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如何阐释抽象的理论呢?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方法来阐释抽象的理论,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具体、易懂。
一、阐释抽象的理论,必须让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没有具体的、生动的感性就没有抽象的、概括的理性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研究问题和阐释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离不开实践,要在实践中积累可靠的令人信服的感性材料。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能借助实验、仪器,但我们可以用生动的丰富的语言,借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借助我们生活的常识和经验。因此,政治课教学应力争为学生的实践、感知创造条件。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因为,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十分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以此为借口忽视感性,相反,在课堂教学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更丰富的感性。
二、阐释抽象的理论,必须把理论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任何抽象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因为它们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离开了历史条件,我们就无法理解理论的内涵,同样,在课堂教学中阐释抽象的理论,也必须把理论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情景再现和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回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并置身于其中,这样,教师无须更多言语,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概念。然后,把学生的直见和教师的正确的词语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掌握抽象的概念,必须采用“直见和词语的正确结合。”直见会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而教师的词语,会使直见更加深刻、鲜明。
如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恐怕比较费事。我们不妨让学生的思绪回到原始社会的末期,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于是,整个社会逐渐分裂成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剥削奴隶,奴隶反抗奴隶主,奴隶主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就建立了军队、监狱、法庭等机构去镇压奴隶,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国家。由此,不难看出国家不是全民的,而是统治阶级的,是具有阶级性的,同时,也具有历史性。
把理论放到一定历史条件下去理解和阐释,不是一个普遍的方法,而是一个特殊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可以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所以,这种方法的使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只有在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阐释抽象的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仅仅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认识内部,那就会蜕化为“唯理论”的教学模式。毛泽东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说,还只说到了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而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远比第一次飞跃深刻和重要。
首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停留在理解概念,那么,他们的知识就必然带有抽象的性质,就很难使他们深刻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才能达到在认识开始时已经被人为割裂开的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才能达到概念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其次,如果学生在教学中无奈地成为教学理论灌输的容器,那么,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储备再多也还只是知识、概念等一堆没有社会价值的东西,知识必须运用,获得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再次,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再回到实践;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思想政治课也必须遵循这些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
总之,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才能讲活讲透抽象的理论。
一、阐释抽象的理论,必须让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没有具体的、生动的感性就没有抽象的、概括的理性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研究问题和阐释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离不开实践,要在实践中积累可靠的令人信服的感性材料。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能借助实验、仪器,但我们可以用生动的丰富的语言,借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借助我们生活的常识和经验。因此,政治课教学应力争为学生的实践、感知创造条件。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因为,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十分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以此为借口忽视感性,相反,在课堂教学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更丰富的感性。
二、阐释抽象的理论,必须把理论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任何抽象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因为它们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离开了历史条件,我们就无法理解理论的内涵,同样,在课堂教学中阐释抽象的理论,也必须把理论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情景再现和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回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并置身于其中,这样,教师无须更多言语,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概念。然后,把学生的直见和教师的正确的词语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掌握抽象的概念,必须采用“直见和词语的正确结合。”直见会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而教师的词语,会使直见更加深刻、鲜明。
如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恐怕比较费事。我们不妨让学生的思绪回到原始社会的末期,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于是,整个社会逐渐分裂成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剥削奴隶,奴隶反抗奴隶主,奴隶主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就建立了军队、监狱、法庭等机构去镇压奴隶,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国家。由此,不难看出国家不是全民的,而是统治阶级的,是具有阶级性的,同时,也具有历史性。
把理论放到一定历史条件下去理解和阐释,不是一个普遍的方法,而是一个特殊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可以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所以,这种方法的使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只有在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阐释抽象的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仅仅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认识内部,那就会蜕化为“唯理论”的教学模式。毛泽东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说,还只说到了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而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远比第一次飞跃深刻和重要。
首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停留在理解概念,那么,他们的知识就必然带有抽象的性质,就很难使他们深刻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才能达到在认识开始时已经被人为割裂开的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才能达到概念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其次,如果学生在教学中无奈地成为教学理论灌输的容器,那么,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储备再多也还只是知识、概念等一堆没有社会价值的东西,知识必须运用,获得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再次,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再回到实践;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思想政治课也必须遵循这些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
总之,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才能讲活讲透抽象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