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课程,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既“数学+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 动脑),要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那么如何组织数学活动课,既使学生动而不乱、有的放矢;又使活动面向全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内涵;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有备而动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好的数学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的,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教师提前几天就要布置数学活动课的准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漂亮的小小商店,安排一些同学做售货员,一些同学做顾客。组织学生把平时使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带来作为商品,并根据学生了解或调查到的商品价格制作价格标签。组织售货员进行简单必要的培训,活动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元角分》单元的复习,为活动作好充分准备。让“活动”数学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商品的买卖活动,更好地学习《元角分》的单元重难点,也就是元角分单位之间的互化,从而获得更多、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二、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落实——动而有得
皮亚杰说过:“儿童要高度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动腦、动手,进行探索,通过活动逐步丰富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儿童探究、发现知识。”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探索问题,让他们在自主活动的领域中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做数学——交流——深化
什么是“做数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做数学”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 “动手操作”那么简单,而应该是更加丰富,学生通过动手做,做中学,数学试验等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渠道有效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四、积累经验——必要提升
数学学习具有累积性,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前一阶段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于积累,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措施促使学生对概念、命题、原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要处理好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
五、实际应用——勇于创新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自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购房和装修问题当中,教师设计:“李叔叔共有80万元存款准备购房和装修。请同学们帮李叔叔当一次参谋,李叔叔怎样可以更好地用这80万存款呢?(注:购房付款时,如果一次性付清,可95折优惠)
六、展示成果——得而有果
教师要提高活动课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展示成果,让学生体会得而有果的成就感。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知识重点之后,让小组同学上台展示成果,学生可以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向全班学生说说其特征、公式。这样既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复习和回忆所学知识,又让学生有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得而有果的成就感。根据活动成果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对学生的部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实践,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大有好处。
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手开始。我认为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发展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不同的体验,使知识在活动中升华,智慧在活动中闪烁,体会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让“活动”这有效课堂展翅飞翔。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那么如何组织数学活动课,既使学生动而不乱、有的放矢;又使活动面向全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内涵;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有备而动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好的数学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的,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教师提前几天就要布置数学活动课的准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漂亮的小小商店,安排一些同学做售货员,一些同学做顾客。组织学生把平时使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带来作为商品,并根据学生了解或调查到的商品价格制作价格标签。组织售货员进行简单必要的培训,活动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元角分》单元的复习,为活动作好充分准备。让“活动”数学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商品的买卖活动,更好地学习《元角分》的单元重难点,也就是元角分单位之间的互化,从而获得更多、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二、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落实——动而有得
皮亚杰说过:“儿童要高度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动腦、动手,进行探索,通过活动逐步丰富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儿童探究、发现知识。”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探索问题,让他们在自主活动的领域中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做数学——交流——深化
什么是“做数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做数学”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 “动手操作”那么简单,而应该是更加丰富,学生通过动手做,做中学,数学试验等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渠道有效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四、积累经验——必要提升
数学学习具有累积性,后一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前一阶段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于积累,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措施促使学生对概念、命题、原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要处理好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
五、实际应用——勇于创新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自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购房和装修问题当中,教师设计:“李叔叔共有80万元存款准备购房和装修。请同学们帮李叔叔当一次参谋,李叔叔怎样可以更好地用这80万存款呢?(注:购房付款时,如果一次性付清,可95折优惠)
六、展示成果——得而有果
教师要提高活动课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展示成果,让学生体会得而有果的成就感。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知识重点之后,让小组同学上台展示成果,学生可以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向全班学生说说其特征、公式。这样既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复习和回忆所学知识,又让学生有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得而有果的成就感。根据活动成果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对学生的部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实践,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大有好处。
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手开始。我认为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发展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不同的体验,使知识在活动中升华,智慧在活动中闪烁,体会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让“活动”这有效课堂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