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挣脱教案束缚的公开课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ong1973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这是一节让我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的公开课,我选择了六上说明类文章——《麋鹿》。在选课文时,同事们就提醒我:“这节课不好上哦……”词语的对比品析,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的“自主学习单”填写,说明方法的对比及拓展延伸……我极尽所能地思虑着、周全着……可是接连几次试上的结果,都不令人满意。我陷入了瓶颈。这时,听我试上的研训员朱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些字词、说明方法的准确运用,能不能融合于學生口语表达训练之中?你敢不敢抛开熟知的教案,上一节突破自我的语文课?”其实,我的内心是忐忑的,但是我坚信:只有尝试,才能有自我的突破。
  【案例描述】
  再次静心研读文本之后,我决定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课后习题3有机融合,“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这是课后的一项口语表达训练题,我能不能以此为突破口,抛弃之前一直舍不得放下的说明方法的单项训练,融会贯通到与学生自然的口语交际评价中。思忖之后,我决定以三类文本的阅读对比为铺陈,以课堂评价为抓手,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提升。
  一比:在对全文进行了“外形”“生活习性”“传奇色彩”的学习单梳理回顾之后,我问道:“课文就是这样向我们介绍了麋鹿,你喜欢这样的介绍吗?”学生各抒己见,我总结提炼:文本之所以这样介绍,是因为它的阅读对象是我们小学生,因此,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生动直观。
  二比:在备课时,我遇到疑惑,就会去搜索“百度百科”中的资料。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百度百科”文字的兴趣,我节选了部分相关内容出示,同学们饶有兴趣地阅读着……
  师:你们发现它与课文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吗?
  生1:“百度百科”的文字比较规范严谨,说得文绉绉的,鹿科偶蹄目……不太好懂。
  生2:“百度百科”里介绍麋鹿的传奇经历,写得很简单,而课文这部分写得很详细,像在讲故事。
  师:(微笑)是啊,“百度百科”是我们查找资料时,常会用到的一个比较权威的搜索引擎。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向这位“无声的老师”求教。
  三比:通过课文和“百度百科”两类文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们对麋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语言文字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辨析。我不失时机地询问:想看看麋鹿吗?(同学们兴致盎然地点头)但是要注意哦,视频里面有一位讲解员在介绍,大家可以边看边听边思考,他是怎么向我们介绍麋鹿的?……
  生1:视频里解说员介绍得特别生动,很吸引人,还比课文多了一段麋鹿传奇故事的介绍。
  生2:边听解说员的介绍,边看视频,觉得对麋鹿外形的印象特别深刻,真想亲眼去看看它啊!
  师:(适时追问)如果大丰自然保护区想聘请你做景区的解说员,你想把麋鹿介绍给谁听呢?你又会怎么介绍呢?能不能试着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练习说说?可以借助上节课我们填写的学习单,也可以借助我们课前查找的资料,如果需要老师帮忙也可以举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说开了)
  生1:我想介绍给我妈妈听。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大约有75厘米,而我们常见的梅花鹿尾巴只有12厘米……(学生边说边用手比画着)
  师:有谁知道75厘米大约有多长啊?
  生2:(迫不及待)我知道,我们的单人课桌长度大概是80厘米,麋鹿的尾巴都快有我们的课桌长了。
  生3:梅花鹿的尾巴还没有我们的手掌长呢,所以只要看谁的尾巴长,就能很快辨认出麋鹿了!
  我微笑着听同学们绘声绘色地叙述着,这不正是文章中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最通俗易懂、最有效的言语运用模式吗?其实,教师最应该教会学生的不是理论性的语言,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生4:我想把麋鹿介绍给我的小妹妹听,因为她特别喜欢猜谜语,所以我就出了人送外号“四不像”,(打一动物)的谜语给她猜,她一定会很有兴趣的……
  师:你介绍麋鹿时的开场白特别吸引人注意,而且说话时绘声绘色还加上了手势,这样让听的人也会很有画面感,对不对?谁再来试试?
  于无字处读书、于无声处听雷。老师没有直白地教导学生,但是在适时的追问和评价中,却给了同学们表达的指导。当同学们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表达状态等不同方面彼此学习、不断完善时,我对同学们的要求也更进一步了:这次咱们完整地介绍一下麋鹿,好吗?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每组推荐一位介绍得最有特色的同学全班汇报。大家如果有疑问,也可以现场向小解说员提问哦!学生们的表达渐入佳境。不为作秀,只为这节课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舍得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在课堂上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课堂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轻松、交融和精彩生成。
  【案例反思】
  这不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例,但却是一节值得我认真总结反思得失的课例。这节课我力求摆脱教案的束缚,真正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从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一、 评价内容丰富,导向性更明确
  1. 关注说明方法的评价。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都是学生熟知的说明方法,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是说明方式运用是否准确恰当?所打比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的表达才是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阅读人群的认知,是高年级说明文需要解决的难点。
  2. 关注表达方式的评价。面对不同的阅读人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和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于年幼的孩童,我们可以采取图文并茂的图解方式介绍麋鹿;对于有了一定认知度的小学生,有趣的谜语或传说故事导入,生动而又形象的解说语,以及清晰的解说思路,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不同需求的成年人,我们可以采用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和互动讲解等方式,增强彼此互动交流,从而提升语言表达效果。   3. 关注表达状态的评价。解说员、小导游介绍,是我们语文课本中时常出现的语言训练手段,所以表达的状态和感染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感染力的表达状态,适当的肢体语言,恰当的设问、疑问、反问等过渡句使用,也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精彩。
  教学评价应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充分重视评价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前提下,要强调非测试型的评价,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 评价方式多元,激励性更凸显
  我们的课堂评价绝对不能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基于“儿童发展观”,充分探究课堂评价的多元性,在课堂上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于学生正误模糊的问题——明辨正误、激励导向、启发思考;对于学生容易解答的问题——面向全体、衔接过渡、引向深入;对于学生遇到瓶颈类问题——耐心等待、搭建台阶、小组研讨;对于学生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搜集资料、寻找路径、辩论明理。
  此外,多元评价还应激发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善于思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互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所得,他们关注同伴的收获并在互动过程中吸收借鉴、补充说明、评价反馈、跑组交流,且更多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还有补充!”“我有不同的观点!”“听了我的想法,谁想与我交流?”……互动评价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与彼此完善的结合。课堂上,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教师应留给学生思维喷薄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
  讲坛
  讲坛
  动学习,在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我学习的认知,在发现网络并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保有学习的热情,积累探索的自信。
  多元评价体系突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把评价的重点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评价内容也由单一的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 评价生成动态,主体性更彰显
  教师要搭建平台,创设机会,鼓励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彰显生本的主体性。因为课堂评价是动态生成的,所以,我们也鼓励学生在评价思维形式上由“求同”趋向“发散”,鼓励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评价同一问题,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通过相关的联想,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学生进行“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评价,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实效。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他们可以栖息的舞台,而教师的动态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在不同的位置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正如《麋鹿》一课,教师要尊重學生基于生活的多元感受和动态生成,合理地拓展延伸正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教师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你想把麋鹿介绍给谁听?你最想介绍麋鹿的哪一部分?……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实践的情境,对于课堂中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珍视并启发延伸;对于学生“误读”的想法,教师要甄别正误,尊重主体、有效加以引导;对于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要耐心倾听、巧妙引导,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价值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能一直保持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其他文献
全神贯注地读完《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我成了拥护周先生教育思想的“粉丝”。粉丝们追求偶像,因为偶像有吸引力。周国平先生吸引我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我想,是他通达的教育智慧。  周国平先生论及的教育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他的观点却不像普通人那样狭隘,具有一种通达的智慧。“通”是一种开通,周先生学贯中西,引经据典,教育视界之辽阔令人钦佩;“达”是一种洞达,周先生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一眼望穿教
期刊
一、 阅读课题,发现课文重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请大家读课题。(生齐读)  师:作者写的是一次春游的见闻,有意思的是她没有描写春到香山的美丽景色,也没有向大家特别介绍颐和园的景点,那么作者把笔墨花在哪里呢?课题告诉了你,花在——  生:花在“儿童”身上。  师:对,“儿童多处”是课题中的一个关键词。的确,课文有许多地方写到了“儿童的多”。(板书:儿童多处)  【
期刊
一直以来,我校致力于学生评价体系项目的实践研究,并以此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促进学校建设教师学习型团队。“一评两备”是我校以学生学业研究促进老师教研文化研究的一个项目。“一评两备”,“评”,指的是我校实行的学生学业“月质量监控”项目。“两备”,指的是我校高年级语文备课组以学校“月质量监控”为中心,探索出的“单元常规备课”和“主题特色备课”备课模式。学校语文组以“常规+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大力推行“
期刊
读罢《小学创意写作》,在我脑海中跳出三个词语——神奇、唤醒、好玩。  神奇  从一个橘子入手,能上出什么样的习作课?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学习描写一件物品呗。是也?非也!翻开《小学创意写作》一书,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橘子,在老师的创意设计下,习作课竟然可以上状物篇——橘子素描;可以上记叙篇——做橘灯;可以上童话故事篇——橘子历险记……在《小学创意写作》一书中,一个普通的橘子竟然能焕发出如此神奇的魔力。
期刊
一、 对话交流“追剧”  师:我想采访你们一下,最近你们追过什么剧?  生:《名侦探柯南》。  师:你为什么追这部动画片呀?  生:它里面的推理内容很吸引人。  师:有趣的情节吸引你。你追过什么剧?  生:《郑文杰》。  师:你为什么追这部剧呢?  生:我觉得这里面的人物很勇敢。  师:人物的魅力吸引你。  师:据我所知呀,我们班的同学在追一本书,哪本书?  生:《小水的除夕》。  二、 讲述小水
期刊
很多时候,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放慢脚步”的,因为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有太多的“沿途风景”需要我们去细细欣赏;因为知识结构的形成,审美情绪的生成,价值标准的建立,与世界的关系等,都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就势必有一个“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感知形成经验——生成体悟——走向思想。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过程,语文教学也就开始走向 “慢而有味”的境界了。  追寻“慢而有味”的教学境界,教师首先要
期刊
一、 梳理功能  1. 文章大意的梳理。《课标》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叙事性作品中,了解事件梗概”,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概括还存在困难,有的冗长抓不住重点,有的简洁缺乏核心。教师应让他们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梳理文路,说清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出示如下一组词串:  嫉妒 礼貌 激怒
期刊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读书之于教师的重要性。教育界,也早就形成了“教师应是读书人”的这样一个共识。然而,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该阅读什么,怎样阅读,许多青年教师似乎还处于一种雾里看花,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他们的阅读生活需要专业的引领与指导。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期刊
苏教版三上《习作7》的主题是“摆玩具,编童话”,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编一个童话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有意思。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讲,“童话故事”并不陌生,小时候耳濡目染,接受了许多童话的浸润和熏陶,再加之在本学期又学习了《蒲公英》《三袋麦子》《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等童话故事,这几篇童话都属于“拟人体童话”,这种类型也是低年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结合三年级同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本次写作的目标定
期刊
一、 基本笔画,形象书写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书后习题都有按笔顺描红书写的要求。把握生字的结构,认清汉字的笔顺,对于初学汉字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按照笔顺要求,写好每一个汉字,才能为将来自学汉字埋下伏笔,为写出遒劲有力、美观大气的汉字打下基础。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笔画的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用直观的手段,提高基本笔画教学的形象化和趣味性。  苏教版一上《识字1》中,要求掌握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