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课例研究已经成为了有效园本教研的一种主要措施,成为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园本教研中,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不仅为教师合作研究,提供了实践反思、分享交流的平台,更为整体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切入问题 课例研究 教师专业成长 园本教研
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卫他认为:“所谓课例,就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它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然后对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问题或者是关键的教学事件进行诠释和分析。”我园在园本教研中,以解决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引领教师紧密结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和问题来深入研究。
我园分别以一课多研,一课三教、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课例研究形式开展园本教研。在研讨过程中,我们采取个人研究、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等同伴互助模式,引领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结合我园课例研究的方法,谈谈以下观点。
一、一课多研,步步推进,优化活动
一课多研即由同一名教师多次执教相同的活动。一课多研可以围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教具的使用及问题的设置来展开研究,从第一次教学活动到第二次到第三次,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观察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学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执教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惑,这些的问题和困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的?……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适宜各种层次(新教师、年轻教师、老教师等)的教师做研究。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准备的教具花哨、多样,使用率很低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那如何充分运用教具,让其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于是我们就中班语言活动《孙悟空打妖怪》课例,以问题“如何有效运用图谱,帮助幼儿学习儿歌?”展开研讨。在一课多研中,集体设计活动方案→第一次现场观摩→第一次研讨(执教教师先进行自我反思,再集体研讨。在集体研讨过程中,各个教师根据执教者设定的活动目标,活动环节,活动材料等进行初次研讨;原先教师运用幻灯片逐一展现儿歌中的角色,教研组建议教师用图片代替幻灯片,逐一展示角色图片,最后形成一个图谱有利于幼儿对儿歌的整体认识。)→制定第二次活动方案→第二次现场观摩→第二次研讨(执教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再进行集体研讨,调整为图谱中的各个角色最好采用动画形象的角色图片,表演儿歌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各种头饰扮演角色。)→第三次现场观摩→第三次研讨……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执教的教师通过不断完善教具,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
一课多研就是通过以点带面,引导教师集体剖析教学活动,通过自我研究与同伴集体研讨,使老师们明确了每一个活动的可取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他们就是在相互质疑中,相互学习,启发,不断构建自己的新认识,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二、一课三教,取长补短,提高实效
一课三教指的是:由同资历的教师上同样一节课,达到相互学习借鉴的目的,提升教研的深度和质量。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适宜在新教师、年轻教师、骨干教师、老教师中开展研讨。在园本教研中,如何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是实际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以问题研究“教师提问如何有效提高?”为突破口,以一课三教为研究形式,意在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提高提问的技巧。
例如:大班主题活动《昆虫的保护色》,由三位教龄为4年的教师分别执教,活动环节分别为第一:课件欣赏《小鸡捉虫》,帮助幼儿理解保护色的作用;第二:通过欣赏“昆虫的保护色”图片,进一步了解昆虫保护色的作用。第三:通过游戏,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作用;在三位教师的执教的过程中,我们听课的教师分工记录教师的问题与幼儿的回答,针对教师提问的问题及幼儿的回应,进行剖析问题的指向性,适宜性,然后设置出新的提问问题;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昆虫身上的衣裳和周围的环境的时候,第一位教师提问:枯叶蝶身上的衣裳是什么样子的?和它周围的环境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第二位教师提问:枯叶蝶与他周围的环境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他躲在这里有什么好处?第三位教师:你能找找图片上的枯叶蝶在哪里吗?容易找出来吗?为什么?枯叶蝶为什么要躲在枯叶堆里,这样有什么好处?通过记录、比较、研讨,我们发现三位教师虽然都是针对枯叶蝶图片来提问,但提问的方式、幼儿的回应不尽相同,第三位教师的提问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引导幼儿找找枯叶蝶在哪里,幼儿就是要观察昆虫身上的衣裳和周围的环境,才能发现枯叶蝶的藏身之处;而第一位教师直接问:枯叶蝶的衣裳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都还没有发现枯叶蝶的样子,就很难观察了解到它的衣裳是什么样?(因为这个枯叶蝶和枯叶实在是太像了)。所以教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要给予幼儿明确的指向,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了解教师提问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在集体的研讨互动中,我们小结收获:①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设计问题,应具体、简练、明确、具有指向性。②要根据现场的教学情况,及时灵活调整问题。③问题要有启发性,要给幼儿充分的回答、思考的时间,不要总是“是不是”“一样吗?”“可以吗?”“对不对?”④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小结。
一课多教,不仅帮助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以老带新、以优促新,共同研讨、互帮互学,在集体互助、合作探讨中,帮助教师总结、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经验,提高了课堂组织能力,促进教师们的成长。
三、同课异构,彰显风采,开创局面
同课异构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年龄段的教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执教相同的活动。如:中班韵律活动《小鸡做操》,一个班级的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尝试自己操作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另一个班级的教师是利用图谱进行集中教学。这两个活动很显然看出教师的教学目标虽然是大同小异,但是他们的教学方式不同,幼儿学习的方式也不同。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可以分析比较哪种教学的方式更利于幼儿的学,更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研讨过程中,我们发现课件的使用,使得幼儿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但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会比较欠缺。在利用图谱的集体教学中,教师对动作的重难点引导幼儿有目标地学习,但幼儿的自主性较欠缺。于是最终教研研讨,可以利用图片活课件有机地将集中教学与幼儿自主学习结合,形成了一个比较优化的教学活动案例。我们就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启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多利用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有机结合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开展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 在园本教研中,同课异构成了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的舞台。尽管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但我们可以针对同一教材,比较不同的教师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的不同运用,不同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在同课异构中,从设计教学活动,到现场观摩,到集体研讨分析等等离不开个体的积极参与,和集体研讨合作。在互相、合作、分享、交流、提升中,教师们可以大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达到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的目的。
四、同课同构,集体研讨,共同成长
同课同构:就是三个不同教师分别执教小班、中班、大班等三个活动。每个年段的教研组根据给定的教学活动目标及活动流程,设计活动过程,并推选一名教师执教。在科学活动《沉浮》中,每个教研组都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的特点,研讨出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听课的教师主要是针对材料的提供,幼儿的操作、教师的指导来记录客观事实,听完课后围绕着记录情况进行剖析。
在这个课例的研究中,我们引领教师从几个方面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特征。第一:从探究的目的性,持久性,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孩子探究的目的坚持性不长,往往需要教师的不断提示,不断引导,才能较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学习。中大班的幼儿他们就比较能围绕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探究活动,目的性较强,也能在探究过程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第二:从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对材料的使用注重于操作过程,不会去区分材料的不同功能;而中大班的幼儿能根据教师的引导,对材料加以创造性地使用,中班幼儿会互相模仿使用材料,大班创造性使用材料更明显。第三:从互动交流中,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幼儿他们喜欢自己进行操作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少和同伴互动交流,较不会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中大班幼儿他们在操作活动中就能与材料、与同伴、与教师较积极地互动,对于实验的结果他们能用较完整、清楚的语言表达,尤其是大班的幼儿已经不局限于语言的表达,他们还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记录探索的结果。
同课同教就是提供给教研组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机会,教研组全员参与,共同探讨同一个问题,形成教研合力,解决难题。在课例研究中,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自我反思、集体评课、修正等入手,借助于教师与同伴的实践、研究,不断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行为、决策进行分析,调整教学策略与行为,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通过一课多研,步步推进,优化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通过一课多教,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提问实效;通过同课异构,彰显风采,开创教学新局面;通过同课同构,集体研讨,引领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共同成长。这样的课题研究教研方式,使全体教师带着任务不断地去研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教师带着问题不断地实践,带着经验不断地运用和验证,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这样大大地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我们正是在这“合作反思,整体优化”的过程中,引领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有机地将个人研究与同伴研究结合,有机地将个人经验与他人经验融合,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占兰. 学前教育研究. 园本教研的基本特征,2005(08).
[2]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卫. 教师如何做研究,2010(12).
[3]雷树福. 教研活动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关键词】切入问题 课例研究 教师专业成长 园本教研
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卫他认为:“所谓课例,就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它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然后对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问题或者是关键的教学事件进行诠释和分析。”我园在园本教研中,以解决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引领教师紧密结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和问题来深入研究。
我园分别以一课多研,一课三教、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课例研究形式开展园本教研。在研讨过程中,我们采取个人研究、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等同伴互助模式,引领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结合我园课例研究的方法,谈谈以下观点。
一、一课多研,步步推进,优化活动
一课多研即由同一名教师多次执教相同的活动。一课多研可以围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教具的使用及问题的设置来展开研究,从第一次教学活动到第二次到第三次,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观察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学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执教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惑,这些的问题和困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的?……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适宜各种层次(新教师、年轻教师、老教师等)的教师做研究。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准备的教具花哨、多样,使用率很低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那如何充分运用教具,让其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于是我们就中班语言活动《孙悟空打妖怪》课例,以问题“如何有效运用图谱,帮助幼儿学习儿歌?”展开研讨。在一课多研中,集体设计活动方案→第一次现场观摩→第一次研讨(执教教师先进行自我反思,再集体研讨。在集体研讨过程中,各个教师根据执教者设定的活动目标,活动环节,活动材料等进行初次研讨;原先教师运用幻灯片逐一展现儿歌中的角色,教研组建议教师用图片代替幻灯片,逐一展示角色图片,最后形成一个图谱有利于幼儿对儿歌的整体认识。)→制定第二次活动方案→第二次现场观摩→第二次研讨(执教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再进行集体研讨,调整为图谱中的各个角色最好采用动画形象的角色图片,表演儿歌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各种头饰扮演角色。)→第三次现场观摩→第三次研讨……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执教的教师通过不断完善教具,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
一课多研就是通过以点带面,引导教师集体剖析教学活动,通过自我研究与同伴集体研讨,使老师们明确了每一个活动的可取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他们就是在相互质疑中,相互学习,启发,不断构建自己的新认识,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二、一课三教,取长补短,提高实效
一课三教指的是:由同资历的教师上同样一节课,达到相互学习借鉴的目的,提升教研的深度和质量。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适宜在新教师、年轻教师、骨干教师、老教师中开展研讨。在园本教研中,如何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是实际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以问题研究“教师提问如何有效提高?”为突破口,以一课三教为研究形式,意在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提高提问的技巧。
例如:大班主题活动《昆虫的保护色》,由三位教龄为4年的教师分别执教,活动环节分别为第一:课件欣赏《小鸡捉虫》,帮助幼儿理解保护色的作用;第二:通过欣赏“昆虫的保护色”图片,进一步了解昆虫保护色的作用。第三:通过游戏,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作用;在三位教师的执教的过程中,我们听课的教师分工记录教师的问题与幼儿的回答,针对教师提问的问题及幼儿的回应,进行剖析问题的指向性,适宜性,然后设置出新的提问问题;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昆虫身上的衣裳和周围的环境的时候,第一位教师提问:枯叶蝶身上的衣裳是什么样子的?和它周围的环境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第二位教师提问:枯叶蝶与他周围的环境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他躲在这里有什么好处?第三位教师:你能找找图片上的枯叶蝶在哪里吗?容易找出来吗?为什么?枯叶蝶为什么要躲在枯叶堆里,这样有什么好处?通过记录、比较、研讨,我们发现三位教师虽然都是针对枯叶蝶图片来提问,但提问的方式、幼儿的回应不尽相同,第三位教师的提问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引导幼儿找找枯叶蝶在哪里,幼儿就是要观察昆虫身上的衣裳和周围的环境,才能发现枯叶蝶的藏身之处;而第一位教师直接问:枯叶蝶的衣裳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都还没有发现枯叶蝶的样子,就很难观察了解到它的衣裳是什么样?(因为这个枯叶蝶和枯叶实在是太像了)。所以教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要给予幼儿明确的指向,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了解教师提问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在集体的研讨互动中,我们小结收获:①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设计问题,应具体、简练、明确、具有指向性。②要根据现场的教学情况,及时灵活调整问题。③问题要有启发性,要给幼儿充分的回答、思考的时间,不要总是“是不是”“一样吗?”“可以吗?”“对不对?”④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小结。
一课多教,不仅帮助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以老带新、以优促新,共同研讨、互帮互学,在集体互助、合作探讨中,帮助教师总结、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经验,提高了课堂组织能力,促进教师们的成长。
三、同课异构,彰显风采,开创局面
同课异构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年龄段的教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执教相同的活动。如:中班韵律活动《小鸡做操》,一个班级的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尝试自己操作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另一个班级的教师是利用图谱进行集中教学。这两个活动很显然看出教师的教学目标虽然是大同小异,但是他们的教学方式不同,幼儿学习的方式也不同。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可以分析比较哪种教学的方式更利于幼儿的学,更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研讨过程中,我们发现课件的使用,使得幼儿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但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会比较欠缺。在利用图谱的集体教学中,教师对动作的重难点引导幼儿有目标地学习,但幼儿的自主性较欠缺。于是最终教研研讨,可以利用图片活课件有机地将集中教学与幼儿自主学习结合,形成了一个比较优化的教学活动案例。我们就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启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多利用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有机结合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开展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 在园本教研中,同课异构成了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的舞台。尽管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但我们可以针对同一教材,比较不同的教师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的不同运用,不同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在同课异构中,从设计教学活动,到现场观摩,到集体研讨分析等等离不开个体的积极参与,和集体研讨合作。在互相、合作、分享、交流、提升中,教师们可以大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达到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的目的。
四、同课同构,集体研讨,共同成长
同课同构:就是三个不同教师分别执教小班、中班、大班等三个活动。每个年段的教研组根据给定的教学活动目标及活动流程,设计活动过程,并推选一名教师执教。在科学活动《沉浮》中,每个教研组都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的特点,研讨出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听课的教师主要是针对材料的提供,幼儿的操作、教师的指导来记录客观事实,听完课后围绕着记录情况进行剖析。
在这个课例的研究中,我们引领教师从几个方面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特征。第一:从探究的目的性,持久性,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孩子探究的目的坚持性不长,往往需要教师的不断提示,不断引导,才能较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学习。中大班的幼儿他们就比较能围绕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探究活动,目的性较强,也能在探究过程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第二:从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对材料的使用注重于操作过程,不会去区分材料的不同功能;而中大班的幼儿能根据教师的引导,对材料加以创造性地使用,中班幼儿会互相模仿使用材料,大班创造性使用材料更明显。第三:从互动交流中,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幼儿他们喜欢自己进行操作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少和同伴互动交流,较不会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中大班幼儿他们在操作活动中就能与材料、与同伴、与教师较积极地互动,对于实验的结果他们能用较完整、清楚的语言表达,尤其是大班的幼儿已经不局限于语言的表达,他们还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记录探索的结果。
同课同教就是提供给教研组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机会,教研组全员参与,共同探讨同一个问题,形成教研合力,解决难题。在课例研究中,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自我反思、集体评课、修正等入手,借助于教师与同伴的实践、研究,不断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行为、决策进行分析,调整教学策略与行为,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通过一课多研,步步推进,优化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通过一课多教,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提问实效;通过同课异构,彰显风采,开创教学新局面;通过同课同构,集体研讨,引领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共同成长。这样的课题研究教研方式,使全体教师带着任务不断地去研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教师带着问题不断地实践,带着经验不断地运用和验证,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这样大大地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我们正是在这“合作反思,整体优化”的过程中,引领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有机地将个人研究与同伴研究结合,有机地将个人经验与他人经验融合,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占兰. 学前教育研究. 园本教研的基本特征,2005(08).
[2]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卫. 教师如何做研究,2010(12).
[3]雷树福. 教研活动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