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笔者结合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谈谈高考备考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
一、叙事性历史解释——建构历史的脉络
新课标要求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对于历史中的大量与规律无关的因果关系,历史学家通常是以叙述的方式来说明其来龙去脉(联系),即借助对之前史事的叙述来充分说明之后史事的出现。叙事性历史解释主要是通过对众多史料的进行解读、比较和推理等来建构历史,其不以探寻历史的因果关系为目的,而在于叙述清楚历史事件的过程。比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42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分析:本题要求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再运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证。这个“论证”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主题(书名)进行历史叙述的过程。根据题意,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可以是长时间段的“宏观特征”(如《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也可以是基于某个时间点或某个具体方面的“微观特征”(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因而,我们可以形成诸如《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这样的书名,之后再紧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叙述;也可以形成诸如《专制主义的空前加强:明清》这样的书名,之后再对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加强的史事进行叙述。
当然,还有一种叙事性解释,并不需要基于史料进行推理来建构历史,而是通过变换研究的视角或方法来叙述历史。比如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评价,全球史观认为是世界市场形成之路,世界由彼此分散、隔离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现代化史观认为是西欧资本主义扩张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文明史观认为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革命史观认为是殖民掠夺之路,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之路;社会史观认为增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
二、因果性历史解释——理解历史的因果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因果关系则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种联系,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性,一定的原因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一定的结果也必然由一定的原因产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一个结果不一定只由一个原因产生,而同一原因在不同条件下也不一定产生同一个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因果性历史解释需在一定的史观、方法的指引下,运用多种史料进行逻辑推理,对史事的因果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以达到揭示历史真相和探寻历史规律的目的。因果关系也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方向之一,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中直接考查因果关系的有第29、30、34、35、41(1)、45(2)、47(1)(2)题等。要合理、客观地进行因果性历史解释,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注意历史的时空。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30题:
30.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分析: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题中材料叙述的是1949年5月中共中央“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显然是在为“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做准备。“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是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材料表达的是中共中央“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其目的不在于“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也不能体现“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故答案为B项。
二是要关注古今联系与中外联系。“古今联系”要求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理解历史的演变,“中外联系”要求有世界视野,从全球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41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參考答案:41.(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变化的原因。分析此原因的关键在于能将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放到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正是因为冷战格局和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 三是要重视因果的逻辑关联。史事的原因、经过(措施)和结果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我们在进行因果分析的时候,可以在结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逻辑推演。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47题: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7分)
参考答案:47.(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分析:本题要求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材料在叙述改革的背景(客观原因)时提到西魏“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并提到改革的目的(主觀原因)是“为强国富民”(单下划线部分);材料中提到宇文泰将“六条诏书”作为居官的强制性要求,其内容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双下划线部分);材料中也有明确提到改革后西魏“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波浪下划线部分)。综合以上,依据改革的原因、内容(措施)和结果相互关联的思路,就比较容易概括出“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四是要理解原因的多样性。高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内因与外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等。理解原因的不同分类的,有利于思维的合理展开。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35题:
35. 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一、叙事性历史解释——建构历史的脉络
新课标要求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对于历史中的大量与规律无关的因果关系,历史学家通常是以叙述的方式来说明其来龙去脉(联系),即借助对之前史事的叙述来充分说明之后史事的出现。叙事性历史解释主要是通过对众多史料的进行解读、比较和推理等来建构历史,其不以探寻历史的因果关系为目的,而在于叙述清楚历史事件的过程。比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42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分析:本题要求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再运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证。这个“论证”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主题(书名)进行历史叙述的过程。根据题意,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可以是长时间段的“宏观特征”(如《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也可以是基于某个时间点或某个具体方面的“微观特征”(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因而,我们可以形成诸如《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这样的书名,之后再紧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叙述;也可以形成诸如《专制主义的空前加强:明清》这样的书名,之后再对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加强的史事进行叙述。
当然,还有一种叙事性解释,并不需要基于史料进行推理来建构历史,而是通过变换研究的视角或方法来叙述历史。比如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评价,全球史观认为是世界市场形成之路,世界由彼此分散、隔离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现代化史观认为是西欧资本主义扩张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文明史观认为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革命史观认为是殖民掠夺之路,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之路;社会史观认为增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
二、因果性历史解释——理解历史的因果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因果关系则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种联系,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性,一定的原因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一定的结果也必然由一定的原因产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一个结果不一定只由一个原因产生,而同一原因在不同条件下也不一定产生同一个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因果性历史解释需在一定的史观、方法的指引下,运用多种史料进行逻辑推理,对史事的因果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以达到揭示历史真相和探寻历史规律的目的。因果关系也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方向之一,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中直接考查因果关系的有第29、30、34、35、41(1)、45(2)、47(1)(2)题等。要合理、客观地进行因果性历史解释,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注意历史的时空。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30题:
30.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分析: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题中材料叙述的是1949年5月中共中央“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显然是在为“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做准备。“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是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材料表达的是中共中央“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其目的不在于“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也不能体现“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故答案为B项。
二是要关注古今联系与中外联系。“古今联系”要求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理解历史的演变,“中外联系”要求有世界视野,从全球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41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參考答案:41.(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变化的原因。分析此原因的关键在于能将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放到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正是因为冷战格局和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 三是要重视因果的逻辑关联。史事的原因、经过(措施)和结果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我们在进行因果分析的时候,可以在结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逻辑推演。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47题: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7分)
参考答案:47.(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分析:本题要求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材料在叙述改革的背景(客观原因)时提到西魏“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并提到改革的目的(主觀原因)是“为强国富民”(单下划线部分);材料中提到宇文泰将“六条诏书”作为居官的强制性要求,其内容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双下划线部分);材料中也有明确提到改革后西魏“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波浪下划线部分)。综合以上,依据改革的原因、内容(措施)和结果相互关联的思路,就比较容易概括出“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融合。
四是要理解原因的多样性。高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内因与外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等。理解原因的不同分类的,有利于思维的合理展开。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35题:
35. 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