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宏观调控继续深化,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大型企业的经营仍然面临许多风险,迫使企业创新经营模式、转变竞争策略积极应对。从经营业绩上看,由于采取了积极的销售策略,大型房企经营业绩相比中小房企有所改善,强者恒强局面得以延续,这也使得市场进一步分化,行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行业新格局得以呈现。
一、未来房地产企业经营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1.政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不动摇”,在2012年没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加之各地房市回暖和房企业绩转好的市场情况下,未来出台新的调控政策可能性很大。同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方面的博弈,也加大了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2.成本与利润控制能力仍较弱
首先,大型房企在三费比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融资费用率)方面面临持续升高的压力。比如保利地产,从2012年三季度的水平来看,其销售费用率为3.10%,管理费用率为2.67%,融资费用率为1.60%。综合来看,三费比率为7.36%,百分点同比变动1.64%。而像华润置地、招商地产等,也都出现了三费比率同比上升的趋势。
其次,房企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缩小。随着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持续加压,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逐渐回落。从典型企业的利润率来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均有所下降,从多数企业的毛利率、净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万科,尽管在第三季度,毛利与净利润均同比上升,分别为40.60%与49.69%,但毛利率与净利率的百分点同比变动却出现了下滑,分别为-4.5%与-0.69%。
3.企业形象维护成本加大
企业扩张带来了品牌的推广,同时也增加了市场对其良好形象的期望。在“质量门”、“高房价”等公共危机中,大型房企面临市场更多的期望,使其压力增加,导致了大型房企在形象维护上成本加大。在社会责任方面,更多的参与保障房建设和改善社会对房企暴利的负面形象,也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改善业绩是促使房企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
1.销售模式的变革促进业绩的提升
在楼市调控持续收紧的背景下,大型房企以各种营销手段来促进销售,典型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以价换量”策略。从2012年1月份以来,各大房企的销售纷纷调低开盘价格,从而刺激了成交量的上升。
营销模式创新。如绿城,自2012年3月份以来,推行“经纪人模式”,即由驻场经纪人、签约经纪人和非签约经纪人组成新的营销团队,并倡导围合式的销售模式,该模式促使“量价齐升”的良好势头出现。
品牌助推,在楼市观望情绪浓厚、“质量门”频频出现等背景下,大型房企依赖品牌优势,加快库存周转。
在多样化的销售模式下,大型房企的销售业绩有所好转。首先,房企“千亿俱乐部”或扩容。万科在2012年10月份的销售额为1100亿元,成为第一家销售额千亿的房企。随着另外几家大型房企销售额即将接近千亿,“千亿俱乐部”扩容已成现实。其次,年度销售目标完成较好。至2012年10月末,绿城率先完成了年度销售目标。随后,各大知名房企紧跟其上,保利、中海、恒大等也纷纷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2.业绩提升、资金回笼,助力企业扩张
销售回款的速度加快,销售业绩的好转,加上融资渠道的拓展,都使大型房企的资金面得到了改善,大型房企的净负债率普遍都有明显的下降。
现金回笼加快,企业负债结构逐渐优化,短期偿债压力下降,极大地改善了资金面。这也促使大型房企在拿地等扩张上表现得更为积极。相比上半年,房企在2012年下半年的拿地热情不断高涨,“地王”现象频频出现。从前11个月的表现来看,万科、保利、龙湖和华润等房企在拿地规模上有了明显的扩张。截至2012年11月份,万科拿地共计18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保利地产为9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龙湖则为7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
3.业绩分化,助力行业集中度提高
大型房企与中小房企的业绩分化,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巨大。从目前TOP排行的入榜门槛以及房企梯队等来看,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从“企业销售金额/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这一比值可以看出,近三年中,全国排名前10位的房企在前三季度的集中度从2010年的10.48%,上升到2011年的12.58%,再上升到2012年的14.06%。对于排名前20位的房企,这一趋势也大致相同。
同时,大型房企销售业绩的梯队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300亿以上的销售额为第一梯队,150亿至300亿的销售额为第二梯队,50亿至150亿的销售额为第三梯队。从2012年三季度的表现看,进入第一梯队的房企数量达到10个,比2011年三季度多了3个。进入第二梯队的数量为10个,较之2011年三季度水平保持不变。进入第三梯队的数量为30个,比2011年三季度多了17个。
伴随集中度的提高,大型房企TOP排行的入榜门槛也越来越高。近三年,销售业绩不断趋好,这一门槛的金额水平也不断提高。比如2010年TOP10的金额入榜门槛为170亿元,2011年为245亿元,而到了2012年,则增加为300亿元。TOP20方面也呈现了相同趋势。
三、转变竞争模式,创新经营模式成为大型房企的必然选择
房企的分化,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都使得房企必须积极应对,在经营模式和竞争策略上努力创新。在竞争战略上,通过差异化战略,聚焦细分区域和特定市场,或以个性化的服务来促进销售和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在应对风险方面,改变固有的竞争模式,更多的采取合作的方式,分散风险,扩大融资渠道,提高行业进入门坎,这不仅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也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全行业的健康发展。 1.竞争模式向差异化转变
大型房企凭借各种优势,纷纷在营销、业务拓展、战略布局等方面推出各种差异化战略,从而使整个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
大型房企不再局限于被动降价模式,各种营销模式不断创新。比如说,万达与绿城,已经开始着手试水电商模式,从产业链资源整合角度提高营销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此外,大型房企积极进行业务转型,做好跨业态探索。比如绿城,开始进军农业发展领域,已初步选定土地做实验田,现代农业园也即将成立。而作为商业地产大佬,万达也开始涉足文化产业。王健林曾公开表示,未来可能不会花太多精力在商业地产上,文化产业将成公司主导产业。另外,轻资产、养老地产等模式,都开始成为各大房企积极涉足的领域。
从扩张脚步来看,部分房企采取了放缓脚步的做法,缓拿地、控规模,比如恒大;部分房企则积极布局全国市场;还有部分房企开始回归一、二线城市,如保利加强了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投资力度,继续对其深耕。而有些房企将战略眼光投向了海外,如万达。
从融资模式来看,各大房企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贷途径,而是积极寻求新的融资模式与融资渠道。从信托到债券市场,从国内到国外,都有这一类房企布局新融资战略的身影。
2.竞合模式成趋势
尽管在房企分化的趋势下,房企群雄逐鹿的势头有增无减,但越来越多的房企明白,谋求竞合,才是长远之策。
房企谋求竞合,实际上既能平衡各方利益,又能控制各项风险,从而实现“1+1>2”的效应。比如万科这一中国最大的住宅地产商,在住宅业受到楼市持续调控下,万科开始谋求转型。由于在商业地产上经验不足,为了能在这一领域再分一杯羹,万科开始降低过去独来独往的姿态,积极谋求合作。从最近两年万科在商业地产拿地的表现来看,以联合体形式拿地,正成为万科的一个新策略。而在2012年12月份,万科更是联合绿地等三家企业,一举拿下上海南站附近的商用地块,打破了万科不拿地王的宣言。正是这种在竞合中学习与成长,万科在商业地产上越显扩张之势。
事实上,随着房企从成长到成熟、从竞争思维到竞合思维的转变,各大房企正用一种新的战略眼光来对待房地产市场。无论是经营还是战略的转变,都能表明,在竞争中转型,在转型中谋求合作,将是未来一大趋势。
李求军/责任编辑
一、未来房地产企业经营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1.政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不动摇”,在2012年没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加之各地房市回暖和房企业绩转好的市场情况下,未来出台新的调控政策可能性很大。同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方面的博弈,也加大了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2.成本与利润控制能力仍较弱
首先,大型房企在三费比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融资费用率)方面面临持续升高的压力。比如保利地产,从2012年三季度的水平来看,其销售费用率为3.10%,管理费用率为2.67%,融资费用率为1.60%。综合来看,三费比率为7.36%,百分点同比变动1.64%。而像华润置地、招商地产等,也都出现了三费比率同比上升的趋势。
其次,房企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缩小。随着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持续加压,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逐渐回落。从典型企业的利润率来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均有所下降,从多数企业的毛利率、净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万科,尽管在第三季度,毛利与净利润均同比上升,分别为40.60%与49.69%,但毛利率与净利率的百分点同比变动却出现了下滑,分别为-4.5%与-0.69%。
3.企业形象维护成本加大
企业扩张带来了品牌的推广,同时也增加了市场对其良好形象的期望。在“质量门”、“高房价”等公共危机中,大型房企面临市场更多的期望,使其压力增加,导致了大型房企在形象维护上成本加大。在社会责任方面,更多的参与保障房建设和改善社会对房企暴利的负面形象,也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改善业绩是促使房企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
1.销售模式的变革促进业绩的提升
在楼市调控持续收紧的背景下,大型房企以各种营销手段来促进销售,典型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以价换量”策略。从2012年1月份以来,各大房企的销售纷纷调低开盘价格,从而刺激了成交量的上升。
营销模式创新。如绿城,自2012年3月份以来,推行“经纪人模式”,即由驻场经纪人、签约经纪人和非签约经纪人组成新的营销团队,并倡导围合式的销售模式,该模式促使“量价齐升”的良好势头出现。
品牌助推,在楼市观望情绪浓厚、“质量门”频频出现等背景下,大型房企依赖品牌优势,加快库存周转。
在多样化的销售模式下,大型房企的销售业绩有所好转。首先,房企“千亿俱乐部”或扩容。万科在2012年10月份的销售额为1100亿元,成为第一家销售额千亿的房企。随着另外几家大型房企销售额即将接近千亿,“千亿俱乐部”扩容已成现实。其次,年度销售目标完成较好。至2012年10月末,绿城率先完成了年度销售目标。随后,各大知名房企紧跟其上,保利、中海、恒大等也纷纷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2.业绩提升、资金回笼,助力企业扩张
销售回款的速度加快,销售业绩的好转,加上融资渠道的拓展,都使大型房企的资金面得到了改善,大型房企的净负债率普遍都有明显的下降。
现金回笼加快,企业负债结构逐渐优化,短期偿债压力下降,极大地改善了资金面。这也促使大型房企在拿地等扩张上表现得更为积极。相比上半年,房企在2012年下半年的拿地热情不断高涨,“地王”现象频频出现。从前11个月的表现来看,万科、保利、龙湖和华润等房企在拿地规模上有了明显的扩张。截至2012年11月份,万科拿地共计18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保利地产为9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龙湖则为7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
3.业绩分化,助力行业集中度提高
大型房企与中小房企的业绩分化,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巨大。从目前TOP排行的入榜门槛以及房企梯队等来看,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从“企业销售金额/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这一比值可以看出,近三年中,全国排名前10位的房企在前三季度的集中度从2010年的10.48%,上升到2011年的12.58%,再上升到2012年的14.06%。对于排名前20位的房企,这一趋势也大致相同。
同时,大型房企销售业绩的梯队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300亿以上的销售额为第一梯队,150亿至300亿的销售额为第二梯队,50亿至150亿的销售额为第三梯队。从2012年三季度的表现看,进入第一梯队的房企数量达到10个,比2011年三季度多了3个。进入第二梯队的数量为10个,较之2011年三季度水平保持不变。进入第三梯队的数量为30个,比2011年三季度多了17个。
伴随集中度的提高,大型房企TOP排行的入榜门槛也越来越高。近三年,销售业绩不断趋好,这一门槛的金额水平也不断提高。比如2010年TOP10的金额入榜门槛为170亿元,2011年为245亿元,而到了2012年,则增加为300亿元。TOP20方面也呈现了相同趋势。
三、转变竞争模式,创新经营模式成为大型房企的必然选择
房企的分化,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都使得房企必须积极应对,在经营模式和竞争策略上努力创新。在竞争战略上,通过差异化战略,聚焦细分区域和特定市场,或以个性化的服务来促进销售和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在应对风险方面,改变固有的竞争模式,更多的采取合作的方式,分散风险,扩大融资渠道,提高行业进入门坎,这不仅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也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全行业的健康发展。 1.竞争模式向差异化转变
大型房企凭借各种优势,纷纷在营销、业务拓展、战略布局等方面推出各种差异化战略,从而使整个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
大型房企不再局限于被动降价模式,各种营销模式不断创新。比如说,万达与绿城,已经开始着手试水电商模式,从产业链资源整合角度提高营销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此外,大型房企积极进行业务转型,做好跨业态探索。比如绿城,开始进军农业发展领域,已初步选定土地做实验田,现代农业园也即将成立。而作为商业地产大佬,万达也开始涉足文化产业。王健林曾公开表示,未来可能不会花太多精力在商业地产上,文化产业将成公司主导产业。另外,轻资产、养老地产等模式,都开始成为各大房企积极涉足的领域。
从扩张脚步来看,部分房企采取了放缓脚步的做法,缓拿地、控规模,比如恒大;部分房企则积极布局全国市场;还有部分房企开始回归一、二线城市,如保利加强了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投资力度,继续对其深耕。而有些房企将战略眼光投向了海外,如万达。
从融资模式来看,各大房企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贷途径,而是积极寻求新的融资模式与融资渠道。从信托到债券市场,从国内到国外,都有这一类房企布局新融资战略的身影。
2.竞合模式成趋势
尽管在房企分化的趋势下,房企群雄逐鹿的势头有增无减,但越来越多的房企明白,谋求竞合,才是长远之策。
房企谋求竞合,实际上既能平衡各方利益,又能控制各项风险,从而实现“1+1>2”的效应。比如万科这一中国最大的住宅地产商,在住宅业受到楼市持续调控下,万科开始谋求转型。由于在商业地产上经验不足,为了能在这一领域再分一杯羹,万科开始降低过去独来独往的姿态,积极谋求合作。从最近两年万科在商业地产拿地的表现来看,以联合体形式拿地,正成为万科的一个新策略。而在2012年12月份,万科更是联合绿地等三家企业,一举拿下上海南站附近的商用地块,打破了万科不拿地王的宣言。正是这种在竞合中学习与成长,万科在商业地产上越显扩张之势。
事实上,随着房企从成长到成熟、从竞争思维到竞合思维的转变,各大房企正用一种新的战略眼光来对待房地产市场。无论是经营还是战略的转变,都能表明,在竞争中转型,在转型中谋求合作,将是未来一大趋势。
李求军/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