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jie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大学具备与环境相适应的市场观念、服务观念、人才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文化。这一切,正是大学文化在新形势下所追求探寻的内容,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文化,建设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本校特点的大学文化,是摆在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当前,一些大学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区和认识上的错误:一是有人认为大学是搞教学科研的地方,一切力量都要放在教学科研上,大学文化建设属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是管理人员和政工人员的事,与己无关;二是负责大学文化建设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大学文化建设概念理解不够,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多是零打碎敲,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建设;三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方式单一,只简单地搞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对弘扬大学精神、塑造大学形象等重视不够;四是与学校工作脱节,没有把大学文化建设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融为一体、有机结合起来。澄清这些模糊认识,就要正确理解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充分认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建设是完善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大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倡导先进的大学文化,谋划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战略,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以增强大学内部凝聚力,提高对外吸引力,扩大学校影响力,以大学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竞争力的提高。大学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反映了大学在其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它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力量,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奠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文化基础,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
  长期以来,北京联合大学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与时俱进,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受以工科为主的学科氛围和对大学生命真谛的深刻感悟,养成了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校风;立足于较高起点,坚持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新世纪,学校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校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努力创建高水平的、先进的大学文化。
  2002年,我校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在党委常委会上,大家一致通过“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为办学宗旨,以“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为办学定位,“学以致用”为校训。
  “学以致用”是对我校文化的最深刻、最简洁、最有力的描述。2003年,我校开始探索“建设应用型大学”,形成了“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因为我校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了我们只能走应用型大学的道路。北京联合大学的前身是1978年由首都各大学建立的36所分校中的绝大部分,1985年脱离原来总校组建而成的。在这20余年中,一部分学院本来就是依托行业面向产业的,另一部分学院很早就开始了从普通文科、理科转向应用文科理科的探索,而且校院两级都曾明确地提出过实行应用性教育和培养应用性人才。1992年,学校开始办高职,把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付诸较大规模的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经验。在确定了这样一个办学理念之后,我校才结束了多年的徘徊,走上了正确的、科学的道路。这个理念涵盖了应用性本科和高职教育,既不违背教育部的精神,又能统一大家的思想;既解决了现实的矛盾,又为长远发展开辟了无限光明的前景。
  第一,“学以致用”是对我校培养什么样人才的类型界定。我校是一所应用型大学,这种办学理念是时代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千百万劳动者的智力,使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为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广泛需求。承担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重任,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普通高校一定要适应这个需求,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技能的,在一线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劳动者,而不能只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或少数精英。
  第二,“学以致用”是对我校走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的确立。在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大学数量不多,能入大学的人口比例也不高,高校主要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地方。而现在不同了,在发达国家,80%以上的人口接受大学教育,在我国发达地区也已达到适龄人口的50%以上。就是说,千千万万本来在中学后应当就业的人口,现在涌进了大学。这种变化为高等教育的分类带来了决定性的变化,即高校必须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必然要从单一的研究型模式走向多样化。
  第三,“学以致用”深化和丰富了大学的功能。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为大学功能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可以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待教学和人才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开发,而人力资源主要不是体力而是智力,是由知识和知识的运用即技能构成的智力。在现代企业中,没有哪一个企业领导不重视员工的学历和技能,把按一定学历层次招收员工和技能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上。应用型大学是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相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甚至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都是可能的,这对于广泛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会起到巨大作用。
  
  二
  
  我们现在强调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自觉地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建设符合大学实际的文化,增强大学的竞争力,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培育新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机制,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学文化,关键是符合学校实际、获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把人心凝聚起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竞争作用。
  大学文化建设的精髓在于培育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时期形成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在该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领着学校傲然前行、卓尔不群;清华大学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大学精神既能激励大学人积极向上,又能规范和约束大学和师生员工的行为。优秀的大学文化一旦形成,就支配着每一位“大学人”的行动方向,塑造着他们的精神和理念,促使他们自觉按照准则调节和规范自身行为,无论以后他们走向何方,都会在身心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从大学的发展历程、优良传统等方面提炼自己的大学精神,并且要适应新形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对大学精神进行丰富和完善,赋予大学精神新的内涵,建设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第一,要求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对大学文化建设在整个大学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自觉、积极、主动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第二,努力形成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精神,把全体师生员工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教师们施展才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涉及的面很广,但其核心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近年来,我校反复强调全校上下都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求在教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都要以关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强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和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和牢固的人文精神。
  第三,把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价值观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社会追求和远大理想,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一切工作、活动的基础。如很多高校的校训其实就是其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提炼价值观必须从大学的实际出发,具有时代特征,既要有很高的境界,又要符合大学这一组织特性与学校定位,真正能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引起共鸣。
  第四,要注重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主要阐明大学的发展规划、使命和精神。发展规划是对大学未来可以成就的、具有挑战性的远景描绘,一个可能和希望实现的未来蓝图。大学使命主要是表明大学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有些大学对使命的陈述还包括对学校综合优势的说明。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根据学校核心价值观营造的“大学人”共同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及相应的精神氛围。
  第五,要注重大学的发展定位。正确的定位是学校对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确。现在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认真研究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力求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正确定位。
  第六,要更加重视大学形象设计。大学的形象是一所大学在社会公众及师生员工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大学形象是由管理者形象、教职工形象、学生形象和社会服务形象等综合形成的。大学形象是大学文化的外显形态,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形象。大学形象本质上是“大学人”的形象,树立大学形象要从培养优秀人才入手,因为优秀的大学文化最终都要通过学校的教职员工和毕业生体现出来。一个良好的形象是大学的金字招牌,是大学竞争取胜的利器。近年来,大学形象受到普遍关注,但大学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涉及大学工作的许多方面,因此,需要大学的所有成员齐心协力,为大学形象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大学文化从文化形态看,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层表现,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实验实训场地、办公学习条件、校园美化环境、校园数字化程度等,在发挥熏陶感染力的文化功能上,清新芬芳、格调高雅的大学校园远比空洞的说教略胜一筹,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它反映了大学的文化准则,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约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动态层面,包括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科技活动、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后勤服务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应用的统一在这个层面得以全面体现,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文化传统、教风学风、人文关怀、心理氛围以及大学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它是一所大学的特质,体现了这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核心竞争力,它又可细分为智能型知识文化、素质型心理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和意识型观念文化。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我校应充分发挥校园内自然环境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之功能,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学校建成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应继续整合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广泛开展文艺、体育、科技文化等特色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际环境,培育我校独有的人文精神,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开拓奋进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应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办公自动化、通信等方面的建设,并采取各种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为推行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张 敏]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轨道交通公示语翻译及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小型语料库的建立的四个步骤:料采集(data capture)和格式转换、标注(markup)及赋码(annotation)、语料的整合生成、语料库的
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科、专业布点不断增多及教务管理工作难以全面覆盖、统一管理的现实,我国高校相继进行了教务管理体制改革,并通过简政放权、明确分工使教务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构建起校、院(系)两级管理的教务分层管理工作模式,应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全面落实高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现实的情况看,对教务工作实行分层管理的确
从镜子里凝视着我的这张脸并不熟悉,但我知道这是我的脸庞. 它感觉像是我,虽然我有时仍然没能认出我自己. 我被告知这是我的实际身体,这个世界也是真实世界. 我以为我拥有的
期刊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画教学应改变过去传统造型写生方法下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过程及观念,让学生在水彩基础技法的学习中加强水彩材料、水色变化、光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社团活动是学校一扇窗户,多彩的活动能充分展示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金童社团活动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师生对社团活动的需求不断增大,我校的五大课程体系把社团活动纳入其中,丰富的社团活动走向活动课程研究势在必行。这几年,我们在研究中探索,在实践中研究,逐渐形成了我校活动课程特色。活动课程为学校的课程体系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
采用磁控溅射系统在Pt衬底上构建了Ag/BiFeO3 (BFO)/Pt三明治结构的阻变存储器件单元,该器件可以在较低的限制电流下实现阻变行为并显著降低功耗.在0.5 μA的低限制电流下,器
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北京工商大学为了适应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加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学校对学籍管理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修订和执行规定的过程中,充分把握了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新修订的学籍管理规定的特点    1.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校规定,允许学习成绩优秀且确有特长,转专业更能发
新常态下如何发挥创新动力支持经济增长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探讨科技金融的含义入手,阐述了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从事前、事中及事后论证了科技金融是支持技术创新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概念,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有时把它当作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新要素,有时当作未来的新文明形态。本文通过分析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两种理解,以及它们在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实践    作为新的建设理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写进了政治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多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建设方面一直在不断进步。在各类名校都在加大投入以“数字校园”为概念的系统软件平台的时候,我校认识到,“数字校园”无论投资多么大,功能怎样多,必须以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必须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依托,必须为师生、家长提供实际的便于应用的服务,必须有稳定的能够服务大众的平台系统。因此,在信息化投入方面,我校一直坚持够用、好用的原则,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