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承叔教授简介:孙承叔,1948年生,浙江奉化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研究员,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主体性——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上海市再就业工程研究报告》、《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现时代》、《面向未来的抉择——上海市中小企业体制改革研究报告》、《历史哲学》、《资本与社会和谐》等。其中,《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于1988年5月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学研究成果著作一等奖,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获上海市1985—1988年优秀著作出版二等奖、1986—1993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上海市再就业工程研究报告》获1999年上海市决策咨询一等奖;《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现时代》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面向未来的抉择——上海市中小企业体制改革研究报告》获2004年上海市决策咨询二等奖。孙先生在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获奖,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
孙民:孙老师,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与教学,在马克思历史哲学、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资本论》历史观与现时代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原创性的见解,在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您的研究总是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使人们受益匪浅。近来,您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最深刻的理论问题是资本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这一理论的提出,深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请您谈谈提出这一问题的背景。
孙承叔: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所出现的问题,比如,政治腐败问题、道德沦丧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社会正义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弱势群体问题、信仰危机问题、生态危机问题等等。必须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对这些问题做出新的阐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在我看来,解决当前的矛盾,必须处理好资本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受到两种错误观点的支配,其一是害怕资本,认为资本是社会的万恶之源,并千方百计地限制资本的发展;其二是崇拜资本,把资本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救星,任凭资本无限制地发展。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本问题,没有资本,也就没有真正的现代社会,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资本、利用资本、发展资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过渡“崇拜”资本,资本原则的滥用,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两极分化、道德堕落、政治腐败等问题的根源,必须给资本原则划界。
因此,正确处理资本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从现实的角度讲,只有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胜利,使所有的中国人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从理论的角度讲,只有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把市场、资本与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相结合,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孙民:当前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资本,必须“消除”资本,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实现。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孙承叔:资本的本质是剥削,而且是狭隘的,资本能使礼会关系“异化”,使社会出现不和谐;但资本又有积极的一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还有文明的一面,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在现代社会中,资本是最有效的发展生产力的形式,它通过竞争激发人的致富欲望,并迅速地把市场推向全世界,使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能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
因此,我们必须对资本原则划界,也就是把资本限制在经济领域内,在经济领域,大力发展资本,最大限度地积累社会财富;同时,在非经济领域,防止资本向政治、社会、精神、道德等领域渗透,使资本的运行严格限制在道德、法律、人性的范围内。
总之,在经济领域,我们必须鼓励致富原则,也就是承认资本、发展资本,引导资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在社会的和谐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资本的扩张、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是人驾驭资本,不是资本驾驭人。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来发展资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利用资本、驾驭资本、限制资本,使资本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资本服务。只有真正地坚持以人为本,资本的局限性才能克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观的实质,超越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孙民:社会和谐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发动机,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但国内学界并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谐的理论问题。您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和谐的哲学意蕴。您认为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看,社会和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孙承叔:把握总体性理论是真正理解社会和谐的关键。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事实上,马克思早已对社会和谐从哲学上进行了深刻的回答,遗憾的是,马克思的理论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的自身再生产和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这五种生产相互依赖、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任何一种生产的发展都必须以其他四种生产的发展为基础,任何一种生产的缺失都会导致其他四种生产的停顿,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发展的中断,它们之间始终保持辩证的关系,社会有机体就是五种生产的内在统一。
因此,社会和谐就是五种生产的内在平衡,始终保持必要的张力。在这五种生产中,物质生产和人的自身再生产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就无法发展,甚至无法生存,但物质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类自身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事实上,其他四种生产的发展最终是为 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类的自身再生产是进行一切生产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具体来讲,社会和谐包括:
其一,物质生产与人的自身再生产的内在平衡。物质生产是基础,但人类自身再生产是物质生产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物质生产的起点与终点是为了人类自身再生产。如果物质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并没有获得物质生产发展的成果,继续生活在贫困之中,工人下岗,三农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继续扩大,社会就会动荡不安,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就当前而言,我们必须真正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弱势群体问题,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困难。人类自身再生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基与源泉,正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发展构成了其他四种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再生与发展。然而,在我们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往往片面强调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见物不见人的空洞理论,马克思对人类的划时代贡献被遮蔽了。
其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内在平衡。只有物质生产上去了,才能拿出更多的钱投资文化、教育,为人类的自身发展提供精神食粮,从而为人类自身素质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精神生产的发展、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为物质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已故哲学家高清海教授曾指出,哲学是人类心智的发展历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思想、哲学,即使黄金遍地,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道出了社会和谐的真谛。事实上,精神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能动司令部,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改造作用。它是社会心理的升华,却能驾驭社会心理;它是社会存在的升华,却能变革社会存在;它是经济基础的升华,却能推进经济基础;它受制于上层建筑,却又构成上层建筑的灵魂,是上层建筑控制、调节社会力量的精神司令部;它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社会生产、社会结构、社会演进的先决条件和精神动因。遗憾的是,在原苏联、东欧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重视不足。
其三,社会关系再生产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再生产的内在平衡。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其他四种生产的平衡,其根本原则是社会成员的共生与发展。社会关系只有健康地发展,其他四种生产才能和谐发展。社会关系是一种无形的存在,需要人们理性思维才能真正把握。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批评人们没有区分存在者与存在,把存在者当作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者是有形的,人们可以感觉到;而存在是无形的,是人们不容易把握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因为是熟知的,所以并非真知。社会关系又是历史的、现实的存在,本身处于发展之中。事实上,建立最佳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具体体现,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现,这是人世间一切政治、文化活动的根本动力与源泉。没有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社会关系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事实上,社会关系再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前提与动力。换言之,离开社会关系再生产,社会生活就无法进行。社会关系外化为制度、文化、风俗、习惯、道德等等,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最佳社会关系,从而促使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四,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与其他四种生产的内在平衡。资本在自身发展中,必然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是资本原则滥用造成的。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类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家园”;人是自然界的人,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自然界就没有人类历史。因此,我们要像爱护我们的生命一样爱护自然界。然而,遗憾的是,资本从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不再爱护自然界,而是破坏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结果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毫无疑问,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显问题,人类征服自然,却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该是引起我们重视的时候了!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只有与其他四种生产保持合理的张力,社会和谐才能真正的实现,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生产与再生产的最基本关系,离开了它,人类将无法生存。
总之,社会和谐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内在平衡,它们之间始终保持合理的张力;另一层意思是五种生产的内在平衡,使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获得同时发展。社会和谐是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地、整体地、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孙民:马克思的五种生产理论是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这一理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刚才您已经对这一理论的内涵进行了阐发,请您再谈谈这一理论的价值。这一理论的内涵进行了阐发,请您再谈谈这一理论的价值。
孙承叔:正如我刚才指出的,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社会是五种生产的内在统一,离开了其中一种生产,社会有机体就不能生存下去。事实上,人们只能在观念上把五种生产分开,实际上它们是内在统一的。然而在我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是一块飞地,只是强调物质生产一种,表面上,非常强调物质生产,事实上,物质生产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只是一种抽象,因为,它脱离了现实的人,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自身再生产,无论怎么强调,物质生产仍然是一种抽象。在我们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强调物质生产,事实上,物质生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何以至此呢?因为只有把物质生产放在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视阈中,才能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生产。这就启示我们,站在马克思的立场上,人是现实的个人,是有多种需求的活生生的现实性的个人。所谓现实性是指人类进行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换言之,只有从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这个视角来思考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才能得到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理解。
这里关涉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对哲学如何理解的问题,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问题。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是对人的价值的提升,是对人生的终极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与终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类和谐的哲学,也就是社会和谐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出发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资产阶级哲学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体现两种哲学的价值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资产阶级哲学站在统治阶 级的利益上。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比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地论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再生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人类自身再生产理论。所有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关于社会和谐的哲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和谐的内涵。事实上,社会和谐本身就是一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体现,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关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关涉到社会主义的未来。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是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的,是同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
孙民: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重大的社会实践问题,而且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问题。您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对社会和谐做出了富有原创性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接下来,请您谈谈构建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孙承叔:在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还没有获得巨大的发展,因此,必须始终保持经济的发展,因为只有保证经济的发展,才能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必须保持其他四种生产的内在平衡,因为任何一种生产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廉洁、切实为民着想的政府是关键。
因此,构建社会和谐就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建一个高效、廉洁的民主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最佳的社会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公共领域建设,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与运行机制,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要的是,让人民真正参与政府的监督,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坚持人民民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关系再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最优的社会关系,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总之,社会和谐问题,事实上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国家必须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所说的代表不是抽象的意义上,而是具体的意义上,也就是说,国家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从人民的具体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具体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比如,国家根据所出现的实际情况,对财富进行合理再分配,通过税收,协调社会的各种关系,调节各种利益,使社会各种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合理状态,从而最终使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一句话,任何时候,我们的一切出发点都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与终点。
孙民: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这个整体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也就是说,五种生产是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始终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考虑一切问题,要言之,从一定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条件出发,考察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孙承叔:是的,社会和谐是一个过程,并且始终要考虑所处的物质条件。一切超越现阶段所达到的条件的社会和谐,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和谐,容易变成抽象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必须以保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物质财富达到极大丰富,才能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
但社会和谐始终是我们坚持的目标,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孙民:您今天的一席长谈,使我们对资本与社会和谐问题获得了新的理解,加深了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从您的学术研究历程看,您早已对“社会和谐”的哲学意义进行了阐发,使人们始终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在场,您的富有原创性的见解总是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始终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为您的学生,我从您那里获得了哲学的真知灼见,坚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这是我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感谢您!
(责任编辑 吴 勇)
孙民:孙老师,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与教学,在马克思历史哲学、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资本论》历史观与现时代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原创性的见解,在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您的研究总是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使人们受益匪浅。近来,您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最深刻的理论问题是资本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这一理论的提出,深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请您谈谈提出这一问题的背景。
孙承叔: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所出现的问题,比如,政治腐败问题、道德沦丧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社会正义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弱势群体问题、信仰危机问题、生态危机问题等等。必须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对这些问题做出新的阐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在我看来,解决当前的矛盾,必须处理好资本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受到两种错误观点的支配,其一是害怕资本,认为资本是社会的万恶之源,并千方百计地限制资本的发展;其二是崇拜资本,把资本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救星,任凭资本无限制地发展。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本问题,没有资本,也就没有真正的现代社会,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资本、利用资本、发展资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过渡“崇拜”资本,资本原则的滥用,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两极分化、道德堕落、政治腐败等问题的根源,必须给资本原则划界。
因此,正确处理资本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从现实的角度讲,只有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胜利,使所有的中国人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从理论的角度讲,只有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把市场、资本与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相结合,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孙民:当前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资本,必须“消除”资本,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实现。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孙承叔:资本的本质是剥削,而且是狭隘的,资本能使礼会关系“异化”,使社会出现不和谐;但资本又有积极的一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还有文明的一面,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在现代社会中,资本是最有效的发展生产力的形式,它通过竞争激发人的致富欲望,并迅速地把市场推向全世界,使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能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
因此,我们必须对资本原则划界,也就是把资本限制在经济领域内,在经济领域,大力发展资本,最大限度地积累社会财富;同时,在非经济领域,防止资本向政治、社会、精神、道德等领域渗透,使资本的运行严格限制在道德、法律、人性的范围内。
总之,在经济领域,我们必须鼓励致富原则,也就是承认资本、发展资本,引导资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在社会的和谐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资本的扩张、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是人驾驭资本,不是资本驾驭人。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来发展资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利用资本、驾驭资本、限制资本,使资本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资本服务。只有真正地坚持以人为本,资本的局限性才能克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观的实质,超越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发展观。
孙民:社会和谐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发动机,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但国内学界并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谐的理论问题。您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深刻地分析了社会和谐的哲学意蕴。您认为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看,社会和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孙承叔:把握总体性理论是真正理解社会和谐的关键。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事实上,马克思早已对社会和谐从哲学上进行了深刻的回答,遗憾的是,马克思的理论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的自身再生产和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这五种生产相互依赖、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任何一种生产的发展都必须以其他四种生产的发展为基础,任何一种生产的缺失都会导致其他四种生产的停顿,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发展的中断,它们之间始终保持辩证的关系,社会有机体就是五种生产的内在统一。
因此,社会和谐就是五种生产的内在平衡,始终保持必要的张力。在这五种生产中,物质生产和人的自身再生产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就无法发展,甚至无法生存,但物质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类自身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事实上,其他四种生产的发展最终是为 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类的自身再生产是进行一切生产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具体来讲,社会和谐包括:
其一,物质生产与人的自身再生产的内在平衡。物质生产是基础,但人类自身再生产是物质生产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物质生产的起点与终点是为了人类自身再生产。如果物质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并没有获得物质生产发展的成果,继续生活在贫困之中,工人下岗,三农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继续扩大,社会就会动荡不安,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就当前而言,我们必须真正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弱势群体问题,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困难。人类自身再生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基与源泉,正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发展构成了其他四种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再生与发展。然而,在我们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往往片面强调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见物不见人的空洞理论,马克思对人类的划时代贡献被遮蔽了。
其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内在平衡。只有物质生产上去了,才能拿出更多的钱投资文化、教育,为人类的自身发展提供精神食粮,从而为人类自身素质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精神生产的发展、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为物质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已故哲学家高清海教授曾指出,哲学是人类心智的发展历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思想、哲学,即使黄金遍地,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道出了社会和谐的真谛。事实上,精神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能动司令部,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改造作用。它是社会心理的升华,却能驾驭社会心理;它是社会存在的升华,却能变革社会存在;它是经济基础的升华,却能推进经济基础;它受制于上层建筑,却又构成上层建筑的灵魂,是上层建筑控制、调节社会力量的精神司令部;它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社会生产、社会结构、社会演进的先决条件和精神动因。遗憾的是,在原苏联、东欧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重视不足。
其三,社会关系再生产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再生产的内在平衡。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其他四种生产的平衡,其根本原则是社会成员的共生与发展。社会关系只有健康地发展,其他四种生产才能和谐发展。社会关系是一种无形的存在,需要人们理性思维才能真正把握。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批评人们没有区分存在者与存在,把存在者当作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者是有形的,人们可以感觉到;而存在是无形的,是人们不容易把握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因为是熟知的,所以并非真知。社会关系又是历史的、现实的存在,本身处于发展之中。事实上,建立最佳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具体体现,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现,这是人世间一切政治、文化活动的根本动力与源泉。没有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社会关系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事实上,社会关系再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前提与动力。换言之,离开社会关系再生产,社会生活就无法进行。社会关系外化为制度、文化、风俗、习惯、道德等等,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最佳社会关系,从而促使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四,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与其他四种生产的内在平衡。资本在自身发展中,必然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是资本原则滥用造成的。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类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家园”;人是自然界的人,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自然界就没有人类历史。因此,我们要像爱护我们的生命一样爱护自然界。然而,遗憾的是,资本从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不再爱护自然界,而是破坏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结果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毫无疑问,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显问题,人类征服自然,却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该是引起我们重视的时候了!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只有与其他四种生产保持合理的张力,社会和谐才能真正的实现,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生产与再生产的最基本关系,离开了它,人类将无法生存。
总之,社会和谐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内在平衡,它们之间始终保持合理的张力;另一层意思是五种生产的内在平衡,使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获得同时发展。社会和谐是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地、整体地、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孙民:马克思的五种生产理论是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这一理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刚才您已经对这一理论的内涵进行了阐发,请您再谈谈这一理论的价值。这一理论的内涵进行了阐发,请您再谈谈这一理论的价值。
孙承叔:正如我刚才指出的,在马克思看来,整个社会是五种生产的内在统一,离开了其中一种生产,社会有机体就不能生存下去。事实上,人们只能在观念上把五种生产分开,实际上它们是内在统一的。然而在我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是一块飞地,只是强调物质生产一种,表面上,非常强调物质生产,事实上,物质生产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只是一种抽象,因为,它脱离了现实的人,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自身再生产,无论怎么强调,物质生产仍然是一种抽象。在我们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强调物质生产,事实上,物质生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何以至此呢?因为只有把物质生产放在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视阈中,才能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生产。这就启示我们,站在马克思的立场上,人是现实的个人,是有多种需求的活生生的现实性的个人。所谓现实性是指人类进行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换言之,只有从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这个视角来思考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才能得到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理解。
这里关涉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对哲学如何理解的问题,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问题。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是对人的价值的提升,是对人生的终极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与终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类和谐的哲学,也就是社会和谐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出发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资产阶级哲学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体现两种哲学的价值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资产阶级哲学站在统治阶 级的利益上。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比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地论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再生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人类自身再生产理论。所有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关于社会和谐的哲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和谐的内涵。事实上,社会和谐本身就是一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体现,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关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关涉到社会主义的未来。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是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的,是同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
孙民: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重大的社会实践问题,而且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问题。您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对社会和谐做出了富有原创性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接下来,请您谈谈构建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孙承叔:在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还没有获得巨大的发展,因此,必须始终保持经济的发展,因为只有保证经济的发展,才能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必须保持其他四种生产的内在平衡,因为任何一种生产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廉洁、切实为民着想的政府是关键。
因此,构建社会和谐就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建一个高效、廉洁的民主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最佳的社会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公共领域建设,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与运行机制,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要的是,让人民真正参与政府的监督,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坚持人民民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关系再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最优的社会关系,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总之,社会和谐问题,事实上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国家必须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所说的代表不是抽象的意义上,而是具体的意义上,也就是说,国家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从人民的具体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具体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比如,国家根据所出现的实际情况,对财富进行合理再分配,通过税收,协调社会的各种关系,调节各种利益,使社会各种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合理状态,从而最终使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一句话,任何时候,我们的一切出发点都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与终点。
孙民: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这个整体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也就是说,五种生产是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始终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考虑一切问题,要言之,从一定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条件出发,考察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孙承叔:是的,社会和谐是一个过程,并且始终要考虑所处的物质条件。一切超越现阶段所达到的条件的社会和谐,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和谐,容易变成抽象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必须以保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物质财富达到极大丰富,才能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
但社会和谐始终是我们坚持的目标,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孙民:您今天的一席长谈,使我们对资本与社会和谐问题获得了新的理解,加深了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从您的学术研究历程看,您早已对“社会和谐”的哲学意义进行了阐发,使人们始终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在场,您的富有原创性的见解总是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始终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为您的学生,我从您那里获得了哲学的真知灼见,坚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这是我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感谢您!
(责任编辑 吴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