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才华横溢,造诣高深;他们的作品不仅轰动一时,而且流传千古,成为经典之作。在他们身上,有广纳贤才的胸怀,有刻苦钻研的勤奋,有恪守诺言的勇气……正如我们学过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中的闻一多,前半生,他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研究,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最终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堪为“卓越的学者”;后半生,则将自己的一生投身于民主运动,是一个“大勇的革命烈士”。
【生命的长颂】
轮椅上的背影
史铁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安详的背影,一直在我眼前晃动。
上世纪70年代初,命运将双腿瘫痪的史铁生限制在轮椅上。近三十年来,他坐的轮椅载着他内心的沉思、忧郁、痛苦、梦想、爱恋、探寻、追问,行驶在雍和宫附近的街巷里,徘徊在地坛柏阴下的草地上,出现在北京、上海、杭州,及纽约、北欧的文学集会、笔会上。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特异的风景。他的轮椅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千万文学爱好者的目光。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世上只有善于哲思、钢铁般的汉子,才能如此从容地踏上生命的归程。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匆匆离开了我们。仅仅过了四天,即2011年1月4日便是铁生60岁生日,在京东大山子798艺术区那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里,由“铁迷”们发动举办了有上千人参加的追思会。厂房墙壁上挂满了铁生放大了的、笑容可掬的照片。这不像是追悼会,既没有花圈、挽联,也没有眼泪和哀乐,倒像是一次盛大的生日Party。会场入口处,彩照上的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微笑着迎接每一位进门的来宾。照片下红纸白字摘引着他写的诗篇《节日》中的句子:“啊,节日已经来临/请费心把我抬稳/躲开哀悼/挽联、黑纱和花篮/最后的路程/要随心所愿……”铁生夫人陈希米身围粉色披肩,与朋友握手交谈,并致词感谢。会场上醒目的是,竖立的铁丝网罩上,用玫瑰花枝做别针,插满了黑纸留言片上洁白的祝福,以致远远望去,它已成为一堵垂直的花墙。
中央电视台的张越主持了追思会。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教授,特地带领一班最好的学生上台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铁生的作品。铁生至交们站起来向众人回忆他有写作天赋、会针灸、能画画、善待人,常替受冤的挚友写长篇申辩;“文革”禁书时期,他参与放风、偷书;插队放牛时肚子饿了,他拿父母寄给他的零用钱向老乡换买鸡蛋吃;腿残者的暗恋之苦,使他难于排遣;有时阴暗情绪袭来,恨天不公,怒把玻璃板砸碎……从天津赶来的医生向全体与会者报告了最新消息,说根据史铁生捐献肝脏的遗愿,已把配型好的脏器移植入一个38岁的患者身上,如今那位患者已能下地走动——人们闻讯,会场上响起狂风暴雨般的掌声,声浪几欲把房顶掀开。医生说:铁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坚持着,弥留之际挣扎着挨到天津红十字会来取器官的大夫奔进医院走向他床边,他才舒缓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好让所捐献的器官一直处在血液正常流动的鲜活状态。除肝脏外,铁生还捐出了角膜,已使另一患者复明……
我听到这儿,眼睛湿润起来,深感铁生的精神境界已臻极致:他悄悄地走了,没有带走什么,只留下爱,把还有用的器官——分赠给急需的生者,祈盼他们活得更精彩。啊,铁生,我的好兄弟,我要拥有什么样的语言才配赞颂你如此洁净的灵魂,这般利他的情怀!我抱憾于、痛悔于自己文学语汇的寡乏,笔力不逮,以至不能生动描绘你真实的形象。
我深受感染,沉浸在798艺术区温暖、融洽、亲密无间的氛围里,情不自禁挤开人群,艰难移到花墙边,拿起金色的粗笔,在一长方黑纸片上留下我的感言:“铁生兄弟,你是我们的荣耀!你是我们的旗帜!你是我们的保尔!你离开后所空出的位置,当今没有任何人可以弥补。我们将以你为镜,永远怀念你,铭记你,敬慕你,追随你……”
铁生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远行的背影,像座大理石雕塑似的,一直清晰地挺立在我眼前……
[选自《小号在呼唤:张守仁散文选(精)》,有删节]
读中有思
1.这篇纪念性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请据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文中,作者对史铁生60岁生日的场景进行了“特别”的描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鉴文中的画线部分,然后简要说说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画中的精神】
梵高的向日葵
梵高一生油画的产量在八百幅以上,但是其中雷同的画题不少,每令初看的观众感到困惑。例如他的自画像,就多达四十多幅。阿罗时期的《吊桥》,至少画了四幅,不但色调互异,角度不同,甚至有一幅还是水彩。至于早期的代表作《食薯者》,从个别人物的头像素描到正式油画的定稿,反反复复,更画了许多张。梵高是一位求变、求全的画家,面对一个题材,总要再三检讨,务必面面俱到,充分利用为止。他的杰作《向日葵》也不例外。
梵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梵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常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梵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也许是因为郁金香太秀气、太娇柔了,而粗茎糙叶、花序奔放、可充饲料的向日葵则富于泥土气与草根性,最能代表农民的精神。
梵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l(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法语最简单了,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梵高通晓西欧多种语言,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
其次,梵高的头发棕里带红。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至于一八八九年九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梵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
另一本梵高传记《尘世过客》诠释此图说:“向日葵是有名的农民之花;据此而论,此花就等于农民的画像,也是自画像。它爽朗的光彩也是仿自太阳,而文生之珍视太阳,已奉为上帝和慈母。此外,其状有若乳房,对这个渴望母爱的失意汉也许分外动人,不过此点并无确证。他自己(在给西奥的信中)也说过,向日葵是感恩的象征。”
從认识梵高起,我就一直喜欢他画的向日葵,觉得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发,丰满的橘面,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而那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对疲劳而受伤的视神经,真是无比美妙的按摩。每次面对此画,久久不甘移目,我都要贪馋地饱饫一番。
另一方面,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所以在我的近作《向日葵》一诗里我说:
你是挣不脱的夸父/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每天一次的轮回/从曙到暮/扭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有删节)
读中有思
1.文章开篇,作者即以梵高的多幅名作为例,指出梵高作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画题雷同,因而每每使观众困惑。作者这样写究竟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三段开头说“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梵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结合全文内容,请简单概括梵高酷爱向日葵的原因。
3.文章第六段引用《尘世过客》中对向日葵的诠释有什么作用?
【生命的长颂】
轮椅上的背影
史铁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安详的背影,一直在我眼前晃动。
上世纪70年代初,命运将双腿瘫痪的史铁生限制在轮椅上。近三十年来,他坐的轮椅载着他内心的沉思、忧郁、痛苦、梦想、爱恋、探寻、追问,行驶在雍和宫附近的街巷里,徘徊在地坛柏阴下的草地上,出现在北京、上海、杭州,及纽约、北欧的文学集会、笔会上。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特异的风景。他的轮椅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千万文学爱好者的目光。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世上只有善于哲思、钢铁般的汉子,才能如此从容地踏上生命的归程。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匆匆离开了我们。仅仅过了四天,即2011年1月4日便是铁生60岁生日,在京东大山子798艺术区那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里,由“铁迷”们发动举办了有上千人参加的追思会。厂房墙壁上挂满了铁生放大了的、笑容可掬的照片。这不像是追悼会,既没有花圈、挽联,也没有眼泪和哀乐,倒像是一次盛大的生日Party。会场入口处,彩照上的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微笑着迎接每一位进门的来宾。照片下红纸白字摘引着他写的诗篇《节日》中的句子:“啊,节日已经来临/请费心把我抬稳/躲开哀悼/挽联、黑纱和花篮/最后的路程/要随心所愿……”铁生夫人陈希米身围粉色披肩,与朋友握手交谈,并致词感谢。会场上醒目的是,竖立的铁丝网罩上,用玫瑰花枝做别针,插满了黑纸留言片上洁白的祝福,以致远远望去,它已成为一堵垂直的花墙。
中央电视台的张越主持了追思会。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教授,特地带领一班最好的学生上台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铁生的作品。铁生至交们站起来向众人回忆他有写作天赋、会针灸、能画画、善待人,常替受冤的挚友写长篇申辩;“文革”禁书时期,他参与放风、偷书;插队放牛时肚子饿了,他拿父母寄给他的零用钱向老乡换买鸡蛋吃;腿残者的暗恋之苦,使他难于排遣;有时阴暗情绪袭来,恨天不公,怒把玻璃板砸碎……从天津赶来的医生向全体与会者报告了最新消息,说根据史铁生捐献肝脏的遗愿,已把配型好的脏器移植入一个38岁的患者身上,如今那位患者已能下地走动——人们闻讯,会场上响起狂风暴雨般的掌声,声浪几欲把房顶掀开。医生说:铁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坚持着,弥留之际挣扎着挨到天津红十字会来取器官的大夫奔进医院走向他床边,他才舒缓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好让所捐献的器官一直处在血液正常流动的鲜活状态。除肝脏外,铁生还捐出了角膜,已使另一患者复明……
我听到这儿,眼睛湿润起来,深感铁生的精神境界已臻极致:他悄悄地走了,没有带走什么,只留下爱,把还有用的器官——分赠给急需的生者,祈盼他们活得更精彩。啊,铁生,我的好兄弟,我要拥有什么样的语言才配赞颂你如此洁净的灵魂,这般利他的情怀!我抱憾于、痛悔于自己文学语汇的寡乏,笔力不逮,以至不能生动描绘你真实的形象。
我深受感染,沉浸在798艺术区温暖、融洽、亲密无间的氛围里,情不自禁挤开人群,艰难移到花墙边,拿起金色的粗笔,在一长方黑纸片上留下我的感言:“铁生兄弟,你是我们的荣耀!你是我们的旗帜!你是我们的保尔!你离开后所空出的位置,当今没有任何人可以弥补。我们将以你为镜,永远怀念你,铭记你,敬慕你,追随你……”
铁生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远行的背影,像座大理石雕塑似的,一直清晰地挺立在我眼前……
[选自《小号在呼唤:张守仁散文选(精)》,有删节]
读中有思
1.这篇纪念性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请据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文中,作者对史铁生60岁生日的场景进行了“特别”的描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鉴文中的画线部分,然后简要说说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画中的精神】
梵高的向日葵
梵高一生油画的产量在八百幅以上,但是其中雷同的画题不少,每令初看的观众感到困惑。例如他的自画像,就多达四十多幅。阿罗时期的《吊桥》,至少画了四幅,不但色调互异,角度不同,甚至有一幅还是水彩。至于早期的代表作《食薯者》,从个别人物的头像素描到正式油画的定稿,反反复复,更画了许多张。梵高是一位求变、求全的画家,面对一个题材,总要再三检讨,务必面面俱到,充分利用为止。他的杰作《向日葵》也不例外。
梵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梵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常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梵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也许是因为郁金香太秀气、太娇柔了,而粗茎糙叶、花序奔放、可充饲料的向日葵则富于泥土气与草根性,最能代表农民的精神。
梵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l(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法语最简单了,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梵高通晓西欧多种语言,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
其次,梵高的头发棕里带红。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至于一八八九年九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梵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
另一本梵高传记《尘世过客》诠释此图说:“向日葵是有名的农民之花;据此而论,此花就等于农民的画像,也是自画像。它爽朗的光彩也是仿自太阳,而文生之珍视太阳,已奉为上帝和慈母。此外,其状有若乳房,对这个渴望母爱的失意汉也许分外动人,不过此点并无确证。他自己(在给西奥的信中)也说过,向日葵是感恩的象征。”
從认识梵高起,我就一直喜欢他画的向日葵,觉得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发,丰满的橘面,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而那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对疲劳而受伤的视神经,真是无比美妙的按摩。每次面对此画,久久不甘移目,我都要贪馋地饱饫一番。
另一方面,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所以在我的近作《向日葵》一诗里我说:
你是挣不脱的夸父/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每天一次的轮回/从曙到暮/扭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有删节)
读中有思
1.文章开篇,作者即以梵高的多幅名作为例,指出梵高作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画题雷同,因而每每使观众困惑。作者这样写究竟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三段开头说“荷兰原是郁金香的故乡,梵高却不喜欢此花,反而认同法国的向日葵”。结合全文内容,请简单概括梵高酷爱向日葵的原因。
3.文章第六段引用《尘世过客》中对向日葵的诠释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