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的艺术魅力及其舞台呈现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13日至5月下旬,为上戏第五届“上戏有戏”演出季,恰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在为期一个多月内,学院展演了十部剧,真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笔者试从莎剧艺术这一视角,对演出季的部分莎剧演出作一坦诚、简要的评析,以求教于专家和观众。
  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2013级上戏表演系、舞美系实习剧目,改编曹路生,导演郭洪波),这是一台忠于莎剧原作精神的演出。演员是上戏内蒙班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表演纯真、朴实,基本上体现了莎剧原作的诗意风格和语言的美。演出本选择朱生豪、曹禺译本为底本,加以删节、改写,将原作三个多小时的剧情压缩成一个半小时,节奏明快很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原作主要场面“舞会钟情”“阳台会”“教堂婚礼”“械斗生祸”“殉情”均予以保留。然而,从更高的标准要求来看,此剧的演出还有不足,比如莎剧原作中有些精彩的人物内心刻画删减过多,开场和结尾的精彩未能体现。《罗》剧一开场是一个动作性十分强烈的场面,孕育了全剧的基本冲突——世仇与爱情的冲突,限于篇幅,演出将这一戏剧性十分强烈的开场删去,便让观众对悲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模糊了。奶妈的形象缺乏鲜明的刻画,奶妈是整个悲剧中最活跃的人物,她善良、风趣、爱唠叨,可爱之中有市民庸俗的一面,类似喜剧中的丑角,然而,在这次演出中奶妈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台莎剧,是王洛勇任艺术顾问的《西区故事》(导演赫克托尔·格雷罗,中方导演熊梦楚)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青春的朝气。音乐剧《西区故事》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化”的改编版,剧情时间从16世纪的意大利,转换到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纽约曼哈顿西部的一个拉丁街区。该剧由上戏音乐剧班二年级学生演出。由于演出经费的限制,此剧演员的服装简朴,也没有什么舞台布景,但观众仍然感受到这是一首爱情与青春的赞歌,社会、民族间的隔阂阻挡不了纯真青年真挚火热的爱情、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西区故事》继承了上戏上世纪80年代艺术教育训练系统、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在演出过程中,笔者建议英文歌唱宜打中文字幕,王洛勇随即改正,使此剧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最后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气氛最阴沉可怕的一部。全剧五幕二十七场,是四大悲剧中最短的一部悲剧。这是一部典型的心理剧。剧作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一种阴沉晦暗的悲剧氛围之中。第一幕一开场女巫甲即说:“何时姊妹再相逢,雷电轰轰雨蒙蒙?”第一场结尾三女巫合说:“美即丑恶丑即美,翱翔毒雾妖云里。”这种美丑颠倒妖雾横行的气氛笼罩了剧本的大半部分。神秘可怖的预言,一连串的暗杀屠戮,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王位,围绕着一个“权”字。这种争权夺利的险恶斗争,实际上是当时新旧制度嬗变时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
  此次,雷国华执导的话剧《麦克白斯》,导演主观愿望很好,希望表现英雄被毁掉的悖论,用以感动现代的观众,她认为“戏剧本体就是一个英雄,然后被撕毁,我们现在就是修补,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剧中有些场景表现得也颇有张力,如“闹宴”一场,麦克白斯一面宴请群臣,一面派人刺杀班柯。酒宴上他忽然看见被杀的班柯,大惊失色,情不自禁地踏上宴会桌胡言乱语起来,将麦克白斯因良心和恐惧而陷入错乱的精神状态表现得颇为精彩。但就总体的舞台呈现来看,不少熟悉《麦克白》的观众觉得过于注重外在的视觉冲击力,而缺乏主人公内心轨迹的细致刻画。
  《麦克白》剧中的敲门声,即麦克白行凶杀人以后的那个敲门声的描绘也别具寓意。敲门声由轻转响,越来越急促,一声急一声,每一声都像重锤,打到麦克白的心里,把谋杀犯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敲门声也有象征和预示的意义,像晴天一声霹雳一样,打开了地狱之门,预示着恶魔的末日终有一天会到来。雷国华版《麦克白斯》中也有敲门声,但这个敲门声表现得过于单一,没有把它与麦克白斯的内心刻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此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最后表现麦克白斯覆灭之时,舞台上过多展现的是开打,是仇人的报复,而对原作关于麦克白的痛苦绝望的心理的描绘没有加以强调,致使戏的深刻内涵无法获得有力的揭示。诚挚希望话剧《麦克白斯》,在广泛听取观众意见之后,艺术上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上戏有戏”莎剧演出剧目的观摩,笔者感到如何掌握莎剧演出的时间,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实际问题。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现代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与这一现代生活潮流相适应的应是现代的时间观念,这是从事当代戏剧实践的艺术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的时代特点。反映在戏剧舞台上,演出的时间一定要下决心控制,决不宜过长。莎士比亚的戏都较长,一般要演三个多小时,这显然是与当代生活节奏不相吻合。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矫枉过正了。这次莎剧演出季,有不少剧目演出时间过短,这就让莎剧魅力逊色不少。例如上戏内蒙班演出的《罗》剧演出时间压缩至一个半小时,一些演出的缺点都同删削过多有关。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京剧《王子复仇记》(导演石玉昆,编剧冯钢),此剧是一次东西方戏剧的交汇,也是一次文化的对话,舞台上既遵守京剧写意和虚拟的美学原则,又致力于对京剧表现法则的深入挖掘,以强有力的程式化表演塑造人物,体现了简约、空灵、写意的独特艺术风格。遗憾的是,这次重演,删削过多,全剧演出只有一个小时40分钟,一些该渲染的场面(如“戏中戏”场面)无法渲染,一些该保留的场面无法保留。据了解这是由于出国演出时间要求的限制。笔者建议是否可以用两个版本:国外版、国内版。国内版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在两个半小时之内),这样两面兼顾,让国内观众可以更加充分地欣赏到京剧莎剧无上的美。既扩大了莎剧的影响,又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到祖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其他文献
2015年1 0月,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邀请了莱纳德·佩蒂特等四位国际迈克尔·契诃夫方法训练专家,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迈克尔·契诃夫方法”大师班。期间,四位专家还举行了用迈克尔·契诃夫方法排演的话剧《西哈诺》(Cyrano)的示范演出。  演员是创造性的艺术家  迈克尔·契诃夫认为演员首先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即演员在一切训练开始前就已经是艺术家了,而非像传统教学中认为演员是“以艺术
期刊
和马修·伯恩爵士的采访在瑞金宾馆的咖啡馆里进行。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让他很惊喜。“吸血鬼!你是今天第一个提这个词的采访者,之前他们都问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一下子让气氛活泼了起来。  携舞蹈作品《睡美人》,英国著名编舞家、导演马修·伯恩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宣传。在这个《睡美人》的故事里,原来梦幻的王子公主和仙女,变成了穷小子富小姐和吸血鬼,视觉呈现也相应地营造出哥特风。“‘吸血鬼’听起来是一个疯狂的
期刊
当我们提到芭蕾,我们不免会想到柴可夫斯基。他创作了三部芭蕾音乐,每一部都举世闻名。其中,改编自童话的《睡美人》,顶着“19世纪芭蕾百科全书”的光环,已经在全世界的剧场里演出了一百多年。几乎每一个古典芭蕾院团都排演过它,舞蹈编导从中获取层出不穷的灵感。此番将在上海巡演的,是英国当代编舞家马修·伯恩的版本。作为当代人,我们有比百年前人们多得多的选择,但是还有什么能像童话一样,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驱动着我
期刊
人 物  孙苏梅——上海阿姨,七十三岁。  顾 晴——孙苏梅的长女,四十五岁。  顾 鑫——孙苏梅的儿子,四十三岁。  陈文瀚——顾晴的丈夫,四十八岁。  羅莉莉——顾鑫的情人,三十八岁。  陈欣然——陈文瀚的女儿,二十二岁。  顾 楠——顾鑫的儿子,十八岁。  赵丽儿——罗莉莉丈夫的情人,二十二岁。  第一幕  [上海。梅雨的午后,燥热难耐,看样子是要下雨了。一股湿热的情绪在顾家蔓延开来。客厅里
期刊
1995年欧利维耶·皮首次受到阿维尼翁艺术节的邀演,以自编自导、同时担任演员的《小灯》登台亮相,这是一部由五个剧本组成头尾相连的连环套戏,演出时间长达24小时。《小灯》法语为La Servante - Histoire sans fin虽然也可直译为《仆人-未尽的故事》,但La Servante其实在剧场中是专指后台使用的直立灯具,始终为剧场人在暗处指引明路。令人可以意会的高度象征与24小时的演出
期刊
如果说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足足4部长篇加上56个短篇——在缜密精巧的推理和酣畅淋漓的揭秘之外还留下了任何未解的谜题,那么首当其冲的一定包括以下两条:其一,神探在白教堂谋杀悬案中的古怪缺席;其二,宿敌莫里亚蒂教授的真正身份。一百多年里,它们为福尔摩斯的戏仿作品、舞台改编和荧幕呈现留下了巨大空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黑色音乐喜剧《福尔摩斯之死》对两个谜题的答案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猜想,更有
期刊
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成中国戏曲的典例甚多,目标观众从熟悉各种戏曲的中国戏迷到如今为数不少的西方观众,市场也逐渐多元化。若是稍作梳理,《麦克白》的京剧改编《欲望城国》、越剧《马龙将军》、昆曲《血手记》、徽剧《惊魂记》,《李尔王》的京剧改编《歧王梦》等等成功案例不一而足,令人印象深刻。笔者观看的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同名京剧改编《驯悍记》同样在文化变奏和利用上可圈可点。  全戏从醉梦开始,将“梦里不知身是客
期刊
前不久在上海新天地片区举办的首届“表演艺术新天地”活动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从6月6日至19日短短两周的时间内,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中国台湾等地的16个精彩剧目,在新天地的咖啡馆、酒吧、餐厅、书店、小型博物馆、广场、帐篷剧场等空间上演,其中包括户外多媒体影音秀、新马戏、默剧、浸没式戏剧、创意物件剧、咖啡剧、舞蹈、街头表演、观众参与型剧目等。  “表演艺术新天地”没有发生在常规意义上的
期刊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天津戏剧节(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暨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以下简称天津戏剧节)已经过半。《阿波隆尼亚》结束数日,《殉道者》与《理查三世》即将登场。虽未欣赏完所有剧目,但从去年与前年的质量来看,剩下来的应该只会是饱饱的精神满足感。  简单说一下对已观的这几部剧的个人感受,也同时想说说通过这些剧,所反衬出的国内戏剧艺术的现状。  《卡尔·霍克的影集》,这其实是一部剧场氛围很一般的剧。我在看
期刊
都铎华服混搭电音摇滚,色彩斑斓的霓虹闪烁,看到那块诱人的、闪烁着红光的招牌了吗?“Rock the Ground!” 在那霓虹招牌下向你频频挥手的却不是浓妆艳抹的应召女郎,而是这世界上最“传统”的舞台之一——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  至少,在Emma Rice接任成为环球剧场第三任艺术指导之前,它都一直是这么宣称的。从1997年开幕至今,环球剧场一直致力于原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