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临床中,输液出现藥物外渗,常见原因有四种,我们把工作有经验的护士和没有经验的护士输液次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0人次,分析输液外渗的次数对比,得出较有价值的观察资料,并从中得到改进,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关键词:静脉穿刺 输液外渗 防范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3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96-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护士和护师各5人,并且两者工作经验相差3年以上,分别作观察组和对照组,为患者输液单人次数2000人次。观察内容:输液后外渗次数,重复穿刺者不计入。观察项目分类:人(指患者)为因素A,血管因数B,药物因数C,技术因数D。
1.2 方法。凡是出现液体停止滴出,局部皮肤肿胀,出血,疼痛,都计算为外渗人次。
2 结果
静脉输液外渗观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静脉输液外渗观察结果对照表
两组对比,A、B、C三者因素经卡方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D经卡方检验,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技术才是输液外渗的关键。
3 讨论
对护理人员来说,态度、技术同等重要。日常中的输液外渗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考验,仅就此,现将个人体会与同道分享。
3.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分析。
3.1.1 人为因素。①患者大意,触碰针头,或以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②小儿在输液时的难控制性容易造成针头滑脱。③老年人的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容易发生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另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加大了静脉外渗的可能性。④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3.1.2 血管因素。①微循环障碍:如失血、失液、休克等,使血管不充盈,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外渗。②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易发生外渗。③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易造成药液外渗。④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⑤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因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易固定,易发生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3.1.3 药物因素。①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药物的高刺激性使血管发生收缩、痉挛,造成外渗,甚至引发静脉炎。②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③化疗药物,如氯化钾,严重损失血管,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3.1.4 技术因素。①穿刺过浅或过深。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都会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②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没有保护好静脉,造成血管痉挛以至于药液外渗。③固定针头时,针尖没有在管腔内与血管平行,接触血管壁,造成刺穿血管。④同一部位穿刺过多,造成静脉的损伤,特别是反复输液血管段以下的血管穿刺。
3.2 外渗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局部肿胀、胀痛,回抽无回血,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外渗易产生烧灼、刺痛、红肿。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化疗药物外渗,常表现为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甚至组织坏死,形成溃疡。最严重的是肌筋膜水肿,疼痛剧烈、组织坏死。
3.3 外渗的预防。
3.3.1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选择适当部位,尽量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长陪伴的教会家长正确照顾方法。
3.3.2 选择合适静脉,有计划地穿刺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至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如持续输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时,应用留置针开辟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3.3.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及时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增加巡视次数,加强静脉管理,尽量使用留置针。
3.3.5 做好患者宣教,在输液时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如果使用留置针,要交代保管留置针的方法。
3.3.6 拔针后正确按压,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拇指沿血管方向纵行向上按压棉球,将两个穿刺点同时压住(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防止渗血。按压时间不少于3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力度适中。正确拔针与按压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4 药物外渗的治疗。
3.4.1 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药、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物外渗治疗。但高渗液如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如超过24h不可热敷,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
3.4.2 冷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
3.4.3 硫酸镁湿敷。高渗硫酸镁是通过其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吸收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3.4.4 云香精外搽。云香精以皂角活血消肿,辅以白及祛风燥湿、消肿止痛,加之莪术行血止痛、破血消瘀,虎杖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对输液外渗产生的局部红、肿、疼痛有较好作用。
3.4.5 碘伏外涂。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泡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泡里的渗出液,再用无醇的碘伏外涂、外敷。
按时巡视、观察输液部位情况是防止静脉穿刺外漏的关键。当然,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发生输液外渗的机会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愿医疗差错不会因此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值得我们护理同行们重视。
参考文献
[1] 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4期
关键词:静脉穿刺 输液外渗 防范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3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96-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护士和护师各5人,并且两者工作经验相差3年以上,分别作观察组和对照组,为患者输液单人次数2000人次。观察内容:输液后外渗次数,重复穿刺者不计入。观察项目分类:人(指患者)为因素A,血管因数B,药物因数C,技术因数D。
1.2 方法。凡是出现液体停止滴出,局部皮肤肿胀,出血,疼痛,都计算为外渗人次。
2 结果
静脉输液外渗观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静脉输液外渗观察结果对照表
两组对比,A、B、C三者因素经卡方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D经卡方检验,P<0.01,有显著差异,说明技术才是输液外渗的关键。
3 讨论
对护理人员来说,态度、技术同等重要。日常中的输液外渗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考验,仅就此,现将个人体会与同道分享。
3.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分析。
3.1.1 人为因素。①患者大意,触碰针头,或以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②小儿在输液时的难控制性容易造成针头滑脱。③老年人的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容易发生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另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加大了静脉外渗的可能性。④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3.1.2 血管因素。①微循环障碍:如失血、失液、休克等,使血管不充盈,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外渗。②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易发生外渗。③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易造成药液外渗。④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⑤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因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易固定,易发生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3.1.3 药物因素。①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药物的高刺激性使血管发生收缩、痉挛,造成外渗,甚至引发静脉炎。②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③化疗药物,如氯化钾,严重损失血管,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3.1.4 技术因素。①穿刺过浅或过深。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都会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②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没有保护好静脉,造成血管痉挛以至于药液外渗。③固定针头时,针尖没有在管腔内与血管平行,接触血管壁,造成刺穿血管。④同一部位穿刺过多,造成静脉的损伤,特别是反复输液血管段以下的血管穿刺。
3.2 外渗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局部肿胀、胀痛,回抽无回血,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外渗易产生烧灼、刺痛、红肿。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化疗药物外渗,常表现为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甚至组织坏死,形成溃疡。最严重的是肌筋膜水肿,疼痛剧烈、组织坏死。
3.3 外渗的预防。
3.3.1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选择适当部位,尽量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长陪伴的教会家长正确照顾方法。
3.3.2 选择合适静脉,有计划地穿刺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至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如持续输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时,应用留置针开辟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3.3.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及时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增加巡视次数,加强静脉管理,尽量使用留置针。
3.3.5 做好患者宣教,在输液时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如果使用留置针,要交代保管留置针的方法。
3.3.6 拔针后正确按压,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拇指沿血管方向纵行向上按压棉球,将两个穿刺点同时压住(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防止渗血。按压时间不少于3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力度适中。正确拔针与按压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4 药物外渗的治疗。
3.4.1 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药、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物外渗治疗。但高渗液如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如超过24h不可热敷,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
3.4.2 冷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
3.4.3 硫酸镁湿敷。高渗硫酸镁是通过其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吸收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3.4.4 云香精外搽。云香精以皂角活血消肿,辅以白及祛风燥湿、消肿止痛,加之莪术行血止痛、破血消瘀,虎杖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对输液外渗产生的局部红、肿、疼痛有较好作用。
3.4.5 碘伏外涂。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泡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泡里的渗出液,再用无醇的碘伏外涂、外敷。
按时巡视、观察输液部位情况是防止静脉穿刺外漏的关键。当然,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发生输液外渗的机会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愿医疗差错不会因此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值得我们护理同行们重视。
参考文献
[1] 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