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目标和价值,优化作业设计,力求布置的作业是有效的、对学生有帮助的、能促进学生成长的。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作业 生活性 有效性
“有效作业”,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作业适应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的个体,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又突出思维的可显性。同时要体现时代要求,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作业设计要具有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有一定的梯度:基本题(参照例题编写),变化题(变换条件,增加难度),开放、实践题(动手做,动脑想)。并建议:如果你喜欢自己做的可以独立完成,有点难度的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自主性作业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奠定基础。
二、作业设计要具有兴趣性
翻开数学课本或是教辅资料,设计的练习题无不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数学作业之中。这样的练习设计具有童趣和亲近性,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吸引力强,使孩子做起来乐此不疲。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探索性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靠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真正理解、掌握,才能从多渠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避免数学作业都是书面作业的单一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知识、掌握知识。
四、作业设计要具有分层性
因为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学习能力强、智力发展好、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应适当增加举一反三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2.作业难度的分层。如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设计了三种不同的作业:(1)李师傅每分钟做8个零件,5分钟做了多少个零件?(2)小红妈妈从家到单位要用40分钟,8∶00上班,她最晚在什么时候就要离开?(3)小红从底楼走到三楼要用12秒,这样走到四楼共要用多少秒?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题去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从而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五、作业设计要具有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在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如在学习小数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1.王伯伯收了610千克桃子,每箱装25千克,至少需要几个箱子?这道题需要用进一法解决问题。2.一套西服用2.2米布,30米布可以做几套西服? 这道题需要用去尾法解决问题。这样做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布置课余作业,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真正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作业 生活性 有效性
“有效作业”,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作业适应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的个体,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又突出思维的可显性。同时要体现时代要求,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作业设计要具有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有一定的梯度:基本题(参照例题编写),变化题(变换条件,增加难度),开放、实践题(动手做,动脑想)。并建议:如果你喜欢自己做的可以独立完成,有点难度的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自主性作业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奠定基础。
二、作业设计要具有兴趣性
翻开数学课本或是教辅资料,设计的练习题无不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数学作业之中。这样的练习设计具有童趣和亲近性,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吸引力强,使孩子做起来乐此不疲。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探索性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靠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真正理解、掌握,才能从多渠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避免数学作业都是书面作业的单一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知识、掌握知识。
四、作业设计要具有分层性
因为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对于学习能力强、智力发展好、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应适当增加举一反三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2.作业难度的分层。如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设计了三种不同的作业:(1)李师傅每分钟做8个零件,5分钟做了多少个零件?(2)小红妈妈从家到单位要用40分钟,8∶00上班,她最晚在什么时候就要离开?(3)小红从底楼走到三楼要用12秒,这样走到四楼共要用多少秒?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题去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从而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五、作业设计要具有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在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如在学习小数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1.王伯伯收了610千克桃子,每箱装25千克,至少需要几个箱子?这道题需要用进一法解决问题。2.一套西服用2.2米布,30米布可以做几套西服? 这道题需要用去尾法解决问题。这样做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布置课余作业,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真正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