通之间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心理沟通的认识不到位,无法把握师生心理沟通的目的和本质,导致教师课堂沟通工作流于形式,无法通过有效沟通走进学生内心,师生之间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且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逐渐趋向形式化、功利化,小学生的心理建设尚不成熟,面对教师教学中的沟通都存在畏惧心理,加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高高在上”,无法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如此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距离感,有效的师生心理沟通自然没办法实现。本文将分析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沟通的有效策略。
1.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沟通存在的问题
1.1沟通失真现象
沟通失真是目前师生心理沟通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教师按时进行沟通工作,却无沟通的实质,无效沟通无法达到拉近师生关系的教学目的。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表情僵硬、缺乏足够的亲和力,导致在心理沟通中无法打开学生的心扉[1]。在现有小学课堂教学情景中,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固定沟通时间,但问题在于课堂气氛任然不够活跃,学生在师生心理沟通中显得过于被动。要想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稳定的心理沟通模式,取得良好的心理沟通效果,作为教师需摒弃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表面上师生之间沟通频繁,实际上是教师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沟通过程存在极其不平等的现象,或者说这是教师“设计”好的沟通情景。
1.2教师心理沟通方式欠缺
目前小学教师掌握的师生沟通方式比较单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心理沟通方式较少,且沟通过程比较死板[2]。大部分教师都喜欢采用一问一答的沟通方式,此种沟通方式将教师作为沟通中的主角,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不具备将沟通方法和意识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希望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节奏,而他们不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内心的想法,教师只会凭借自己的意愿和考试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而教师所选择教学重心不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如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效率也不高。
2.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沟通有效策略分析
2.1抓住师生心理沟通的实质
教师要想找到与学生心理沟通过程中的实质,进而取得良好的心理沟通效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确定语言是否适用于当下教学环境,教师需基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以及喜好特点,熟悉小学生之间常用的交流模式,在传输教学信息内容的过程中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语言沟通不对等的障碍,寻找适用于小学生心理沟通的方法[3]。第二,信息量不可过大,小学生心理特点是好动、浮躁,因此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消散,教师需针对此类问题,合理筛选本课程中的教学重点,避免在一次课堂教学中输送过多的教学信息,要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为主。
2.2坚持平等沟通
以往教师在课堂心理沟通中总是居高临下,而师生关系和谐是进行心理沟通的基础,在课堂教学师生心理沟通中始终保持平等、和蔼,心理沟通目的是为了与学生成为好友。沟通内容除了课堂知识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类话题,比如学生平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等,以此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提高小学课堂师生心理沟通的效率[4]。比如教师在提出课堂问题之后,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是紧扣本文主题的,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不是本文相关内容、且回答错误的话,通常得不到教师的肯定,甚至会迎来严厉批评,这也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与教师进行深入沟通的原因之一,小学生内心脆弱,一旦被否定非常容易失去学习信心。所以教师需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在沟通中放低姿态。
结论
小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心理沟通中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心理沟通中的主导人。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之前需掌握学生的内心诉求,从学生内心真实需求出发进行有效沟通,做好学生心理建设才能提高文化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以培养自身沟通艺术为主,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以及课堂沟通方法选择等几个方面出发,不断完善自身心理沟通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禹兴.班主任与中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12.
[2]李萍.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方法研究——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09):112.
[3]秦健超,么加利.教师与学生心理交往的教育方式研究——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J].高教探索,2019(12):135.
[4]钟雪萍.“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6):32-34.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心理沟通;小学课堂
引言:
分析小学课堂教学师生心理沟通之间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心理沟通的认识不到位,无法把握师生心理沟通的目的和本质,导致教师课堂沟通工作流于形式,无法通过有效沟通走进学生内心,师生之间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且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逐渐趋向形式化、功利化,小学生的心理建设尚不成熟,面对教师教学中的沟通都存在畏惧心理,加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高高在上”,无法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如此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距离感,有效的师生心理沟通自然没办法实现。本文将分析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沟通的有效策略。
1.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沟通存在的问题
1.1沟通失真现象
沟通失真是目前师生心理沟通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教师按时进行沟通工作,却无沟通的实质,无效沟通无法达到拉近师生关系的教学目的。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表情僵硬、缺乏足够的亲和力,导致在心理沟通中无法打开学生的心扉[1]。在现有小学课堂教学情景中,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固定沟通时间,但问题在于课堂气氛任然不够活跃,学生在师生心理沟通中显得过于被动。要想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稳定的心理沟通模式,取得良好的心理沟通效果,作为教师需摒弃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表面上师生之间沟通频繁,实际上是教师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沟通过程存在极其不平等的现象,或者说这是教师“设计”好的沟通情景。
1.2教师心理沟通方式欠缺
目前小学教师掌握的师生沟通方式比较单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心理沟通方式较少,且沟通过程比较死板[2]。大部分教师都喜欢采用一问一答的沟通方式,此种沟通方式将教师作为沟通中的主角,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不具备将沟通方法和意识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希望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节奏,而他们不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内心的想法,教师只会凭借自己的意愿和考试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而教师所选择教学重心不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如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效率也不高。
2.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沟通有效策略分析
2.1抓住师生心理沟通的实质
教师要想找到与学生心理沟通过程中的实质,进而取得良好的心理沟通效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确定语言是否适用于当下教学环境,教师需基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以及喜好特点,熟悉小学生之间常用的交流模式,在传输教学信息内容的过程中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语言沟通不对等的障碍,寻找适用于小学生心理沟通的方法[3]。第二,信息量不可过大,小学生心理特点是好动、浮躁,因此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消散,教师需针对此类问题,合理筛选本课程中的教学重点,避免在一次课堂教学中输送过多的教学信息,要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为主。
2.2坚持平等沟通
以往教师在课堂心理沟通中总是居高临下,而师生关系和谐是进行心理沟通的基础,在课堂教学师生心理沟通中始终保持平等、和蔼,心理沟通目的是为了与学生成为好友。沟通内容除了课堂知识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类话题,比如学生平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等,以此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提高小学课堂师生心理沟通的效率[4]。比如教师在提出课堂问题之后,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是紧扣本文主题的,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不是本文相关内容、且回答错误的话,通常得不到教师的肯定,甚至会迎来严厉批评,这也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与教师进行深入沟通的原因之一,小学生内心脆弱,一旦被否定非常容易失去学习信心。所以教师需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在沟通中放低姿态。
结论
小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心理沟通中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心理沟通中的主导人。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之前需掌握学生的内心诉求,从学生内心真实需求出发进行有效沟通,做好学生心理建设才能提高文化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以培养自身沟通艺术为主,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以及课堂沟通方法选择等几个方面出发,不断完善自身心理沟通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禹兴.班主任与中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12.
[2]李萍.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方法研究——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09):112.
[3]秦健超,么加利.教师与学生心理交往的教育方式研究——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J].高教探索,2019(12):135.
[4]钟雪萍.“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