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科学素养培训的入门课程,目的是指导小朋友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奇怪现象和问题时,能运用科学思维来解释和解决。小学科学课程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营造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使课堂的探究材料及课外活动生活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科学地解释问题,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
科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客观地认识、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科学素养培训的入门课程,目的是指导小朋友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奇怪现象和问题时,能运用科学思维来解释和解决。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情景生活化
科学知识来自生活中,最终又回到生活中。最好的科学课程是生活,生活中不仅包含大量的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来源于实际生活中。
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科学探索的过程只有孩子亲自感受体验过,他们才能深刻地领会科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正确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可以创造课堂教学条件,使教学材料的内容能够结合起来,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结合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二者相融合,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旨在让学生懂得科学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科学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以便让他们能夠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影响和作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的结合使这小学科学课更有趣,更有吸引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科学中《了解空气》时,教师可以创造一种情境即他们把酱油倒在一个装有漏斗的瓶子里,但是一下子酱油倒不进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们的思维和经验里,液体是可以通过漏斗倒进瓶子里去的。这种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老师提问后,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同学讨论,怀着这样的好奇心,在老师对此进行讲解时也会认真听讲。教师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引入这样的生活现象,使学生一开始对将要学习的科学知识有自己的熟悉点,从而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学生对空气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思考空气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能产生哪些现象。同学们开始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发现气球飘起来是因为有空气的“支撑”,瘪轮胎往里面打空气就能鼓起来,使劲捏拧紧瓶盖的空瓶子也捏不扁等日常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场景。
二、探究材料生活化
小学生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物品作为材料开展科学探究,探究材料生活化更能够让学生认识生活与科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发现科学真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得到增强,并教会他们从科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进而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举例说,在学习《我们离不开植物》时需要帮助他们复习,重温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植物的知识,加深印象,掌握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类是离不开植物的,生活中许多食物和日常用品的原材料都是来源于植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实物直观教学,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植物,将植物的构造等知识展示给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印象。很多植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吃过,比如白菜、莲藕、马铃薯等蔬菜和苹果、香蕉、西瓜等水果,但是不知道将它们归于哪个种类的植物,还不能正确地科学地认识他们。老师可以把这些植物带到自己的课堂中,让学生思考后说出它们应该归属于哪种植物,并解释为什么。之后,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面条、米饭、食用油等,给学生抛出问题:它们属于植物吗?当学生们根据植物的特性,分析思考出正确答案后,老师将全部学生按前后两排为一小组分组,要求小组间讨论这些食物是由什么植物做成的。经过深思熟虑和讨论,学生们发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都是由植物做成的,明白没有植物我们就不能生存。这种详细的教学设计,选择日常用品为科学探究材料,探索材料生活化,利于知识的习得和运用,促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课外活动生活化
学习不应该有围墙,生活处处是课堂,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教室或学校里,教师有义务根据教学内容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挣脱学校的束缚,深入广阔的生活中。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授《水域污染与保护》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周边环境组织课外活动,探究学校周围的水域是否存在污染问题。教师按照计划把全班学生分成人数差不多的四个不同的科学研究小组:A组、B组、C组、D组,让学生以科学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外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将观察、拍照、取样、采访四个特定的任务分配给每个研究小组,以便每个小组都有目的性地开展探究活动,提高活动效率。比如说,将观察任务分配给A组,负责观察活动范围内的水域的颜色,观察水面上是否有漂浮物和垃圾,水下是否有动植物,观察水域周围有没有工厂和垃圾填埋场,等等。B组承担拍摄任务,负责拍摄被污染的水域及水域周边的环境,并负责观察水域周边有没有爱护水资源的宣传标语。布置给C组取样任务,负责用小玻璃瓶采集水样,仔细观察水质和气味是否正常。D组的任务是采访,对当地居民和环境保护部门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关于水域情况的感受及态度。教师负责实时监控整个课外活动过程,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及应急准备,保障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在课外探索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和运用了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加意识到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营造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使课堂的探究材料及课外活动生活化,开发生活中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要促使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切实地体验、认识科学;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才能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薛春明.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做好生活化教学.小学生:教学实践,2018(2):49.
〖2〗周波,王博瑶,孟繁洁,等.基于扎根理论的学生感知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初步探究.教育教学坛,2018(5):176177.
〖3〗赵进,孙思思,张皓.基于扎根理论的初中体育教师阻抗现象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19,23(6):7179.
〖4〗王孔茂,魏守盛.让科学扎根于生活——试论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中华辞赋,2019(3):130.
〖5〗廖梦妮.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师道:教研,2019(8):111.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
科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客观地认识、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科学素养培训的入门课程,目的是指导小朋友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奇怪现象和问题时,能运用科学思维来解释和解决。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情景生活化
科学知识来自生活中,最终又回到生活中。最好的科学课程是生活,生活中不仅包含大量的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来源于实际生活中。
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科学探索的过程只有孩子亲自感受体验过,他们才能深刻地领会科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正确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可以创造课堂教学条件,使教学材料的内容能够结合起来,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结合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二者相融合,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旨在让学生懂得科学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科学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以便让他们能夠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影响和作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的结合使这小学科学课更有趣,更有吸引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科学中《了解空气》时,教师可以创造一种情境即他们把酱油倒在一个装有漏斗的瓶子里,但是一下子酱油倒不进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们的思维和经验里,液体是可以通过漏斗倒进瓶子里去的。这种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老师提问后,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同学讨论,怀着这样的好奇心,在老师对此进行讲解时也会认真听讲。教师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引入这样的生活现象,使学生一开始对将要学习的科学知识有自己的熟悉点,从而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学生对空气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思考空气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能产生哪些现象。同学们开始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发现气球飘起来是因为有空气的“支撑”,瘪轮胎往里面打空气就能鼓起来,使劲捏拧紧瓶盖的空瓶子也捏不扁等日常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场景。
二、探究材料生活化
小学生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物品作为材料开展科学探究,探究材料生活化更能够让学生认识生活与科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发现科学真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得到增强,并教会他们从科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进而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举例说,在学习《我们离不开植物》时需要帮助他们复习,重温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植物的知识,加深印象,掌握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类是离不开植物的,生活中许多食物和日常用品的原材料都是来源于植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实物直观教学,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植物,将植物的构造等知识展示给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印象。很多植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吃过,比如白菜、莲藕、马铃薯等蔬菜和苹果、香蕉、西瓜等水果,但是不知道将它们归于哪个种类的植物,还不能正确地科学地认识他们。老师可以把这些植物带到自己的课堂中,让学生思考后说出它们应该归属于哪种植物,并解释为什么。之后,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面条、米饭、食用油等,给学生抛出问题:它们属于植物吗?当学生们根据植物的特性,分析思考出正确答案后,老师将全部学生按前后两排为一小组分组,要求小组间讨论这些食物是由什么植物做成的。经过深思熟虑和讨论,学生们发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都是由植物做成的,明白没有植物我们就不能生存。这种详细的教学设计,选择日常用品为科学探究材料,探索材料生活化,利于知识的习得和运用,促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课外活动生活化
学习不应该有围墙,生活处处是课堂,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教室或学校里,教师有义务根据教学内容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挣脱学校的束缚,深入广阔的生活中。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授《水域污染与保护》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周边环境组织课外活动,探究学校周围的水域是否存在污染问题。教师按照计划把全班学生分成人数差不多的四个不同的科学研究小组:A组、B组、C组、D组,让学生以科学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外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将观察、拍照、取样、采访四个特定的任务分配给每个研究小组,以便每个小组都有目的性地开展探究活动,提高活动效率。比如说,将观察任务分配给A组,负责观察活动范围内的水域的颜色,观察水面上是否有漂浮物和垃圾,水下是否有动植物,观察水域周围有没有工厂和垃圾填埋场,等等。B组承担拍摄任务,负责拍摄被污染的水域及水域周边的环境,并负责观察水域周边有没有爱护水资源的宣传标语。布置给C组取样任务,负责用小玻璃瓶采集水样,仔细观察水质和气味是否正常。D组的任务是采访,对当地居民和环境保护部门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关于水域情况的感受及态度。教师负责实时监控整个课外活动过程,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及应急准备,保障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在课外探索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和运用了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加意识到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营造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使课堂的探究材料及课外活动生活化,开发生活中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要促使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切实地体验、认识科学;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才能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薛春明.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做好生活化教学.小学生:教学实践,2018(2):49.
〖2〗周波,王博瑶,孟繁洁,等.基于扎根理论的学生感知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初步探究.教育教学坛,2018(5):176177.
〖3〗赵进,孙思思,张皓.基于扎根理论的初中体育教师阻抗现象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19,23(6):7179.
〖4〗王孔茂,魏守盛.让科学扎根于生活——试论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中华辞赋,2019(3):130.
〖5〗廖梦妮.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师道:教研,2019(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