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活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去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预设教学步骤、方法,预设学生的生活体验,预设学生的感悟。在创设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德。于是,我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做了一系列尝试。
【关键词】尝试 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047-02
一、精彩导入,激发创新热情
在导入这个环节,既有对“课标”和教材的准确把握,又有对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和补救;既有对文本资源的大胆处理,又有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既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对学生放开理想翅膀、张扬个性的培养。在这个环节,我采用悬念式、讨论式、游戏式、故事式等多种方法导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學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但也要注意走出文本局限,广泛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批判与辨别中张扬正确的观点。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这一内容时,这样用故事引入:
师:小张家有8块田,今年收入玉米640千克;小李家也有8块田,今年收入玉米800千克。他们两家哪一个的玉米单产高?
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小组1:小李家玉米单产高,因为同样8块田,他家多收成160千克;
小组2:无法判断,因为不知田的大小,怎么能求单产呢?
老师引导:要知道谁家单产高,还应该知道什么?
生:田的大小。
师:“田的大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田的面积”。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的含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注重体验,发掘创新潜能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自己重新发现,至少要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重组教学资源,不迷信教材,精心设计,使教材具有开放性。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每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就不同,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究的空间。最后要注意开放性中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体验数学,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从思索中学,从合作中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我在教授数学实践课——“节约能源”出示: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滴水,让学生借助工具体验、计算全国十三亿人一天浪费水的情况。这让学生体验到了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在相互交流、计算、讨论、印证过程中,学生思维潜能、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好发展,创造性行为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开放练习,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进而深入研究、揭示其客观事物内在规律,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放性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利用旧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促使思维发展,从而产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设计了贴近实际生活的练习:
1:每套童装用布2.2米,50米布可做多少套童装?(保留整数)
生A:50÷2.2=23(套) 生B: 50÷2.2≈22(套)
紧接着又出示2:每个油桶最多装油4.5千克,要装60千克油,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桶?
通过与生的讨论辨别,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自由思考和相互交流中得到了答案,让学生在“数学生活”中成长,明白从实际出发与按规律办事是相互补充的。
四、开放评价,体会创新乐趣
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是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是学生认识的发展,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因此,在评价中应采用鼓励的语言动作让学生感受自己是一位成功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应采用学生交叉互评,从各个方面比较、质疑,肯定各自的优点,教师评价学生应积极肯定学生的不同想法,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里陈述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出了一道题目:40×(25-3)
有个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40×(25-3)=40×25-3
同学们都笑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尴尬地站着,马上又想擦去重做。
我没有简单的否定,而是这样评价:第一,他至少还知道40×25,很不错;第二,他把很多同学出现的错误做出来了,提醒了大家,这样难道可笑吗?第三,其实他还是能做出来的,请你把正确答案写在旁边。结果他愉快地在旁边写出了正确的做法。
又如,我在教“平均数应用题”后出示“小马过河的片断”,问:这条河平均深0.8米,这只小马有1米高,这只小马会不会淹死啊?
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1)不可能淹死。因为河水只有0.8米深。(2)可能淹死。因为有的地方可能有1.1、1.2米,甚至更深。(3)可能淹死,也可能不会淹死。因为小马不会游泳就会被淹死。
显然,第三个答案具有创造性,但我在评价时,并没有全盘否定其他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逐一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评价。
总之,通过对“创新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初步尝试,我认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和创新,这是课改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现和关键。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2002年版《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维旭,2014(07):15.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OL].公务员之家。
[3]孟永生, 2014(07):15.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J/OL].公务员之家。
作者简介:
段周兵,男,1980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大学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尝试 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047-02
一、精彩导入,激发创新热情
在导入这个环节,既有对“课标”和教材的准确把握,又有对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和补救;既有对文本资源的大胆处理,又有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既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对学生放开理想翅膀、张扬个性的培养。在这个环节,我采用悬念式、讨论式、游戏式、故事式等多种方法导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學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但也要注意走出文本局限,广泛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批判与辨别中张扬正确的观点。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这一内容时,这样用故事引入:
师:小张家有8块田,今年收入玉米640千克;小李家也有8块田,今年收入玉米800千克。他们两家哪一个的玉米单产高?
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小组1:小李家玉米单产高,因为同样8块田,他家多收成160千克;
小组2:无法判断,因为不知田的大小,怎么能求单产呢?
老师引导:要知道谁家单产高,还应该知道什么?
生:田的大小。
师:“田的大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田的面积”。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的含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注重体验,发掘创新潜能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自己重新发现,至少要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重组教学资源,不迷信教材,精心设计,使教材具有开放性。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每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就不同,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究的空间。最后要注意开放性中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体验数学,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从思索中学,从合作中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我在教授数学实践课——“节约能源”出示: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滴水,让学生借助工具体验、计算全国十三亿人一天浪费水的情况。这让学生体验到了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在相互交流、计算、讨论、印证过程中,学生思维潜能、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好发展,创造性行为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开放练习,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进而深入研究、揭示其客观事物内在规律,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放性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利用旧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促使思维发展,从而产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设计了贴近实际生活的练习:
1:每套童装用布2.2米,50米布可做多少套童装?(保留整数)
生A:50÷2.2=23(套) 生B: 50÷2.2≈22(套)
紧接着又出示2:每个油桶最多装油4.5千克,要装60千克油,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桶?
通过与生的讨论辨别,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自由思考和相互交流中得到了答案,让学生在“数学生活”中成长,明白从实际出发与按规律办事是相互补充的。
四、开放评价,体会创新乐趣
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是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是学生认识的发展,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因此,在评价中应采用鼓励的语言动作让学生感受自己是一位成功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应采用学生交叉互评,从各个方面比较、质疑,肯定各自的优点,教师评价学生应积极肯定学生的不同想法,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里陈述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出了一道题目:40×(25-3)
有个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40×(25-3)=40×25-3
同学们都笑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尴尬地站着,马上又想擦去重做。
我没有简单的否定,而是这样评价:第一,他至少还知道40×25,很不错;第二,他把很多同学出现的错误做出来了,提醒了大家,这样难道可笑吗?第三,其实他还是能做出来的,请你把正确答案写在旁边。结果他愉快地在旁边写出了正确的做法。
又如,我在教“平均数应用题”后出示“小马过河的片断”,问:这条河平均深0.8米,这只小马有1米高,这只小马会不会淹死啊?
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1)不可能淹死。因为河水只有0.8米深。(2)可能淹死。因为有的地方可能有1.1、1.2米,甚至更深。(3)可能淹死,也可能不会淹死。因为小马不会游泳就会被淹死。
显然,第三个答案具有创造性,但我在评价时,并没有全盘否定其他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逐一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评价。
总之,通过对“创新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初步尝试,我认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和创新,这是课改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现和关键。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2002年版《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维旭,2014(07):15.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OL].公务员之家。
[3]孟永生, 2014(07):15.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J/OL].公务员之家。
作者简介:
段周兵,男,1980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大学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