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皖南事变的前前后后(上)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3月,国民党特务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然后栽赃造谣说共产党策划饥民抢米,借此大肆逮捕成都地区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面对骤然恶化的时局,周恩来于5月10日率孔原、徐冰等一批干部分乘4辆卡车离开延安赴重庆。
  
  皖南事变前,周恩来与国民党集团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努力阻止反共摩擦事件的发生。
  
  到重庆后,周恩来立即约见再次离开新四军已到重庆的叶挺。他在和叶剑英、袁国平一同会见叶挺时,对叶挺说:“你是我们新四军的军长,负有指挥新四军全军军事工作的重大责任,中共中央信任你,相信你的军事才能和为人,也相信你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你离开新四军以后,蒋介石放出风声说新四军问题须重新解决解决,有派他人充任军长之意,这样于抗战与民主事业很不利。希望你能回到皖南军部去,带领这支革命队伍多打些好仗,为中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你同项英的关系问题,项英应负主要责任,请相信党中央和我会负责解决好。”听了周恩来亲切真诚的谈话,叶挺深受感动,当即表示将尽快告诉蒋介石,愿意回到新四军去。
  6月初,周恩来会见蒋介石。他对蒋介石说:“中共诚意抗战并拥护委员长,而国民党却在抗战中实行反共‘溶共’‘剿共’,这只能帮助敌伪。所谓中共要举行暴动推翻国民党,完全是造谣。中共是要发展的,但主要是在敌占区同敌伪争取群众。中共诚意希望合作到底,而有人却想分裂,准备投降。”蒋介石听后说:“抗战团结都是有决心的,任何困难决不畏惧,国共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军事上必须服从命令。”周恩来说:“这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服从,另一方面不应拿命令来胁迫。”蒋介石推托说:“这已是过去的事了。”最后,蒋介石表示国共关系可以进一步商谈。
  接着,周恩来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就陕甘宁边区问题、军队的编制问题和划分作战区域问题进行多次商谈。由于国民党方面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各项要求,谈判陷入僵局。
  自6月14日起,周恩来又连续主持南方局会议,听取南方局机关、《新华日报》以及各省、特委主要负责人的汇报,研究讨论今后的工作。他要求一切在国统区的我党各级组织必须从组织上、领导方式上以及活动方法上来一个大的转变,完全转变为秘密形式,《新华日报》和办事处也应改变工作方法和斗争方式,一切公开活动必须与党的秘密组织分开,以便能在恶劣环境下保存精干力量,继续开展党的各项工作。
  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订协定,正式结成三国同盟。在这前后,英、美也签订了协定。这两大集团都在争取蒋介石,使得蒋介石踌躇满志,把这一国际形势看成是可以进行政治投机、大举反共的大好时机。
  10月19日(皓日),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何应钦、白崇禧致电(史称“皓电”)朱德、彭德怀和叶挺,诬蔑坚持华中抗战的新四军和八路军“破坏团结,破坏抗战”,以最后通牒的形式,限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各部于电到1月内全部撤至黄河以北,妄图实现其沿河封锁、配合日寇消灭我军的毒辣阴谋。同时,蒋介石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部30万大军及顾祝同所部,准备向华中根据地大举进攻;又将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军队增至20万之多。至此,反共乌云弥漫全国,投降、内战的危险空前严重起来。
  何、白“皓电”最初是发到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手里的,要求转发给朱德、彭德怀、叶挺。叶剑英接到电报后,立即与周恩来商谈对策。接着,周恩来把秘书童小鹏找去,让他立刻把这份电文发回延安。
  周恩来和南方局的领导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中央提出了对付国民党阴谋的重要策略和意见。10月24日,周恩来电告毛泽东:“……汤恩伯、李铁军与马鸿逵等纷纷来渝,江南北部队亦在调动,对于华北进步报章之限制,对舆论反共之动员,对凡有共党左倾嫌疑者之加紧监视和被逮捕,均证明反共高潮是正在着着上升”,“何、白19日电是表示了国方决心”。
  10月25日,毛泽东一天之内接连两次急电周恩来,指出:尽管蒋介石现在仍是动摇的,全面反共的决心也不容易下,“但我们应估计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可能性,并把这种情况当作一切布置的出发点,而不是把乐观情况作出发点”。
  11月1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同意毛泽东的分析,并且断言:“破裂的危机已至”,“反共局部战争会开始”。当天,他在另一份电报中反映了反共高潮中的各方意见:“大家一致望我们拿出办法来,并望我们让步,以缓和破裂。”他还转达了冯玉祥的建议:“要软硬两用,表面让步,实际自干。”同时,建议中央:“用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通电答复何、白”,表示皖南新四军在有充分保障的条件下,可以移到江北,但要保证在移动中不被友军袭击。
  第二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说:“今日会议,讨论你东日(1日)来电,仍主表面和缓,实际抵抗。”3日,他又致电周恩来,说明中共中央的政策是“一面极力争取好转避免内战,一面准备应付投降应付内战,而把重点放在应付投降应付内战方面,方不吃亏,方不上蒋的当。立即准备对付黑暗局面,这是全党的中心任务。有了这一着,就不会重蹈陈独秀的覆辙了”。
  如何回答“皓电”,涉及对整个形势的估量和斗争的策略。中共中央经过认真研究后,接受了周恩来的有关意见,以朱、彭、叶、项的名义在11月9日(佳日)复电何应钦、白崇禧,驳斥他们在“皓电”中的无理命令和对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攻击,尖锐地指出:“国内一部分人士,复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企图为投降肃清道路。内外勾煽,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以内战代抗战,以投降代独立,以分裂代团结,以黑暗代光明。其事至险,其计至毒,道路相告,动魄惊心,时局危机,诚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为了顾全大局,朱德等在复电中仍表示新四军在江南的正规部队将遵令北移。
  为了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事实的真相,周恩来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各界进行了大量的解释工作,向他们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基本立场,揭露国民党制造摩擦、破坏国共合作的真实情况,以争取他们的同情。那些日子,周恩来总是行色匆匆,时而奔赴市区,时而返回红岩,他多次同黄炎培、沈钧儒、章伯钧、邹韬奋、张申府、梁漱溟、张君劢、左舜生等集会商谈时局,说明实际情况。当时,美国作家斯特朗从苏联回国,途经重庆。周恩来同她长谈了几个晚上,详细地介绍国民党两年来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的真相及八路军、新四军的历史和现状,并预言更大的反共事变将接踵而至。谈话结束时,周恩来嘱咐斯特朗:“这些材料暂时不要发表,等我捎信给你,同意你这样做时,再发表。”同时,周恩来还指示南方局,除组织口头解释外,还编印传单、小册子(内容包括半年来国共双方来往文电和国民党反共文件等),秘密运到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和西安办事处向社会各界广泛散发。
  与此同时,周恩来继续代表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谈判新四军北移问题,表示只要严重事件还没有发生,他仍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使问题得到和平解决。他和叶剑英与国民党代表刘斐、张冲举行多次会谈,要求国民党停止在陕北、皖北和苏北的军事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让步是有限度的,警告国民党如不停止进攻,就应负国共破裂的责任。
  我方“佳电”发出后,蒋介石不但置若罔闻,反视中共委曲求全的让步为怯弱可欺。12月8日(齐日),竟又以何、白名义再次电令:在12月31日前,长江以南之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北,黄河以南之八路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1941年1月底之前,华中之新四军也要全部开到黄河以北。蒋一面限令我军转移,一面又秘密下达了“剿灭黄河以南匪军计划”和“解决江南新四军方案”,并密令顾祝同,积极部署包围进攻我皖南部队。
  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正是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获释4周年。周恩来应邀去见蒋介石,一见面,一向沉默寡言的蒋介石紧握周恩来的手显得有些激动:“连日来琐事甚多,情绪不好,本不想见,但因为今天是4年前共患难的日子,故以得见面谈话为好。”他越说越动感情,竟掏出手绢擦起眼睛来:“抗战4年,现在是有利时机,胜利已有希望,我难道愿意内战吗?愿意弄坍台吗?现在八路、新四还不都是我的部下?我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就是民国16年,我们何尝不觉得痛心?内战时,一面在打,一面也很难过。”
  随后,蒋介石话锋一转,露出威胁的口吻:“你们如果非留在江北免调不可,大家都是革命的,冲突绝难避免,我敢断言你们必失败。如能调到河北,你们做法一定会影响全国,将来必成功。”周恩来说:“我们已经顾全大局,将江南正规部队遵令北移,对于江北部队还是拟请免调。”蒋介石用缓和的语气说:“只要你说出一条北上的路,我可担保绝对不会妨碍你们通过。只要你们肯开过河北,我担保至1月底,绝不进兵。”蒋介石还说,至于“政治问题,都好解决”。
  次日,周恩来向中共中央报告了蒋介石谈话的内容,并冷静地指出:蒋的许多承诺是“靠不住”的,“其实局部‘剿共’仍在加紧布置中”。
  
  事变发生时,周恩来沉着应对,通过各种渠道,将事变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为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从皖南泾县云岭及其附近地区冒雨出发,准备绕道茂林、三溪、宁国、郎溪,到江苏省溧阳待机渡江北移。6日,行经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顾祝同、上官云相部7个师8万多人的层层堵截和进攻。朱德果断命令:“甩开敌人,不必恋战,迅速过江!”但为时已晚。
  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3周年的纪念日。晚上,报社举行晚会,周恩来走上讲台作报告。这时,红岩八路军办事处的两个机要人员满头大汗快步走进会场,把一封标有AAAA符号的特急电报交给周恩来。周恩来拿着电文的手在微微颤抖,目光急速扫视电文内容,立即以愤怒和沉痛的心情向全体同志宣布,我新四军军部在皖南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伤亡惨重,局势危急……
  这时,饭厅里的电灯突然熄灭,四周一片漆黑。大家以为是国民党特务来捣乱,都在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可是,他坚定沉着,意味深长地激励大家说:“同志们,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有革命斗争经验的人,都懂得怎样在光明和黑暗中奋斗,不但遇着光明不骄傲,更主要是遇见黑暗不灰心丧气。只要大家坚持信念,不顾艰难向前奋斗,并且在黑暗中显示英勇卓绝的战斗精神,胜利是要到来的,黑暗是必然被冲破的。”电灯又亮了,周恩来继续说:“皖南事变是反动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重大阴谋,我们不要被反动派的阴谋吓倒,要坚决粉碎他们的进攻。”最后他提醒大家:“国民党反动派对我们的迫害,还只是其分裂投降阴谋的开始,我们要准备迎接更严重、更艰巨的斗争。”
  周恩来讲完话,立即着手布置工作。他首先指示新华日报社的负责同志第二天在报上将国民党袭击新四军的阴谋透露出去。随后,连夜召开南方局紧急会议,研究事变发生后的局势和斗争方针,并向中央请示报告。直到深夜,他还给张冲写信,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并要求张冲速报蒋介石,制止皖南国民党军队对新四军的围攻暴行,尽速撤围让路。他在信中说:“否则新四军渡江无路,后退无援,只有突围四出,散于民间,战于敌后,以求生存。”
  当时,朱德与彭德怀、叶挺、项英联名发表通电,向全国揭露皖南事变真相,要求国民党军事当局“立解皖南大军之包围,开放挺等北上之道路。撤退华中之剿共军,平毁西北之封锁线,停止全国之屠杀,制止黑暗之反动,以挽危局,以全国命”。
  新四军指战员在叶挺的指挥下,被迫奋起自卫,浴血苦战7昼夜。到1月14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分别被打散、被俘或牺牲。朱德闻之全军将士惨败,数天水米难咽,欲哭无泪。
  叶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意见,14日下午走出隐蔽处准备同国民党军谈判,竟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在泾县濂坑石牛坞赤坑山的蜜蜂洞隐蔽,后遭叛徒杀害。朱德收到噩耗,悲痛切齿:“失我民心失天下,夺我将士夺良才!”
  在这些日子里,周恩来宵衣旰食,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曾经连续3昼夜没有安枕。他一方面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坚决斗争,一方面通知中共秘密组织采取应急措施,保护党员和进步分子的安全。
  1月17日晚,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布通令,反诬新四军“叛变”,悍然撤销新四军番号,声称要把叶挺“交军法审判”。
  周恩来在曾家岩50号获悉这一情况后,义愤填膺,立刻打电话给何应钦,痛斥说:“你们的行为是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说完,愤愤地摔了电话听筒。随即又驱车到张冲处,当面提出质问和抗议。
  周恩来回到红岩后,夜已很深了。这时,八路军办事处的全体党员除了担任警戒和电台值班的外,都集合在2楼的过道等待着他。周恩来上楼后,站在过道的正当中,沉默了片刻,就开始报告新四军军部遭受围歼的经过。他沉痛而又悲愤的声音,激起同志们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仇恨。当周恩来讲到国民党诬蔑新四军为“叛军”,下达了取消新四军的番号的反动命令时,愤慨地指出:“顽固派的阴谋,就是要消灭共产党,消灭八路军、新四军。”
  周恩来的讲话由悲愤的控诉,转变为清醒的分析,他目光炯炯地投向大家:“时局的发展有两种可能,国共两党藕断丝连的局面既有可能继续维持下去,也有可能一刀两断,全面破裂。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准备反动派突然袭击,要准备被捕、坐牢、砍头!不管怎样,我和同志们在一起!”
  周恩来还谈到,反动派突然袭击的可能性最大,主要想攫取我们党的机密,破坏党的秘密组织,迫害同情我们的爱国民主人士。说到这里,他停了一停,举目扫视大家,接着说:“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要去同蒋介石交涉。我是蒋介石、国民党请来的,一定要尽可能争取让蒋把我们送回延安,争取全师而归。如果我们被抓起来,要坚持不泄露党的机密。如问你们是不是共产党员,男同志都承认是共产党员,女同志承认是家属,因为我们是公开的共产党机关。问你们党的组织情况,可以告诉反动派,我们的中央在延安,主席是毛泽东。红岩和曾家岩有一个支部,支委是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书记就是周恩来。问别的,你们一概不知,可以叫他们去问支部书记,问周恩来,问我!”大家纷纷表示:“周副主席,请放心。我们一定沉着应变!”
  这时,《新华日报》的同志来向周恩来汇报说:“《新华日报》写的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评论文章,被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所全部扣压,禁止刊登。新闻检查所的人仍不放心,还在报社坐等要看第二天的报纸。”周恩来听后略有所思,说:“你回去告诉章汉夫(《新华日报》总编辑),把被检扣的两个地方用别的消息补上,印好几张报纸送检查。我要另写东西放在那两个地方,不送检,大量印发。除报丁报童外,动员工作人员出去散发。”
  随后,周恩来愤然挥笔:“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思忖片刻,又写下“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此时已经是18日凌晨了。周恩来把题词装上信封,写好“立送汉夫同志亲收”交给童小鹏,并要他把办事处副官岳仁和叫起来,要警卫班派一人同他一起把这封信送到报社面交章汉夫。
  章汉夫收到信后,立即按周恩来指示办,连夜准备了两种内容不同的版面,一种是刊载周恩来题词手迹的,一种是专门为对付检查而安排的。把后者先印好几张后即送检查人员看。检查所的人看后以为没有问题了,就走了。
  黎明前,印有周恩来手迹的报纸印好了,报社的同志和勇敢的报童把报纸包在铺盖卷里,装进箩筐里,从报社的后山偷运进城,送到广大的读者手中。当国民党顽固派发觉市面上出现印有周恩来亲笔题词的《新华日报》时,大批的报纸已经冲破国民党军、警、宪、特的封锁,传遍了山城的大街小巷。
  当天,新闻检查所长回到上清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向部长潘公展汇报他在《新华日报》的检查情形,呈上拿回的几张没有题词的报纸,满心以为他们监视《新华日报》的目的达到了。正在这时,有人送来街上叫卖的有周恩来题词的报纸,潘公展看了脸色发青,怒斥那位检查所长是个大草包,慌忙要人赶快禁止再卖《新华日报》。
  于是,国民党当局下令搜查报纸、逮捕报童、报丁。周恩来知道后,又亲自找张冲一起到警备司令部交涉放人,要回被扣的报纸,并气愤地对国民党官员说:“如果不放人,那我和董必武等自己上街卖报。”最终迫使国民党当局放回了被扣的人。(待续)
其他文献
中国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始于安徽,可是一直以来,人们只知道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和肥西县山南区的包产到户。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地处大别山下的霍山县,改革的涓涓山泉已汇成了奔腾春潮。  霍山地处鄂皖通道,向得风气之先。霍山人历来走在时代潮流前沿,曾铸造过辉煌的历史。1919年就有人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就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7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29年六霍起义胜利后该县成立了安徽第一
期刊
金融危机中的劫船风暴    海盗是一种古老的在海上抢劫犯罪的活动。最早的海盗记录出现在公元前1350年,它被记载在一块黏土碑文上。据现有资料,最早将在海上抢劫用“海盗”一词来表述的,是公元前140年的古罗马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希腊的史学家布鲁达克在公元100年左右给海盗行为下了最早的定义。  在人类跨进新世纪后,海盗活动又死灰复燃。在最近一段时间里,索马里海盗疯狂劫持经过索马里海域的各国船只,将“东
期刊
张恺帆(1908—1991),安徽省无为县人。他1926年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受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解放后,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在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他出生入死,坚贞不屈,一心为革命事业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中,他呕心沥血,全心全意,勤政为民;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曲折坎坷,能屈能伸,胸怀坦荡。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安徽人民群众
期刊
(接第十期)   为了使社会各界了解皖南事变的真相,叶剑英于1941年1月19日领导军事组起草了《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经周恩来核准后交新华日报社印成单张,通过各种渠道散发重庆和各地党政军民机关团体以及外国友人。  当时,中共中央十分担心周恩来和南方局其他重要成员的安全,两次来电要求“恩来、剑英、必武、颖超及办事处、报馆重要干部于最短期间离渝”。南方局在周恩来的房间里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中
期刊
熟悉毛泽东诗词的朋友一定知道1930年2月毛泽东在率部进击江西吉安县城途中所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首词首句“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展现了红军将士无所畏惧、志在必得的信念信心。其实,此句的原稿为“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无翠柏”,毛泽东最早是想借此来抒发对一位朋友的思念。这位令毛泽东在雪地行军中仍不能忘怀的人名叫傅柏翠(1896-1993),曾是中国革命浪潮中的风云人物,却又因命运的曲折坎坷
期刊
陈独秀与陈炯明,一个是曾经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赫赫有名的民主斗士,一个是手握重兵、权倾一时的粤系军阀,两人虽然立场、地位迥异,但却曾为发展广东教育事业这一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成为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朋友;后来,由于政见不合,陈炯明炮轰孙中山总统府,而同情孙中山的陈独秀遂与陈炯明公开决裂,走向其对立面。两人的这段历史交往,客观上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那纷纭复杂、变幻莫测的社会现实。    一    陈炯
期刊
抗日战争初期,安徽桐城活跃着一支能文能武、声名远播的抗日武装队伍——桐城抗日学兵队。这是一群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啸聚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青年书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桐城地方组织的领导下,拿起武器,并在地方组织和新四军四支队的指挥下,凭一腔青春热血和爱国激情,挟一身正义肝胆和铮铮铁骨,做出了一番可歌可泣的抗日壮举,最后百川归海,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的强大洪流之中。    一    
期刊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即在中央组织机构中设立了组织部、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而统战部是到1939年1月5日才成立的。为什么时隔18年之后才成立中央统战部?笔者根据一些一般性的文献著述和回忆录,把中共中央统战部成立之前的党史分为若干阶段,并根据每一个阶段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此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和分析。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这个阶段,在中国现代史上称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初,当国内的国共两党还在具体筹划联合事宜时,远在欧洲大陆的国共两党已率先实现了组织合作,成为领导旅欧华人反帝反封建的中坚力量。海外能够早于国内率先实现国共合作的创举,与周恩来卓越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国共两党携手法兰西,不仅为中共日后创立统一战线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宝贵经验,而且还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为推动国内第一次国共合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酝酿联合战线    五
期刊
1948年10月17日,正当辽沈战役胜利发展之际,在我强大的军事压力和积极的政治争取之下,国民党军滇系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将军率部于长春起义。这一义举,对和平解放长春,加速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东北我军正确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瓦解敌军原则的结果,是党的政策和策略的胜利,我党优秀的秘密工作者刘浩在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受领争取滇军工作的任务    1946年4月2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