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的恣肆之美:妖怪文化的审美心理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妖怪,是一类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之中的艺术形象,非登大雅之堂但又别具风味。它们最初是《山海经》中种类繁杂的『异兽』,后逐渐演变为神秘莫测的妖怪精灵,并出现于《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太平广记》《酉阳杂俎》《镜花缘》等大众文学之中,为传统大众文化增添了无尽的精彩和趣味。
  妖怪这一文化形象,自远古以来便一直活跃于我国大众文化领域之中,如小说、戏曲和绘画等。在现代,妖怪又作为重要元素被运用于电影、话剧和游戏等流行文化中。妖怪们往往因其拥有神力、不蹈常规、随心所欲的特性而成为大众文化作品中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角色,由此衍生出的故事传说也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妖怪并非功德盖世的英雄,更非周济天下的圣人,其广受民间话题与文化创作青睐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审美心理。
  强势之力:震荡山河的力量崇拜
  在大众文化的叙事中,妖怪异兽往往有着或美丽绚烂,或强势霸道的外在形象,它们天赋异禀,具有震荡山河的力量。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妖怪”的记载,这里的“妖怪”指反常的现象或事件,是一种被古人视为违反规律、超越常识的存在。
  妖怪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其实是人类在漫漫岁月中幻想出的非真实生物。它们的外型大多保持原有自然生物的特点,即使幻化成人形,也难免会显露出一些原型生物的特点。它们神秘莫测且有巨大危险,具有通灵幻化的通天本领。它们保留着原始兽性,往往会随心所欲地肆意打破社会的秩序和规则。
  在古人塑造出的妖怪形象中,隐含着当时人类集体对于不可掌控的自然灾害的痛苦记忆,以及古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原始生物与强大主宰力量的崇拜。妖怪所具有的叱咤风云的磅礴力量,为古人在面对不受自身控制的世界秩序时提供了自洽合理的解釋逻辑,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创作资源。
  怪诞之趣:别样审美的观赏价值
  妖怪,作为悖逆社会常理状态的破局性角色,其外在形象也往往是由种种不合理的超现实元素组合而成的,本质上是一种诡异怪诞的形象。
  《山海经》《西游记》等故事文本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将现实世界中看似无法拼凑在一起的生物元素组合起来,创造出有悖于人世常态的狰狞荒诞的妖怪形象,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刺激。如《山海经》中的异兽“狰”,“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又如异兽“驳”,“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
  不同种类的生物特征混合在一起而造就的不和谐甚至是丑陋恐怖的妖怪形象,完全打破了传统美学意义上所追求的对称、均衡、调和等原则,以一种“反规则”的方式展现出怪异化的审美效果。
  然而,恰恰是妖怪们怪诞狰狞甚至是丑陋可怕的形象凸显了这些异兽的神奇威猛。如《山海经》中“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刑天”,它奇异的外形特征是一次惨烈的战斗所留给它的痕迹,突显了一种勇猛悲壮的战士形象色彩。这种拙朴雄浑的艺术形象设计,展现了远古艺术创作的时代特性,也以“丑”审“美”,彰显出一种别样的艺术趣味和观赏性。
  猎奇之乐:百姓庸常生活的乐趣
  明代汤显祖在《点校虞初志序》中曾有言:“皆奇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口张眉舞。”生动诠释了新奇刺激的文化内容对人产生的精神振奋作用。妖魔精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使人们在劳碌平庸的生活之余能够收获一片奇幻空灵的想象天地。
  例如,民间盛行的“九尾狐妖”传说,“九尾狐妖”既可以是“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而危害纣王朝纲的祸水妖孽,最终导致一个王朝惊心动魄地覆灭,也可以是《聊斋志异》中温柔多情的小翠、婴宁、红玉等浪漫佳人,以法力与真心陪伴守护着她们的爱人。
  在肆意翱翔的妖怪世界想象中,创作者与阅读者不再是普通百姓,而是共同成为想象出来的世界的主宰。他们得以突破熟悉的生活环境局限,尽情释放所思所想,进行审美表达。
  换一个角度而言,平凡普通的社会底层人民并不像王侯公爵那样拥有足够的精力与资源去体验种种新鲜奇异的生活,但是通过创作、讲述、聆听和讨论种种妖怪传说故事,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里身临其境且安然无恙地感受种种神奇,并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这更像是一种狂欢性质的文化游戏:通过解构并重构生活元素,实现对日常生活状态的颠覆,使得普通人也可以体验大千世界的精彩奇妙,这也正是大众文化创作与民间文化交流的神奇力量。
  超脱之美:跨越秩序的浪漫奇想
  妖怪们并非肉体凡胎,故它们得以摒弃红尘苦恼,天然具有一种放荡不羁、惊世骇俗的叛逆气质,是全然脱离于人类现实世界的超自然生物。正是因为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它们才得以超脱于世界秩序之外,睥睨束缚常人的社会规则,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地释放天性与欲望。这种设定,在某种程度上投射出黎民百姓欲摆脱世俗束缚而从心所欲的生活渴望。
  在妖怪文化的世界中,每个妖怪都拥有自己的专属本领,彰显了自身的独特个性与神奇力量,而且各种妖精族类都平等地获得尊重与认可,被欢迎参与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宏大世界中来。《西游记》中的妖精或为永生,或为爱情,或为盛名,纷纷大显身手捉拿唐僧。它们之中,有仅用一个“金刚琢”就收走孙悟空“金箍棒”的神通广大的青牛精,也有倾心于唐僧而为情所困,不为长生只求相守的蝎子精,更有身处“幽幽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雅致环境中热爱文艺的黑熊精。它们身上都隐含着人性,但又展现了比人更为可贵的品质,这是它们超脱于世俗的独特个性。
  如《西游记》这样的妖怪文学作品,通过讲述妖怪的爱恨情仇,塑造了丰满多彩的妖怪群像,它们大胆表露自己的欲望,施展自己的力量,又何尝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欲望表达与理想寄托?因此,妖怪文学体现了传统大众文化对于生命个性与鲜活人性的探索与追求。
  妖怪文化中的常见情形往往是日常俚俗生活场景,它着眼于温和平实的市井生活,尊重合理的世俗欲望,从不避讳现实人际关系中功利取向的存在。妖怪文化的诞生绝非一种偶然的文学现象,它是人类社会思想心理的投射与现实生活环境的映照,妖怪形象更是人类潜意识中另一个变异的自我形象。
  妖怪形象凝结着社会、文学和艺术等多重因素,展现出了多维立体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向度。妖怪文化已渗透至中国大众文化的深层肌理之中。妖怪文化犹如中华文化恢宏叙事中的一支插曲,虽旁逸斜出,却妙趣横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妖怪文化与西方妖怪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山海经》中的异兽可与西方半人半牛兽弥诺陶洛斯、蛇发女妖美杜莎遥遥相望。虽然中西方的妖怪文化发源于迥异的文化环境,但同样寄托着人类鲜活浪漫的诗意奇想,从不同角度映射了东西文明的文化光彩,可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载体。
其他文献
与中国其他很多的工艺美术大师一样,金阿山的艺术生涯始于国有工厂。早年与他一起做贝雕的人不在少数,但几十年后,国内能与他比肩的贝雕大师凤毛麟角。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起跑时人潮汹涌,终点却寥寥无几。金阿山凭何走到最后?  2021年5月26日,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原本定于5月24日撤展的“贝阙天工 万物更新—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连贝雕精品展”因为反响良好而被续期至5月31日。这天,如往常一样,恭王府
期刊
摘要:留守学生所指的就是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学生,在他们身上经常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比较调皮、不愿意学习、不服从管教等。为此,加强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十分迫切的工作,相关教育者必须保证促使他们得以健康发展。基于此,根据多年的管理与教学实践,本文从五方面出发来对小学留守儿童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一些策略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留守儿童;道德;法治  纵观现阶段的小学教育现状可以发
期刊
中国郑和『跑』去南洋当神?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转变?  说起郑和这个名字,只要是学过中国历史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郑和,这位留名青史的明代宦官和航海家,曾带领船队七下西洋。他多次穿越西太平洋、横跨印度洋,最远曾航行至中非地区。郑和的航海事迹对中国、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在中国人的印象里,无论是宦官郑和,还是航海家郑和,他的名字总归还是处在历史人物的范畴里,但在东南亚,郑和
期刊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首先是课堂的改革,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学会适应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方针的要求,能够自觉地去转变我们自己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的所处的角色和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这一转变当中,作为一线园丁的我们,一定要寻求我们各自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提高,最后能够使我们高中的语文课堂最终转变为集中发现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阵营。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创
期刊
位于四川省剑阁县武连镇的觉苑寺,是金牛古道上一处重要的景点。它曾是诸葛亮北伐的驻军之地,院内的明代壁画为国内仅有的最完整的佛传故事壁画。  北起陕西汉中、南达四川剑阁的金牛古道,被山带河,绵亘数百里,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最艰难的一程。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武连镇正处于这一段漫长险程的最南端。  武连镇,晋、魏、隋、唐和宋代时为武连县,地处险程与坦途的交会点。伫立于该镇武侯坡上,放眼四望,西南方向基
期刊
四川阆中古城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依照天文风水学理论营建的城市。城内老街交错,古巷纵横,川北道贡院、张飞庙等古迹点缀其中,是我国四大古城之一。其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之特点,兼具明代的疏朗淡雅和清代的精美繁复,堪称保存最完好的古城。  上午九点,我们驾车沿G75广南高速(广元至南充)驶向阆中。汽车在熟悉又陌生的山野间疾驰,窗外的山峦一座座错落着由远而近,然后慢慢向后隐入冬日的雾霭中。车窗外不时
期刊
古民居和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正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来源于史前穴居、半穴居的先民之“舍”,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刚需,其重要性和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所谓古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官式做法”而言的民间居住建筑,一般采用较经济的手段,用廉价的材料,以及较简单的建筑结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地满足生活和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结构、用材相互适应,
期刊
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能『绮』能『腴』,与陶诗多含理趣大有关系。那么,陶诗的理趣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  理趣的来源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是玄学盛行的时代。所谓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本,而兼摄儒家学说的一种新道家之学。玄学之风既盛,使魏晋士大夫习于理论思辨和玄理清谈。陶渊明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他的思想并不完全受玄学笼罩,但生于斯世,玄理思辨与清谈风气对他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陶诗中
期刊
俞和是赵派书家群的佼佼者,他一生远溯晋唐,近摹赵书,五体皆精,堪称元代临摹第一高手,被视为赵孟頫的影子。影子之外,是其对复古书风的传承与坚守,还有其个性的彰显和不懈的追求。  元代书坛,可以说是一直笼罩在赵孟頫(1254—1322年)的复古书风之下。特别是中后期,以学习和继承赵孟頫书风为宗旨的赵派书家群更是占了书坛的半壁江山。其中有一人深得赵孟頫衣钵,一生精临赵书,行、楷、草、隶、篆诸体无不逼肖神
期刊
住,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先秦而始,先民们就已构建出院落式住宅,其后形制不断演变,类型不断丰富,在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建造技术、文化传统下萌发出百花齐放的姿态。这些各有其美的古老民居和由其构建而成的传统村落,演绎出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华彩,见证了中国人智慧与审美的光辉,也記录着年代的记忆和浓醇的乡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