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总体趋势良好,其教育受到进一步重视,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要认清成绩背后的问题,如教育不能持之以恒、不能深化创新、缺乏考评体系等,通过问题的分析,既要认识到问题主观因素的影响,还要认识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影响。为有效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本文认为需要重视理论的转化,探索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式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完善,不断优化教育效果,最终将党性意识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融合起来,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 党员 党性意识 基层党务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红色家风与大学生党性意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DJYB119)的相关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查红伶,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徐为结,江西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094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现状开展实证调查研究,从而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调研组选择了十所江西省内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性质学校作为调研对象,基本上覆盖了江西省内有代表性院校,包括双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南昌大学,师范类院校江西师范大学,理工类院校江西理工大学,地区内院校井冈山大学、九江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宜春学院,民办类院校江西科技学院,高职高专院校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调查样本的分析,覆盖面广、调查度深,对后续的分析起到很大作用,除此以外,还对上述高校的基层党务工作者以及学生进行访谈,掌握一手调研资料。通过调查与调研,现今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呈现如下情况。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总体趋势良好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根基、国家强大的基石、民族兴旺的标志,还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为此,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也在趋于不断加强、不断加深。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受到进一步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承担使命,号召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思想对各级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与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有新作为,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勇于担当,始终怀有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学思践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知行合一,进一步提高执行能力。为此,作为培育人才的高校与被培育的大学生党员,越来越重视党性教育。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目前,高校不仅仅要完善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重视人才培养,还要进一步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年关乎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人民的幸福,更关乎“中国梦”的实现。为此,站在高校角度,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管理机制,严格规范大学生入党程序、过程管理以及党性教育;二是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师资队伍,从过去的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现今增加“两课”教师、高校党务工作者、专任教师以及校内外党建专家等;三是进一步保障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经费投入,对大学生党性教育实行专费专管,并逐年增加。站在大学生党员角度,一是入党积极性高、自觉度强,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严格遵守入党程序,认真参加入党培训;二是多数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增强,树立家国情怀,认同党的使命,坚定政治信仰,传递浩然正气;三是以身作则,模范带头,自觉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与综合素养提升中,严格督促自我约束与自我学习,在同学中能够保持学习劲头,带动身边同学营造良好校风校纪。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手段,也是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重要环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党性意识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机构建设日趋完善,学生入党前的党校教育与谈话教育日趋完善,学生入党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日趋到位,能够在校级党委指导下,开展党性意识教育;二是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活动、专题生活活动,从而让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得以加深,鼓励大学生党员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意识,强化“主人翁”意识;三是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积极结合社会变迁、时代变化,适应党性教育内容。从教育内容来看,从过去单一的党性基础知识教育擴展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成果为指导,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提升的教育内容,如党章、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等;从教育方式来看,从过去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扩展到理论联系实践,创新教育方式吸引广大大学生党员对党性意识教育的认同,如实地体验法、参观教育法、师生互动法等;从教育手段来看,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的信息媒体传播下,授课方式从过去课堂讲授向新媒体融合出发,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直播等网络互动平台开展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四是进一步获得了社会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认可,在调查过程中,党员大学生综合素质要高于群众大学生,经过党性意识教育、入党教育培训、入党考验考察,党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过硬,相对群众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高要求、高标准对自身,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起到模范作用。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呈现问题
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队伍中有生机、有活力、有潜力的群体,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虽然取得了进步,依然还存在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不能持之以恒
当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主流是好的,这部分大学生党员能够严于律己、勤勉学习,传播正能量、传递浩然气,成为学习的榜样、励志的标兵。但是,大学生党员队伍依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存在两面人现象,如入党前后表现不一、师生前后表现不一、校内校外表现不一等;有些大学生党员存在“精致功利”思想,对党的历史了解肤浅、对党的付出不予肯定、对党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调查访谈中,一些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懒散,甚至出现“功利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尤其是一些学生干部,不重视学习第一要义,而重视所谓关系网,出现逃课等违纪行为。在调查过程中,部分同学认为一些大学生入党动机是不纯的,一些大学生党员在组织上入党,在思想上还未入党,往往在入党前后,表现不一。
(二)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不够深化创新
高校党委及其基层党组织作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直接管理者,一是教育压力增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二级院系,通常以院系党总支书记牵头,再下设党务工作者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等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工作,这些人得负责对应行政工作以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安全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教育压力日益增加;二是大学生入党程序不够规范,在调查与访谈过程中了解到,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入党程序与过程把关不够严格,出现一些急功近利者加入党组织;三是党性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党性教育内容与形式虽然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跟进,但还没有达到教育的理想状态,部分高校党校所使用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内容,形式上依然是课堂的讲授式,效果欠佳;四是一些大专院校的党性意识教育环境不够完善,学习党的知识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党员在进行党性意识教育过程中,往往局限在入党前常规的党课学习,而没有开设专门的持续的党性教育平台,缺乏学习的连贯性,造成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三)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缺乏考评体系
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考评体系是考察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与环节,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考评体系,对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一是缺乏科学考评体系,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往往重计划,轻监督,未考评;二是没有规范的党性教育考评指标,限于每个党的基层组织不同,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与权重不一;三是部分高校已经开展考评,但是考评方式与内容设置不合理,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高校往往在党性教育过程之中,注重理论考试,轻视实践能力;注重发展过程教育,轻视入党后再教育;注重考评形式,轻视考评内容;注重考评过程,轻视考评结果。总体上,一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过程之中对于考评的体系化与规范化不够完善。
三、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国内外局势正在不断发生变革,大学生所处时代不同,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不同,大学生党员需要进一步加深党性意识教育,既要看到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要认清成绩背后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既要认识到问题主观因素的影响,还要认识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影响。
(一)自身主观因素
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存在弱化,主观因素还是大学生党员自身。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内因起着决定作用。对于部分大学生党员而言,一是思想方面不够坚定、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过去的历史、现今的奋斗、未来的追求认识不够,未认清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是人生的荣誉,也是毕生的奉献,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砥砺自我奋进的精神,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的意识,不断培育奉献国家的情怀;二是入党动机不够纯洁、不够端正。部分大学生党员功利色彩较重,入党前后党性意识转变大,放松对自身严要求,存在为了“仕途”而入黨情况,忽视党的理论学习与党的信仰教育,致使对党的信仰缺乏,未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忽视自我“三观”的塑造。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求知欲强、进取心强,一方面不断探索学习,另一方面面临许多压力,为此,需要加强正确的引导,不能忽视正确“三观”的塑造。
(二)家庭成长因素
大学生党员作为社会人,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有很大影响。在现有社会教育竞争环境下,家庭教育往往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重视智育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现有高考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家庭往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孩子智育教育,关注能否考上大学,考上怎样层次大学,而忽视德育教育,没有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教育,会把社会负面影响与负面情绪传导给孩子,使得对党情、社情、国情缺乏了解,自我意识强,缺乏艰苦朴素精神,未能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形成强烈共鸣;二是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一部分家庭会积极鼓励大学生向党组织看齐、靠拢,为的是为未来走上仕途做铺垫,明显存在功利化、世俗化,未鼓励子女乐于奉献、友爱他人、诚信互助的优良品格,当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上述行为时,学生看待社会、对待事务就会发生价值观上的扭曲,尤其是带有功利性的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后就会成为党组织的绊脚石和障碍墙。
(三)校园环境因素
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不仅受到大学生自身的内因影响,还受所在高校层次、所处社会环境、所在家庭环境等外因影响,外因往往起着很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受教的主阵地,其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与理解。就目前高校而言,一是部分高校管理部门未形成教育合力。现今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主要是高校组织部及党校,而其他一些业务部门重视业务工作,忽视育人职责,使得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压力集中在二级院系一线党务工作者以及高校辅导员身上;二是部分高校二级院系的党组织教育管理乏力。由于高校专职党务推进工作近年才开展,使得党务工作者缺少持续性,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导致一些大学生党员入党之后思想放松、学习下降、党性淡化;三是高校专职党性教育师资力量队伍不够。随着高校学生增多,高校业余党校规模扩大,但是很多高校党性教育师资队伍都没有形成一支专业队伍,很多高校是邀请所在院校党政领导作为党性教育讲师,呈现出师资力量非专业化;再者,通过调研,现今很多高校除了课堂上的党性教育外,未能在学校班级、学校食堂、学校宿舍等学生学习场所、生活场所、娱乐场所开展党性知识普及宣传。
(四)社会背景因素
社会大环境往往对处于“三观”日益形成过程的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为此,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影响显得十分重要。就目前而言,一是国内外文化多样性与思潮碰撞激烈影响明显。随着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全球化的浪潮带来高校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西方的“民主主义”、“天赋人权”等思想在高校中蔓延,不断裹挟部分大学生,力图妖魔化、分裂化中国。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形成关键阶段,尤其是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于西方种种社会思潮与文化入侵认识不够、抵抗不强,思想上极易被侵蚀、被蛊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冲击日渐稳定的大学生党员团体;二是发挥社会主体教育的作用不够清晰。如大学生实践中,一些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单位缺乏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重视,缺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忽视了大学生党员党性的高要求与高标准;三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缺乏。随着党和国家对红色资源的重视,现今很多高校所处地域都有发掘红色资源,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依然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没有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使得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缺乏直观感、触及点。
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受到自身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问题如教育不能持之以恒、不能深化创新、缺乏考评体系等,为有效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需要充分重视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研究,通过理论的转化,运用到实践实际中,从而探索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式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完善,不断优化教育效果,最终将党性意识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融合起来,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
注释: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
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6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全程育人”.人民日报.2016-12-09(1).
关键词 大学生 党员 党性意识 基层党务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红色家风与大学生党性意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DJYB119)的相关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查红伶,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徐为结,江西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094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现状开展实证调查研究,从而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调研组选择了十所江西省内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性质学校作为调研对象,基本上覆盖了江西省内有代表性院校,包括双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南昌大学,师范类院校江西师范大学,理工类院校江西理工大学,地区内院校井冈山大学、九江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宜春学院,民办类院校江西科技学院,高职高专院校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调查样本的分析,覆盖面广、调查度深,对后续的分析起到很大作用,除此以外,还对上述高校的基层党务工作者以及学生进行访谈,掌握一手调研资料。通过调查与调研,现今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呈现如下情况。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总体趋势良好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根基、国家强大的基石、民族兴旺的标志,还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为此,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也在趋于不断加强、不断加深。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受到进一步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承担使命,号召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思想对各级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与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有新作为,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勇于担当,始终怀有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学思践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知行合一,进一步提高执行能力。为此,作为培育人才的高校与被培育的大学生党员,越来越重视党性教育。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目前,高校不仅仅要完善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重视人才培养,还要进一步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年关乎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人民的幸福,更关乎“中国梦”的实现。为此,站在高校角度,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管理机制,严格规范大学生入党程序、过程管理以及党性教育;二是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师资队伍,从过去的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现今增加“两课”教师、高校党务工作者、专任教师以及校内外党建专家等;三是进一步保障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经费投入,对大学生党性教育实行专费专管,并逐年增加。站在大学生党员角度,一是入党积极性高、自觉度强,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严格遵守入党程序,认真参加入党培训;二是多数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增强,树立家国情怀,认同党的使命,坚定政治信仰,传递浩然正气;三是以身作则,模范带头,自觉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与综合素养提升中,严格督促自我约束与自我学习,在同学中能够保持学习劲头,带动身边同学营造良好校风校纪。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手段,也是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重要环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党性意识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机构建设日趋完善,学生入党前的党校教育与谈话教育日趋完善,学生入党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日趋到位,能够在校级党委指导下,开展党性意识教育;二是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活动、专题生活活动,从而让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得以加深,鼓励大学生党员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意识,强化“主人翁”意识;三是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积极结合社会变迁、时代变化,适应党性教育内容。从教育内容来看,从过去单一的党性基础知识教育擴展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成果为指导,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提升的教育内容,如党章、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等;从教育方式来看,从过去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扩展到理论联系实践,创新教育方式吸引广大大学生党员对党性意识教育的认同,如实地体验法、参观教育法、师生互动法等;从教育手段来看,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的信息媒体传播下,授课方式从过去课堂讲授向新媒体融合出发,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直播等网络互动平台开展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四是进一步获得了社会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认可,在调查过程中,党员大学生综合素质要高于群众大学生,经过党性意识教育、入党教育培训、入党考验考察,党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过硬,相对群众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高要求、高标准对自身,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起到模范作用。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呈现问题
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队伍中有生机、有活力、有潜力的群体,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虽然取得了进步,依然还存在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不能持之以恒
当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主流是好的,这部分大学生党员能够严于律己、勤勉学习,传播正能量、传递浩然气,成为学习的榜样、励志的标兵。但是,大学生党员队伍依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存在两面人现象,如入党前后表现不一、师生前后表现不一、校内校外表现不一等;有些大学生党员存在“精致功利”思想,对党的历史了解肤浅、对党的付出不予肯定、对党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调查访谈中,一些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懒散,甚至出现“功利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尤其是一些学生干部,不重视学习第一要义,而重视所谓关系网,出现逃课等违纪行为。在调查过程中,部分同学认为一些大学生入党动机是不纯的,一些大学生党员在组织上入党,在思想上还未入党,往往在入党前后,表现不一。
(二)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不够深化创新
高校党委及其基层党组织作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直接管理者,一是教育压力增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二级院系,通常以院系党总支书记牵头,再下设党务工作者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等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工作,这些人得负责对应行政工作以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安全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教育压力日益增加;二是大学生入党程序不够规范,在调查与访谈过程中了解到,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入党程序与过程把关不够严格,出现一些急功近利者加入党组织;三是党性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党性教育内容与形式虽然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跟进,但还没有达到教育的理想状态,部分高校党校所使用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内容,形式上依然是课堂的讲授式,效果欠佳;四是一些大专院校的党性意识教育环境不够完善,学习党的知识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党员在进行党性意识教育过程中,往往局限在入党前常规的党课学习,而没有开设专门的持续的党性教育平台,缺乏学习的连贯性,造成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三)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缺乏考评体系
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考评体系是考察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与环节,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考评体系,对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一是缺乏科学考评体系,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往往重计划,轻监督,未考评;二是没有规范的党性教育考评指标,限于每个党的基层组织不同,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与权重不一;三是部分高校已经开展考评,但是考评方式与内容设置不合理,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高校往往在党性教育过程之中,注重理论考试,轻视实践能力;注重发展过程教育,轻视入党后再教育;注重考评形式,轻视考评内容;注重考评过程,轻视考评结果。总体上,一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过程之中对于考评的体系化与规范化不够完善。
三、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国内外局势正在不断发生变革,大学生所处时代不同,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不同,大学生党员需要进一步加深党性意识教育,既要看到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要认清成绩背后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既要认识到问题主观因素的影响,还要认识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影响。
(一)自身主观因素
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存在弱化,主观因素还是大学生党员自身。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内因起着决定作用。对于部分大学生党员而言,一是思想方面不够坚定、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过去的历史、现今的奋斗、未来的追求认识不够,未认清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是人生的荣誉,也是毕生的奉献,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砥砺自我奋进的精神,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的意识,不断培育奉献国家的情怀;二是入党动机不够纯洁、不够端正。部分大学生党员功利色彩较重,入党前后党性意识转变大,放松对自身严要求,存在为了“仕途”而入黨情况,忽视党的理论学习与党的信仰教育,致使对党的信仰缺乏,未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忽视自我“三观”的塑造。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求知欲强、进取心强,一方面不断探索学习,另一方面面临许多压力,为此,需要加强正确的引导,不能忽视正确“三观”的塑造。
(二)家庭成长因素
大学生党员作为社会人,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有很大影响。在现有社会教育竞争环境下,家庭教育往往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重视智育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现有高考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家庭往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孩子智育教育,关注能否考上大学,考上怎样层次大学,而忽视德育教育,没有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教育,会把社会负面影响与负面情绪传导给孩子,使得对党情、社情、国情缺乏了解,自我意识强,缺乏艰苦朴素精神,未能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形成强烈共鸣;二是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一部分家庭会积极鼓励大学生向党组织看齐、靠拢,为的是为未来走上仕途做铺垫,明显存在功利化、世俗化,未鼓励子女乐于奉献、友爱他人、诚信互助的优良品格,当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上述行为时,学生看待社会、对待事务就会发生价值观上的扭曲,尤其是带有功利性的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后就会成为党组织的绊脚石和障碍墙。
(三)校园环境因素
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不仅受到大学生自身的内因影响,还受所在高校层次、所处社会环境、所在家庭环境等外因影响,外因往往起着很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受教的主阵地,其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与理解。就目前高校而言,一是部分高校管理部门未形成教育合力。现今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主要是高校组织部及党校,而其他一些业务部门重视业务工作,忽视育人职责,使得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压力集中在二级院系一线党务工作者以及高校辅导员身上;二是部分高校二级院系的党组织教育管理乏力。由于高校专职党务推进工作近年才开展,使得党务工作者缺少持续性,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导致一些大学生党员入党之后思想放松、学习下降、党性淡化;三是高校专职党性教育师资力量队伍不够。随着高校学生增多,高校业余党校规模扩大,但是很多高校党性教育师资队伍都没有形成一支专业队伍,很多高校是邀请所在院校党政领导作为党性教育讲师,呈现出师资力量非专业化;再者,通过调研,现今很多高校除了课堂上的党性教育外,未能在学校班级、学校食堂、学校宿舍等学生学习场所、生活场所、娱乐场所开展党性知识普及宣传。
(四)社会背景因素
社会大环境往往对处于“三观”日益形成过程的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为此,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影响显得十分重要。就目前而言,一是国内外文化多样性与思潮碰撞激烈影响明显。随着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全球化的浪潮带来高校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西方的“民主主义”、“天赋人权”等思想在高校中蔓延,不断裹挟部分大学生,力图妖魔化、分裂化中国。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形成关键阶段,尤其是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于西方种种社会思潮与文化入侵认识不够、抵抗不强,思想上极易被侵蚀、被蛊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冲击日渐稳定的大学生党员团体;二是发挥社会主体教育的作用不够清晰。如大学生实践中,一些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单位缺乏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重视,缺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忽视了大学生党员党性的高要求与高标准;三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缺乏。随着党和国家对红色资源的重视,现今很多高校所处地域都有发掘红色资源,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依然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没有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使得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缺乏直观感、触及点。
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受到自身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问题如教育不能持之以恒、不能深化创新、缺乏考评体系等,为有效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需要充分重视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研究,通过理论的转化,运用到实践实际中,从而探索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式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完善,不断优化教育效果,最终将党性意识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融合起来,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
注释: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
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6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全程育人”.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