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由生本教育的定义想到的
根据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从四个方面去定义,有不同的解释.
1.教学定义: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爱学,好学和学得好,实现快乐、素质、成绩全面丰收。
2、主体定义:它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
3、原理定义:它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
4、操作定义:它是以学为本的教育:
主要表现为以学定教——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教必须从学出发,并满足于学的需要。以教导学--教的本质在于“导”学,以教导学,通过教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以考促学--考的本质在于“促”学,以考促学,通过考使学生发现自己不足,促进他们更好地学。自学为主——通过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终身受益。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对生本教育也有独到的认识。对于生本教育的操作定义,它是以学为本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强调的是老师也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任务是教会孩子学习。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不像城市里的小朋友见多识广,很多时候,只要老师稍加点拨,他们就会发散思维,想出很多答案;而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长辈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跟他们的交流也很少,所以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就没有城市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宽泛。因而对于农村小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老师还是不要忘了重点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孩子怎样生活,教会孩子学会人与人之间怎样进行沟通。所以这才是保证农村孩子以学为本的最基本的保证。
到二年级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为本的教育了。因为一年级学完了以后,孩子们会拼音了,也能认识一部分汉字了,但此时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老师还是要扶着学生走,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必要时,还是要给学生亲自示范,如:老师要示范一些生字的写法,不断地教会学生把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的表达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知识掌握的更精准。
到了三年级时,老师可以让成绩优异的学生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任务了,如:在老师的帮扶下,完成教学中的任务,完成班级管理任务等。
到了四年级时,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带动中等生及差生完成教学中的任务,还有班级管理的一些任务,这时,老师的应逐渐退到幕后了,老师只需做到点拨、沟通的作用就行了。
到了五年级、六年级,老师应带领全体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及班级管理任务。
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做到了: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循序渐进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
二、学生自主管理下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学习策略: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1. 个人先学。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却没有这方面的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有学生也要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
首先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不但要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来布置,而且还要考虑到中、差生的完成程度。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有时我的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分为三个等级:高难题、中难题、简单题。把学生也分为优、中、差生。优等生完成高难题,中等生完成中难题,差生完成简单题。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一般让差生完成字、词及词的意思、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以及收集一些简单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第二天上课他们要准确无误的给同学们汇报自己所学的知识。回答全对了加满分10分,有错就扣一定的分数。其次,作为农村小学,布置前置性作业还要考虑学生们的家境状况,有很多的同学家里没有电脑,他们查一些资料就存在问题。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的生本教学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有时查资料的任务就只能交给有电脑的同学去完成了。
2.四人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了。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老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告诉我:小组讨论其实是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能帮住别人的是好学生,能和大家分享知识的是一个快乐的学生。
3.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上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班级研讨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上台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帮全班同学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学生思维也有极大的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也不比成人差。
根据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从四个方面去定义,有不同的解释.
1.教学定义: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爱学,好学和学得好,实现快乐、素质、成绩全面丰收。
2、主体定义:它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
3、原理定义:它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
4、操作定义:它是以学为本的教育:
主要表现为以学定教——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教必须从学出发,并满足于学的需要。以教导学--教的本质在于“导”学,以教导学,通过教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以考促学--考的本质在于“促”学,以考促学,通过考使学生发现自己不足,促进他们更好地学。自学为主——通过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终身受益。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对生本教育也有独到的认识。对于生本教育的操作定义,它是以学为本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强调的是老师也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任务是教会孩子学习。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不像城市里的小朋友见多识广,很多时候,只要老师稍加点拨,他们就会发散思维,想出很多答案;而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长辈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跟他们的交流也很少,所以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就没有城市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宽泛。因而对于农村小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老师还是不要忘了重点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孩子怎样生活,教会孩子学会人与人之间怎样进行沟通。所以这才是保证农村孩子以学为本的最基本的保证。
到二年级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为本的教育了。因为一年级学完了以后,孩子们会拼音了,也能认识一部分汉字了,但此时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老师还是要扶着学生走,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必要时,还是要给学生亲自示范,如:老师要示范一些生字的写法,不断地教会学生把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的表达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知识掌握的更精准。
到了三年级时,老师可以让成绩优异的学生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任务了,如:在老师的帮扶下,完成教学中的任务,完成班级管理任务等。
到了四年级时,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带动中等生及差生完成教学中的任务,还有班级管理的一些任务,这时,老师的应逐渐退到幕后了,老师只需做到点拨、沟通的作用就行了。
到了五年级、六年级,老师应带领全体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及班级管理任务。
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做到了: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循序渐进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
二、学生自主管理下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学习策略: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1. 个人先学。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却没有这方面的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有学生也要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
首先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不但要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来布置,而且还要考虑到中、差生的完成程度。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有时我的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分为三个等级:高难题、中难题、简单题。把学生也分为优、中、差生。优等生完成高难题,中等生完成中难题,差生完成简单题。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一般让差生完成字、词及词的意思、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以及收集一些简单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第二天上课他们要准确无误的给同学们汇报自己所学的知识。回答全对了加满分10分,有错就扣一定的分数。其次,作为农村小学,布置前置性作业还要考虑学生们的家境状况,有很多的同学家里没有电脑,他们查一些资料就存在问题。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的生本教学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有时查资料的任务就只能交给有电脑的同学去完成了。
2.四人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了。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老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告诉我:小组讨论其实是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能帮住别人的是好学生,能和大家分享知识的是一个快乐的学生。
3.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上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班级研讨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上台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帮全班同学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学生思维也有极大的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也不比成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