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迅猛发展,教育与时俱进,课改势在必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以致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由“为教而教”逐步转移到“为学而教”的轨道上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激发探究性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第二,精心设计好“导入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引人入胜的导语尤为关键。我在上《太阳》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求知欲,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第三,建立一个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要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有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几十个池。”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二、调动参与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欲望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
第一,鼓励质疑
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疑问一个接一个:“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太阳》一课用一个神话故事开头多累赘呀?”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着智慧之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学生们又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关于太阳的知识,人类研究了多少年呀?”“根据课本的内容,我认为课题不该叫 ‘太阳’,叫‘太阳,我们人类的朋友’更恰当!”“我仍要以‘太阳’ 为题,但是不讲它与人类的关系,我要重点讲人类关于太阳的新发现。”……课后,学生的作业中有《太阳系知识小报》,有《我的理想》铅笔画,有被改编的《太阳》……一朵朵创造的火花在闪烁!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生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看图说话《皮球浮起来了》一课中,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首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小朋友们能直接拿(下转第61页)(上接第59页)到树洞里的皮球吗?他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皮球弄上来?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接着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办法:用手直接够;用树枝够;用钩子够;用水使皮球浮起来。然后同桌互相练说,把过程说具体。最后,代表发言进行交流,全班评议。谁想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谁说的最好?为什么?
三、重视实践性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
(一)演一演。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六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并确定具体演哪一个片段,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具创意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学生得仔细认真而且自觉自主的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很高。
(二)辩一辩 。“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队”和“桂林水队”两大阵营。然后告诉学生:两个队就是两支导游队伍,哪个队能把自己的景点介绍得绘声绘色、吸引人,那么,游客们就跟着他们去旅游。这样一来,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景点的特色。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介绍图片,有的展示录像材料……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
(三)唱一唱。在教学《白杨》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动听的歌曲——《小白杨》。学生随着歌词的意境思绪来到了边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学生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打开;学生学习的潜能怎么会不被激发。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梁 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以致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由“为教而教”逐步转移到“为学而教”的轨道上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激发探究性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第二,精心设计好“导入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引人入胜的导语尤为关键。我在上《太阳》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求知欲,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第三,建立一个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要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有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几十个池。”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二、调动参与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欲望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
第一,鼓励质疑
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疑问一个接一个:“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太阳》一课用一个神话故事开头多累赘呀?”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着智慧之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学生们又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关于太阳的知识,人类研究了多少年呀?”“根据课本的内容,我认为课题不该叫 ‘太阳’,叫‘太阳,我们人类的朋友’更恰当!”“我仍要以‘太阳’ 为题,但是不讲它与人类的关系,我要重点讲人类关于太阳的新发现。”……课后,学生的作业中有《太阳系知识小报》,有《我的理想》铅笔画,有被改编的《太阳》……一朵朵创造的火花在闪烁!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生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看图说话《皮球浮起来了》一课中,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首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小朋友们能直接拿(下转第61页)(上接第59页)到树洞里的皮球吗?他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皮球弄上来?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接着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办法:用手直接够;用树枝够;用钩子够;用水使皮球浮起来。然后同桌互相练说,把过程说具体。最后,代表发言进行交流,全班评议。谁想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谁说的最好?为什么?
三、重视实践性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
(一)演一演。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六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并确定具体演哪一个片段,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具创意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学生得仔细认真而且自觉自主的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很高。
(二)辩一辩 。“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队”和“桂林水队”两大阵营。然后告诉学生:两个队就是两支导游队伍,哪个队能把自己的景点介绍得绘声绘色、吸引人,那么,游客们就跟着他们去旅游。这样一来,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景点的特色。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介绍图片,有的展示录像材料……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
(三)唱一唱。在教学《白杨》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动听的歌曲——《小白杨》。学生随着歌词的意境思绪来到了边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学生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打开;学生学习的潜能怎么会不被激发。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