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圆满完成了年初部署的各项工作和任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我们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创业服务年”活动和“提升质量年”活动。在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时,众志成城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
盘点过去一年的工作,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十个方面。
一是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出台。纲要立足江西省情教情,贯彻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做到了系统设计和突出重点相统一、长远谋划和近期任务相统一、理论指导与政策举措相统一,切实回应了群众和社会关注,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的“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省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是教育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省委、省政府年初要求考核的6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大中小学济困助学全覆盖。“农村初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等三项扩大内需工程完成投资6亿多元,顺利迎接了国家检查验收。城市义务教育大班化小班工程、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和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工程、高校“311”工程、教育赠款工程等全面顺利实施。中小学校安全工程全面推进。
三是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一年试点、二年推开、三年见效”的要求,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20个试点县,明确了教育园区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目前,20个试点县教育园区建设正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省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已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四是首轮省级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圆满结束。通过省级综合督导评估,县市区政府教育优先发展地位进一步得到落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教育投入得到大幅度增加。全省99个受检县市区和16个经济开发区共新增教育投入20.19亿元,补拨各类教育经费8.29亿元,县域内各类教育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是中等职业教育“立足产业抓对接,十万学生进园区”活动影响广泛。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6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全省所有中职学校与企业实行了校企合作,近10万学生进园区就业、实习,有效地缓解了我省园区企业结构性、季节性“用工难”“招工难”问题。
六是高等教育院校设置和内涵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成功升格为江西警察学院、新余学院,使我省普通本科院校增加至22所;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使我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增加至5所;申报新增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0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复评。同时,全省共新增2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13种专业学位种类填补了省内空白。“3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省高等教育综合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七是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成果丰硕。江西师范大学的“高效汽油抗爆剂MMT的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公布的2009年全省科学技术奖项目中,11项自然科学奖全部由高校获得,5项技术发明奖中高校占有3项,5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高校占有3项。高校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61项,占全省获项总数的89.7%。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连年翻番,2010年立项143项,是2009年度的2.27倍。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总资助经费达1740余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良好态势。2010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3万余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高校共举办了8000余场次的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发挥了主导作用。经过各方努力,在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5.7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依然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九是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声有色。积极组织教育系统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好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创新驱动作用,特别是南昌大学等高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同时,我们联合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了“鄱阳湖教育高峰论坛”,组织开展了全省高校“唱响鄱湖”电视歌咏大赛、“鄱阳湖生态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积极投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十是教育队伍建设推出新的举措。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首次实行了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省级统筹,共招聘教师6200余名。推出了王茂华、蒋国珍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教师典型。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省继续拿出10个高校副校(院)长领导岗位公开选拔招聘,委厅机关拿出一批处级岗位实行竞争上岗。继续选派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到国外高校、国内知名高校及省属重点高校上挂锻炼和学习培训,组织教育系统干部参加第二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从部分高校和市县教育局抽调20名年轻干部到委厅机关挂职锻炼,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我们顺利完成了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的组建工作。
在着力推进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确保了高校的稳定。全省高校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事件和赴京上访事件,中小学校连续10年实现“校舍安全年”。
一、提升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三年前,我们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实施以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就业率、高等教育贡献率、人民群众满意率为主要内容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提高“五率”这一目标,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抓手,先后开展了“规范管理年”活动、“创新发展年”活动、“提升质量年”活动,全省教育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当前,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在谋划和落实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应当用什么样的目标来引领才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才能更加顺应人民群众的教育新期盼?经过广泛听取意见,我们认为,教育的人文价值目标应该是一种幸福教育,办教育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幸福体验,发展良好的幸福意识,提升增强幸福的能力。因此,在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把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教育幸福指数是人们通过教育活动获得的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教育运行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教育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最集中的体现就要是让学生乐学、让教师乐教、让广大家长对教育满意,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使学校更加符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
——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讲,教育与幸福是相通的。因为,教育的中心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僵硬刻板的知识;人不仅需要获得全面而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用之人,还要培育幸福之人。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心灵的充实、智慧的养成、品性的陶冶、价值的实现和创造力的提升等等,这些都是人的幸福的重要源泉。因此,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把创造人的幸福作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是“提升全民幸福指数”目标的具体实践。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我省“十二五”发展蓝图时,明确把“提升全民幸福指数”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教育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千家万户,影响方方面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因此,在提升全民幸福指数的目标进程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升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助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有助于改善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能够直接带动全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因此,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既是提升全民幸福指数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对提升全民幸福指数发挥着基础、先导作用。
——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是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热切期盼。应当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民生活幸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实中,广大师生对教育的幸福感还有待于提高,广大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有一定差距,教育在改善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方面的作用还要发挥得更充分。尤其是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提高。让孩子快乐成长,让教育充满幸福,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家长的共同心愿。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目标都让人民群众远离幸福,人民群众也将远离教育。
——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是提高“五率”目标内涵的丰富拓展。在2008年初我们提出了提高“五率”的阶段性工作目标。现在,我们又提出要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它们都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都以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作为根本途径,都以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都以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提高“五率”目标的过程,也是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过程。同时,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又是提高“五率”目标的丰富拓展。所以,在继续推进“五率”目标、推动我省教育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均衡发展,又要注重差异发展;既要注重规模发展,又要注重内涵发展;既要重视阶段发展,又要重视长远发展;既要重视事业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体验。
基于以上的初步认识,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无疑是我们执著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过程。我们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有效的举措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更加注重”:
(一)必须更加注重推进素质教育。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追求真正的人生幸福。人以德立,国以德兴。古今中外人才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明确人生的方向,认清人生的道路,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涵养高尚的品德,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抵达人生幸福的彼岸。我们要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教育广大学生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奉献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奋斗中创造幸福生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创造幸福生活的本领。遵循青少年认知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期盼统一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其学习有动力、学业有兴趣、前进有方向、创造有活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要把中小学校作为重点,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网络据此发起一项调查。其中有四成多网友认为学业负担过重是我们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学校考核评价办法改革,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要创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让社会支持素质教育,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教育同步、推进同力的素质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必须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好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要以内涵发展为基础,促进各类教育特色发展。我们要鼓励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找准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克服千校一面同质化倾向,积极推动办学多元化、学校特色化、人才培养多样化,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兴校之路。要以发展继续教育为补充,努力构造终身学习型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构建社会化、信息化、广覆盖的继续教育网络,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平台,使学习逐步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让教育伴随人的一生,让幸福伴随人的一生。
(三)必须更加注重促进教育公平。要大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做到以发展促公平。发展是解决前进中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重要基础。当前,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是制约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提升的矛盾和问题,其产生都同发展程度、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所谓“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就是这个道理。脱离发展抓幸福指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教育幸福指数的提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促进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在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受益,提升他们的教育幸福指数。要大力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做到以改革促公平。关键是要改革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学校、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转移。通过建立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建立教育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工作机制、构建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帮扶服务机制,逐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要大力促进完善教育制度法规,做到以制度促公平。教育公平最终要体现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儿童接受较好教育的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努力让每个孩子同在蓝天下快乐成长。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认真解决好“择校”、乱收费、考试招生等教育热点问题,切实抓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四)必须更加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乐于从教。我们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以高尚的情操和端正的品行去教育、熏陶、感化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努力提升业务素质,使教师善于从教。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强化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整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广大教师努力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创新人才的培养者、学生信赖的贴心人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真心关爱善待教师,使教师安心从教。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从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出发,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教师的工作,关心教师的发展,切实解决好教师编制、职称、生活待遇等实际问题,尤其要关心偏远山区、贫困乡村的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崇高职业。
(五)必须更加注重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努力提高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水平。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发展为大,加快发展不动摇、不分神、不懈怠,着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当前,特别要重视提高推动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发展教育的能力,提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兴办教育积极性的能力,提高广大教职员工自觉献身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要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管理的水平。着眼于教师的职业幸福、学生的成长幸福,实施更加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为学校服务的意识,努力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办出更多校长潜心办学、教师爱生善教、学生全面发展,校园环境更加优美、秩序更加优良、管理更加优化、服务更加优质、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的好校、名校。要努力提高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水平。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学校事故不断,学生心绪不宁、人身安全难有保障,家长能不揪心?这样的话,还有什么教育幸福可言。我们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狠抓学校办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创建和谐平安校园,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科研环境。把握好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确保校园平安稳定,为师生幸福地工作、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二、扎实做好2011年教育工作,努力为实施规划纲要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年的工作,对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开好局、起好步,牢牢把握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牢牢把握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紧紧围绕提高“五率”工作目标,抓学习引领发展,抓投入保障发展,抓改革促进发展,抓项目带动发展,抓管理服务发展,抓队伍支撑发展,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不断提升人民教育幸福指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以完成任务分解工作为抓手,做好实施规划纲要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完成好任务分解工作。将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举措分解落实到相关具体部门,并争取以省政府名义下发,建立起责任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研究制订规划纲要实施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规划纲要落实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做好督促检查,要求各地制定实施意见,明确落实举措,确保落到实处。四是加强学习宣传,制定学习宣传方案,营造学纲要、用纲要、抓纲要的良好氛围。五是加强与“十二五”规划工作的衔接配套。将规划纲要中的目标、政策、举措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具体体现,使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相互支撑,互为补充。
(二)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一是继续落实好各项教育民生工程任务,加大济困助学力度,让困难师生感受到政府的温暖。二是稳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费问题。按照教育部要求,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务求每年有新成效,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现象得到有力遏制。三是积极化解学校债务,防范财务风险。当前,主要是督促各地解决好高中阶段教育债务问题。
(三)以加强幼儿园建设为抓手,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一是强化各级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职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制订学前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协调相关部门履行职责。二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幼儿园和城镇幼儿园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举办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发挥民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帮扶机制,组织省级示范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帮扶村组幼儿园。
(四)以推进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创新教育园区建设举措。探索教育园区资源整合的新模式,推动城乡校长、教师流动的有效方式,探索建立教育共同体,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二是抓好我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的落实。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引导各地均衡发展。三是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布点及建设工作,做好民族乡镇学校的建设工作。四是继续下大力气做好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五)以深化对接机制为抓手,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一是继续深化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对接。加大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互派管理人员交流挂职锻炼力度,完成94个工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校长、主任交叉任职的对接工作,进一步推动九个对接工作的落实。二是制订实施我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启动“十二五”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三是稳定招生规模,合理调整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中职示范学校。四是抓好中职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精品专业建设。
(六)以调整优化结构为抓手,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订全省高校设置规划,出台分类指导相关意见,建立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机制,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二是加强重点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南昌大学“211”工程。制订高水平大学建设意见并组织实施。建设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点科技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四是抓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大力加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建设。抓好专业学位的发展工作。
(七)以健全公共财政扶持政策为抓手,发展扶持民办教育。一是制订促进我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意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对提供公共教育产品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相当的财政扶持政策。完善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的体制机制。二是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健全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制度。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三是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水平。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健全民办学校质量评估监控体系,推动民办教育优质发展、特色发展、规范发展。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在省级科学研究平台、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八)以强化培养培训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研究制定加强师范教育的政策举措,解决师范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吸引力不强、实习实训难保证等实际问题。加强教师国家培训项目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统筹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提高中小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在职教师素质。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二是完善教师补充渠道。全省统一组织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统筹考虑教师岗位需求情况,合理安排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补充。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工作,严把教师入口质量关。确保首批国家免费师范生和定向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八不准”精神,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激励考核办法,推动各地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四是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继续推动各地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保障教师权益。特别是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津贴补贴标准。
(九)以实施高考招生改革方案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确保新高考改革方案顺利实施,认真做好改革方案的跟踪问效,做好普通高中新课改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顺利对接,确保改革平稳过渡。二是巩固扩大普通高中新课改成果,建立健全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新课程评估、监测机制,全面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推动高中学校办出特色。三是在中小学认真开展“素质教育月”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素质教育体验、宣传活动。四是深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型、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十)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好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学校基层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教育民生,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等各项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二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干部培养、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工作力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领导班子团结,完善党代会制度。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教育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四是要落实好稳定是硬任务这一要求。完善工作和责任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全力以赴做好中小学安全和高校稳定工作,切实维护好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全省教育工作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教育系统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我们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创业服务年”活动和“提升质量年”活动。在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时,众志成城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
盘点过去一年的工作,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十个方面。
一是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出台。纲要立足江西省情教情,贯彻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做到了系统设计和突出重点相统一、长远谋划和近期任务相统一、理论指导与政策举措相统一,切实回应了群众和社会关注,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的“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省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是教育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省委、省政府年初要求考核的6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大中小学济困助学全覆盖。“农村初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等三项扩大内需工程完成投资6亿多元,顺利迎接了国家检查验收。城市义务教育大班化小班工程、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和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工程、高校“311”工程、教育赠款工程等全面顺利实施。中小学校安全工程全面推进。
三是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一年试点、二年推开、三年见效”的要求,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20个试点县,明确了教育园区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目前,20个试点县教育园区建设正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省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已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四是首轮省级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圆满结束。通过省级综合督导评估,县市区政府教育优先发展地位进一步得到落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教育投入得到大幅度增加。全省99个受检县市区和16个经济开发区共新增教育投入20.19亿元,补拨各类教育经费8.29亿元,县域内各类教育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是中等职业教育“立足产业抓对接,十万学生进园区”活动影响广泛。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6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全省所有中职学校与企业实行了校企合作,近10万学生进园区就业、实习,有效地缓解了我省园区企业结构性、季节性“用工难”“招工难”问题。
六是高等教育院校设置和内涵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成功升格为江西警察学院、新余学院,使我省普通本科院校增加至22所;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使我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增加至5所;申报新增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0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复评。同时,全省共新增2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13种专业学位种类填补了省内空白。“3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省高等教育综合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七是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成果丰硕。江西师范大学的“高效汽油抗爆剂MMT的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公布的2009年全省科学技术奖项目中,11项自然科学奖全部由高校获得,5项技术发明奖中高校占有3项,5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高校占有3项。高校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61项,占全省获项总数的89.7%。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连年翻番,2010年立项143项,是2009年度的2.27倍。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总资助经费达1740余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良好态势。2010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3万余人,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高校共举办了8000余场次的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发挥了主导作用。经过各方努力,在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5.7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依然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九是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声有色。积极组织教育系统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好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创新驱动作用,特别是南昌大学等高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同时,我们联合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了“鄱阳湖教育高峰论坛”,组织开展了全省高校“唱响鄱湖”电视歌咏大赛、“鄱阳湖生态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积极投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十是教育队伍建设推出新的举措。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首次实行了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省级统筹,共招聘教师6200余名。推出了王茂华、蒋国珍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教师典型。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省继续拿出10个高校副校(院)长领导岗位公开选拔招聘,委厅机关拿出一批处级岗位实行竞争上岗。继续选派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到国外高校、国内知名高校及省属重点高校上挂锻炼和学习培训,组织教育系统干部参加第二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从部分高校和市县教育局抽调20名年轻干部到委厅机关挂职锻炼,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我们顺利完成了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的组建工作。
在着力推进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确保了高校的稳定。全省高校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事件和赴京上访事件,中小学校连续10年实现“校舍安全年”。
一、提升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三年前,我们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实施以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就业率、高等教育贡献率、人民群众满意率为主要内容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提高“五率”这一目标,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抓手,先后开展了“规范管理年”活动、“创新发展年”活动、“提升质量年”活动,全省教育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当前,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在谋划和落实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应当用什么样的目标来引领才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才能更加顺应人民群众的教育新期盼?经过广泛听取意见,我们认为,教育的人文价值目标应该是一种幸福教育,办教育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幸福体验,发展良好的幸福意识,提升增强幸福的能力。因此,在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把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教育幸福指数是人们通过教育活动获得的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教育运行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教育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最集中的体现就要是让学生乐学、让教师乐教、让广大家长对教育满意,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使学校更加符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
——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讲,教育与幸福是相通的。因为,教育的中心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僵硬刻板的知识;人不仅需要获得全面而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用之人,还要培育幸福之人。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心灵的充实、智慧的养成、品性的陶冶、价值的实现和创造力的提升等等,这些都是人的幸福的重要源泉。因此,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把创造人的幸福作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是“提升全民幸福指数”目标的具体实践。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我省“十二五”发展蓝图时,明确把“提升全民幸福指数”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教育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千家万户,影响方方面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因此,在提升全民幸福指数的目标进程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升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助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有助于改善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能够直接带动全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因此,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既是提升全民幸福指数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对提升全民幸福指数发挥着基础、先导作用。
——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是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热切期盼。应当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民生活幸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实中,广大师生对教育的幸福感还有待于提高,广大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有一定差距,教育在改善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方面的作用还要发挥得更充分。尤其是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提高。让孩子快乐成长,让教育充满幸福,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家长的共同心愿。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目标都让人民群众远离幸福,人民群众也将远离教育。
——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是提高“五率”目标内涵的丰富拓展。在2008年初我们提出了提高“五率”的阶段性工作目标。现在,我们又提出要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它们都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都以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作为根本途径,都以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都以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提高“五率”目标的过程,也是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过程。同时,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又是提高“五率”目标的丰富拓展。所以,在继续推进“五率”目标、推动我省教育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均衡发展,又要注重差异发展;既要注重规模发展,又要注重内涵发展;既要重视阶段发展,又要重视长远发展;既要重视事业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体验。
基于以上的初步认识,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无疑是我们执著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过程。我们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有效的举措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更加注重”:
(一)必须更加注重推进素质教育。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追求真正的人生幸福。人以德立,国以德兴。古今中外人才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明确人生的方向,认清人生的道路,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涵养高尚的品德,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抵达人生幸福的彼岸。我们要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教育广大学生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奉献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奋斗中创造幸福生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创造幸福生活的本领。遵循青少年认知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期盼统一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其学习有动力、学业有兴趣、前进有方向、创造有活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要把中小学校作为重点,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网络据此发起一项调查。其中有四成多网友认为学业负担过重是我们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学校考核评价办法改革,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要创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让社会支持素质教育,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教育同步、推进同力的素质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必须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好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要以内涵发展为基础,促进各类教育特色发展。我们要鼓励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找准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克服千校一面同质化倾向,积极推动办学多元化、学校特色化、人才培养多样化,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兴校之路。要以发展继续教育为补充,努力构造终身学习型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构建社会化、信息化、广覆盖的继续教育网络,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平台,使学习逐步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让教育伴随人的一生,让幸福伴随人的一生。
(三)必须更加注重促进教育公平。要大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做到以发展促公平。发展是解决前进中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重要基础。当前,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是制约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提升的矛盾和问题,其产生都同发展程度、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所谓“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就是这个道理。脱离发展抓幸福指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教育幸福指数的提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促进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在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受益,提升他们的教育幸福指数。要大力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做到以改革促公平。关键是要改革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学校、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转移。通过建立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建立教育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工作机制、构建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帮扶服务机制,逐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要大力促进完善教育制度法规,做到以制度促公平。教育公平最终要体现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儿童接受较好教育的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努力让每个孩子同在蓝天下快乐成长。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认真解决好“择校”、乱收费、考试招生等教育热点问题,切实抓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四)必须更加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乐于从教。我们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以高尚的情操和端正的品行去教育、熏陶、感化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努力提升业务素质,使教师善于从教。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强化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整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广大教师努力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创新人才的培养者、学生信赖的贴心人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真心关爱善待教师,使教师安心从教。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从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出发,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教师的工作,关心教师的发展,切实解决好教师编制、职称、生活待遇等实际问题,尤其要关心偏远山区、贫困乡村的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崇高职业。
(五)必须更加注重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努力提高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水平。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发展为大,加快发展不动摇、不分神、不懈怠,着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当前,特别要重视提高推动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发展教育的能力,提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兴办教育积极性的能力,提高广大教职员工自觉献身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要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管理的水平。着眼于教师的职业幸福、学生的成长幸福,实施更加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为学校服务的意识,努力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办出更多校长潜心办学、教师爱生善教、学生全面发展,校园环境更加优美、秩序更加优良、管理更加优化、服务更加优质、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的好校、名校。要努力提高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水平。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学校事故不断,学生心绪不宁、人身安全难有保障,家长能不揪心?这样的话,还有什么教育幸福可言。我们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狠抓学校办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创建和谐平安校园,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科研环境。把握好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确保校园平安稳定,为师生幸福地工作、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二、扎实做好2011年教育工作,努力为实施规划纲要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年的工作,对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开好局、起好步,牢牢把握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牢牢把握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紧紧围绕提高“五率”工作目标,抓学习引领发展,抓投入保障发展,抓改革促进发展,抓项目带动发展,抓管理服务发展,抓队伍支撑发展,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不断提升人民教育幸福指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以完成任务分解工作为抓手,做好实施规划纲要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完成好任务分解工作。将规划纲要的各项任务、举措分解落实到相关具体部门,并争取以省政府名义下发,建立起责任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研究制订规划纲要实施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规划纲要落实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做好督促检查,要求各地制定实施意见,明确落实举措,确保落到实处。四是加强学习宣传,制定学习宣传方案,营造学纲要、用纲要、抓纲要的良好氛围。五是加强与“十二五”规划工作的衔接配套。将规划纲要中的目标、政策、举措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具体体现,使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相互支撑,互为补充。
(二)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为抓手,促进教育公平。一是继续落实好各项教育民生工程任务,加大济困助学力度,让困难师生感受到政府的温暖。二是稳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费问题。按照教育部要求,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务求每年有新成效,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现象得到有力遏制。三是积极化解学校债务,防范财务风险。当前,主要是督促各地解决好高中阶段教育债务问题。
(三)以加强幼儿园建设为抓手,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一是强化各级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职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制订学前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协调相关部门履行职责。二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幼儿园和城镇幼儿园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举办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发挥民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帮扶机制,组织省级示范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帮扶村组幼儿园。
(四)以推进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创新教育园区建设举措。探索教育园区资源整合的新模式,推动城乡校长、教师流动的有效方式,探索建立教育共同体,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二是抓好我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的落实。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引导各地均衡发展。三是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布点及建设工作,做好民族乡镇学校的建设工作。四是继续下大力气做好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五)以深化对接机制为抓手,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一是继续深化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对接。加大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互派管理人员交流挂职锻炼力度,完成94个工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校长、主任交叉任职的对接工作,进一步推动九个对接工作的落实。二是制订实施我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启动“十二五”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三是稳定招生规模,合理调整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中职示范学校。四是抓好中职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精品专业建设。
(六)以调整优化结构为抓手,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订全省高校设置规划,出台分类指导相关意见,建立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机制,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二是加强重点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南昌大学“211”工程。制订高水平大学建设意见并组织实施。建设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点科技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四是抓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大力加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建设。抓好专业学位的发展工作。
(七)以健全公共财政扶持政策为抓手,发展扶持民办教育。一是制订促进我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意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对提供公共教育产品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相当的财政扶持政策。完善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的体制机制。二是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健全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制度。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三是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水平。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健全民办学校质量评估监控体系,推动民办教育优质发展、特色发展、规范发展。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在省级科学研究平台、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八)以强化培养培训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研究制定加强师范教育的政策举措,解决师范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吸引力不强、实习实训难保证等实际问题。加强教师国家培训项目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统筹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提高中小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在职教师素质。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二是完善教师补充渠道。全省统一组织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统筹考虑教师岗位需求情况,合理安排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补充。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工作,严把教师入口质量关。确保首批国家免费师范生和定向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八不准”精神,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激励考核办法,推动各地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四是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继续推动各地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保障教师权益。特别是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津贴补贴标准。
(九)以实施高考招生改革方案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确保新高考改革方案顺利实施,认真做好改革方案的跟踪问效,做好普通高中新课改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顺利对接,确保改革平稳过渡。二是巩固扩大普通高中新课改成果,建立健全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新课程评估、监测机制,全面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推动高中学校办出特色。三是在中小学认真开展“素质教育月”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素质教育体验、宣传活动。四是深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型、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十)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好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学校基层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教育民生,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等各项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二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干部培养、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工作力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领导班子团结,完善党代会制度。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教育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四是要落实好稳定是硬任务这一要求。完善工作和责任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全力以赴做好中小学安全和高校稳定工作,切实维护好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全省教育工作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教育系统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