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这是一节让我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的公开课,我选择了六上说明类文章——《麋鹿》。在选课文时,同事们就提醒我:“这节课不好上哦……”词语的对比品析,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的“自主学习单”填写,说明方法的对比及拓展延伸……我极尽所能地思虑着、周全着……可是接连几次试上的结果,都不令人满意。我陷入了瓶颈。这时,听我试上的研训员朱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些字词、说明方法的准确运用,能不能融合于學生口语表达训练之中?你敢不敢抛开熟知的教案,上一节突破自我的语文课?”其实,我的内心是忐忑的,但是我坚信:只有尝试,才能有自我的突破。
【案例描述】
再次静心研读文本之后,我决定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课后习题3有机融合,“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这是课后的一项口语表达训练题,我能不能以此为突破口,抛弃之前一直舍不得放下的说明方法的单项训练,融会贯通到与学生自然的口语交际评价中。思忖之后,我决定以三类文本的阅读对比为铺陈,以课堂评价为抓手,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提升。
一比:在对全文进行了“外形”“生活习性”“传奇色彩”的学习单梳理回顾之后,我问道:“课文就是这样向我们介绍了麋鹿,你喜欢这样的介绍吗?”学生各抒己见,我总结提炼:文本之所以这样介绍,是因为它的阅读对象是我们小学生,因此,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生动直观。
二比:在备课时,我遇到疑惑,就会去搜索“百度百科”中的资料。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百度百科”文字的兴趣,我节选了部分相关内容出示,同学们饶有兴趣地阅读着……
师:你们发现它与课文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吗?
生1:“百度百科”的文字比较规范严谨,说得文绉绉的,鹿科偶蹄目……不太好懂。
生2:“百度百科”里介绍麋鹿的传奇经历,写得很简单,而课文这部分写得很详细,像在讲故事。
师:(微笑)是啊,“百度百科”是我们查找资料时,常会用到的一个比较权威的搜索引擎。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向这位“无声的老师”求教。
三比:通过课文和“百度百科”两类文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们对麋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语言文字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辨析。我不失时机地询问:想看看麋鹿吗?(同学们兴致盎然地点头)但是要注意哦,视频里面有一位讲解员在介绍,大家可以边看边听边思考,他是怎么向我们介绍麋鹿的?……
生1:视频里解说员介绍得特别生动,很吸引人,还比课文多了一段麋鹿传奇故事的介绍。
生2:边听解说员的介绍,边看视频,觉得对麋鹿外形的印象特别深刻,真想亲眼去看看它啊!
师:(适时追问)如果大丰自然保护区想聘请你做景区的解说员,你想把麋鹿介绍给谁听呢?你又会怎么介绍呢?能不能试着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练习说说?可以借助上节课我们填写的学习单,也可以借助我们课前查找的资料,如果需要老师帮忙也可以举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说开了)
生1:我想介绍给我妈妈听。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大约有75厘米,而我们常见的梅花鹿尾巴只有12厘米……(学生边说边用手比画着)
师:有谁知道75厘米大约有多长啊?
生2:(迫不及待)我知道,我们的单人课桌长度大概是80厘米,麋鹿的尾巴都快有我们的课桌长了。
生3:梅花鹿的尾巴还没有我们的手掌长呢,所以只要看谁的尾巴长,就能很快辨认出麋鹿了!
我微笑着听同学们绘声绘色地叙述着,这不正是文章中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最通俗易懂、最有效的言语运用模式吗?其实,教师最应该教会学生的不是理论性的语言,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生4:我想把麋鹿介绍给我的小妹妹听,因为她特别喜欢猜谜语,所以我就出了人送外号“四不像”,(打一动物)的谜语给她猜,她一定会很有兴趣的……
师:你介绍麋鹿时的开场白特别吸引人注意,而且说话时绘声绘色还加上了手势,这样让听的人也会很有画面感,对不对?谁再来试试?
于无字处读书、于无声处听雷。老师没有直白地教导学生,但是在适时的追问和评价中,却给了同学们表达的指导。当同学们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表达状态等不同方面彼此学习、不断完善时,我对同学们的要求也更进一步了:这次咱们完整地介绍一下麋鹿,好吗?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每组推荐一位介绍得最有特色的同学全班汇报。大家如果有疑问,也可以现场向小解说员提问哦!学生们的表达渐入佳境。不为作秀,只为这节课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舍得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在课堂上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课堂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轻松、交融和精彩生成。
【案例反思】
这不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例,但却是一节值得我认真总结反思得失的课例。这节课我力求摆脱教案的束缚,真正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从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一、 评价内容丰富,导向性更明确
1. 关注说明方法的评价。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都是学生熟知的说明方法,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是说明方式运用是否准确恰当?所打比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的表达才是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阅读人群的认知,是高年级说明文需要解决的难点。
2. 关注表达方式的评价。面对不同的阅读人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和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于年幼的孩童,我们可以采取图文并茂的图解方式介绍麋鹿;对于有了一定认知度的小学生,有趣的谜语或传说故事导入,生动而又形象的解说语,以及清晰的解说思路,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不同需求的成年人,我们可以采用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和互动讲解等方式,增强彼此互动交流,从而提升语言表达效果。 3. 关注表达状态的评价。解说员、小导游介绍,是我们语文课本中时常出现的语言训练手段,所以表达的状态和感染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感染力的表达状态,适当的肢体语言,恰当的设问、疑问、反问等过渡句使用,也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精彩。
教学评价应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充分重视评价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前提下,要强调非测试型的评价,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 评价方式多元,激励性更凸显
我们的课堂评价绝对不能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基于“儿童发展观”,充分探究课堂评价的多元性,在课堂上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于学生正误模糊的问题——明辨正误、激励导向、启发思考;对于学生容易解答的问题——面向全体、衔接过渡、引向深入;对于学生遇到瓶颈类问题——耐心等待、搭建台阶、小组研讨;对于学生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搜集资料、寻找路径、辩论明理。
此外,多元评价还应激发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善于思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互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所得,他们关注同伴的收获并在互动过程中吸收借鉴、补充说明、评价反馈、跑组交流,且更多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还有补充!”“我有不同的观点!”“听了我的想法,谁想与我交流?”……互动评价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与彼此完善的结合。课堂上,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教师应留给学生思维喷薄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
讲坛
讲坛
动学习,在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我学习的认知,在发现网络并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保有学习的热情,积累探索的自信。
多元评价体系突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把评价的重点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评价内容也由单一的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 评价生成动态,主体性更彰显
教师要搭建平台,创设机会,鼓励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彰显生本的主体性。因为课堂评价是动态生成的,所以,我们也鼓励学生在评价思维形式上由“求同”趋向“发散”,鼓励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评价同一问题,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通过相关的联想,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学生进行“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评价,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实效。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他们可以栖息的舞台,而教师的动态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在不同的位置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正如《麋鹿》一课,教师要尊重學生基于生活的多元感受和动态生成,合理地拓展延伸正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师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你想把麋鹿介绍给谁听?你最想介绍麋鹿的哪一部分?……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实践的情境,对于课堂中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珍视并启发延伸;对于学生“误读”的想法,教师要甄别正误,尊重主体、有效加以引导;对于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要耐心倾听、巧妙引导,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价值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能一直保持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这是一节让我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的公开课,我选择了六上说明类文章——《麋鹿》。在选课文时,同事们就提醒我:“这节课不好上哦……”词语的对比品析,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的“自主学习单”填写,说明方法的对比及拓展延伸……我极尽所能地思虑着、周全着……可是接连几次试上的结果,都不令人满意。我陷入了瓶颈。这时,听我试上的研训员朱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些字词、说明方法的准确运用,能不能融合于學生口语表达训练之中?你敢不敢抛开熟知的教案,上一节突破自我的语文课?”其实,我的内心是忐忑的,但是我坚信:只有尝试,才能有自我的突破。
【案例描述】
再次静心研读文本之后,我决定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课后习题3有机融合,“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这是课后的一项口语表达训练题,我能不能以此为突破口,抛弃之前一直舍不得放下的说明方法的单项训练,融会贯通到与学生自然的口语交际评价中。思忖之后,我决定以三类文本的阅读对比为铺陈,以课堂评价为抓手,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提升。
一比:在对全文进行了“外形”“生活习性”“传奇色彩”的学习单梳理回顾之后,我问道:“课文就是这样向我们介绍了麋鹿,你喜欢这样的介绍吗?”学生各抒己见,我总结提炼:文本之所以这样介绍,是因为它的阅读对象是我们小学生,因此,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生动直观。
二比:在备课时,我遇到疑惑,就会去搜索“百度百科”中的资料。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百度百科”文字的兴趣,我节选了部分相关内容出示,同学们饶有兴趣地阅读着……
师:你们发现它与课文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吗?
生1:“百度百科”的文字比较规范严谨,说得文绉绉的,鹿科偶蹄目……不太好懂。
生2:“百度百科”里介绍麋鹿的传奇经历,写得很简单,而课文这部分写得很详细,像在讲故事。
师:(微笑)是啊,“百度百科”是我们查找资料时,常会用到的一个比较权威的搜索引擎。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向这位“无声的老师”求教。
三比:通过课文和“百度百科”两类文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们对麋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语言文字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辨析。我不失时机地询问:想看看麋鹿吗?(同学们兴致盎然地点头)但是要注意哦,视频里面有一位讲解员在介绍,大家可以边看边听边思考,他是怎么向我们介绍麋鹿的?……
生1:视频里解说员介绍得特别生动,很吸引人,还比课文多了一段麋鹿传奇故事的介绍。
生2:边听解说员的介绍,边看视频,觉得对麋鹿外形的印象特别深刻,真想亲眼去看看它啊!
师:(适时追问)如果大丰自然保护区想聘请你做景区的解说员,你想把麋鹿介绍给谁听呢?你又会怎么介绍呢?能不能试着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练习说说?可以借助上节课我们填写的学习单,也可以借助我们课前查找的资料,如果需要老师帮忙也可以举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说开了)
生1:我想介绍给我妈妈听。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大约有75厘米,而我们常见的梅花鹿尾巴只有12厘米……(学生边说边用手比画着)
师:有谁知道75厘米大约有多长啊?
生2:(迫不及待)我知道,我们的单人课桌长度大概是80厘米,麋鹿的尾巴都快有我们的课桌长了。
生3:梅花鹿的尾巴还没有我们的手掌长呢,所以只要看谁的尾巴长,就能很快辨认出麋鹿了!
我微笑着听同学们绘声绘色地叙述着,这不正是文章中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最通俗易懂、最有效的言语运用模式吗?其实,教师最应该教会学生的不是理论性的语言,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生4:我想把麋鹿介绍给我的小妹妹听,因为她特别喜欢猜谜语,所以我就出了人送外号“四不像”,(打一动物)的谜语给她猜,她一定会很有兴趣的……
师:你介绍麋鹿时的开场白特别吸引人注意,而且说话时绘声绘色还加上了手势,这样让听的人也会很有画面感,对不对?谁再来试试?
于无字处读书、于无声处听雷。老师没有直白地教导学生,但是在适时的追问和评价中,却给了同学们表达的指导。当同学们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表达状态等不同方面彼此学习、不断完善时,我对同学们的要求也更进一步了:这次咱们完整地介绍一下麋鹿,好吗?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每组推荐一位介绍得最有特色的同学全班汇报。大家如果有疑问,也可以现场向小解说员提问哦!学生们的表达渐入佳境。不为作秀,只为这节课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舍得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在课堂上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课堂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轻松、交融和精彩生成。
【案例反思】
这不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例,但却是一节值得我认真总结反思得失的课例。这节课我力求摆脱教案的束缚,真正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从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一、 评价内容丰富,导向性更明确
1. 关注说明方法的评价。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都是学生熟知的说明方法,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是说明方式运用是否准确恰当?所打比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的表达才是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阅读人群的认知,是高年级说明文需要解决的难点。
2. 关注表达方式的评价。面对不同的阅读人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和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于年幼的孩童,我们可以采取图文并茂的图解方式介绍麋鹿;对于有了一定认知度的小学生,有趣的谜语或传说故事导入,生动而又形象的解说语,以及清晰的解说思路,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不同需求的成年人,我们可以采用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和互动讲解等方式,增强彼此互动交流,从而提升语言表达效果。 3. 关注表达状态的评价。解说员、小导游介绍,是我们语文课本中时常出现的语言训练手段,所以表达的状态和感染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感染力的表达状态,适当的肢体语言,恰当的设问、疑问、反问等过渡句使用,也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精彩。
教学评价应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充分重视评价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前提下,要强调非测试型的评价,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 评价方式多元,激励性更凸显
我们的课堂评价绝对不能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基于“儿童发展观”,充分探究课堂评价的多元性,在课堂上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于学生正误模糊的问题——明辨正误、激励导向、启发思考;对于学生容易解答的问题——面向全体、衔接过渡、引向深入;对于学生遇到瓶颈类问题——耐心等待、搭建台阶、小组研讨;对于学生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搜集资料、寻找路径、辩论明理。
此外,多元评价还应激发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善于思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互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所得,他们关注同伴的收获并在互动过程中吸收借鉴、补充说明、评价反馈、跑组交流,且更多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还有补充!”“我有不同的观点!”“听了我的想法,谁想与我交流?”……互动评价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与彼此完善的结合。课堂上,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教师应留给学生思维喷薄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
讲坛
讲坛
动学习,在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我学习的认知,在发现网络并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保有学习的热情,积累探索的自信。
多元评价体系突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把评价的重点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评价内容也由单一的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 评价生成动态,主体性更彰显
教师要搭建平台,创设机会,鼓励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彰显生本的主体性。因为课堂评价是动态生成的,所以,我们也鼓励学生在评价思维形式上由“求同”趋向“发散”,鼓励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评价同一问题,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通过相关的联想,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学生进行“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评价,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实效。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他们可以栖息的舞台,而教师的动态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在不同的位置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正如《麋鹿》一课,教师要尊重學生基于生活的多元感受和动态生成,合理地拓展延伸正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师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你想把麋鹿介绍给谁听?你最想介绍麋鹿的哪一部分?……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实践的情境,对于课堂中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珍视并启发延伸;对于学生“误读”的想法,教师要甄别正误,尊重主体、有效加以引导;对于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要耐心倾听、巧妙引导,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价值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能一直保持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