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小学课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小学生意志的培养,自信的提升,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显得尤其重要。而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既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发展智能,还应重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既要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增长知识,又要在其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
课堂气氛,即班级在课堂上学习情绪的状态。学生学习情绪好,能有效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更能集中注意力,进入到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所以,教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学习语文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多数都兼任班主任工作,工作既琐碎又繁重,不仅要抓教学,还要抓纪律、抓思想。有时会把个人情绪带入课堂,这是不应该的。一旦踏上讲坛,就必须把所有不愉快都抛在一边,做到态度和蔼、教学亲切、情绪饱满。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赞赏、鼓励,或是微笑、恰当的手势,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平等的态度,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学习积极性倍增,从而让他们有学习的内驱力,更加快乐、主动学习。
二、设计贴切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究
在课堂中设计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需要在学习中解决的矛盾问题放在一定的情境中。问题的特点是“疑”,“疑”能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使学生内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为了实现自身心理的平衡,而引起自觉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设计贴切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一种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养成大胆探索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白杨》一课的教学,当学到:“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这些句子时,教师告诉学生:“只有弄明白这些句子的含义,才能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那么根据这些句子,你们能提出几个‘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吗?”于是,学生抓住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去念书?这一系列的问题,从问题情境出发,主动探究课文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弄明白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思想把事情写具体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创建互助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学习的集体空间,优化时间结构,可以让学生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成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互助学习环节中,既能学会与人交流,互相激励,又在其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培养积极参与学习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笔者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浏览课文一遍,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互助讨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1.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如何?2.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3.请你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夸夸父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他们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组的成员也在专心聆听的同时,及时积极地进行补充,这样的互助学习环节不仅使学生能从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能够更积极地思考,更使他们增强“利益共同体”的集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他人的合作欲望和意识。
四、善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获得自信
当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时,会激起他们追求成功的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成就动机的定向和驱动作用,引导学生经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成功,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但是学生的学习存在个别差异,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水平不同,而设计难易有别的问题,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存在差异,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再回答不是那么贴切的时候,教师不要马上否定,这样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或者是不敢再回答問题。教师可以说:“你先坐下听听别的同学的发言”“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千万不能出现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如果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或很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后,应立即给予赞赏和激励,他们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掌声时,自信心和勇气也会大增,他们就会在之后的课堂上,自信举手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发掘教材教育因素,使学生有共鸣
人们常说:“文以载道。”每一册的语文课文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点,都值得教师发掘。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点,但是,心理素质教育不是外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凭借发掘教材中的各种内在因素,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课文内容和体裁的差异,围绕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词句,分析人物的形象,联想对比、激情朗读,使学生有共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并得以内化。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对比手法,让学生说说同是除夕夜,你是怎样过的,小女孩又是怎样过的?小女孩幻想温暖的家,丰盛的食物,有趣的文具,以及大年夜大人的疼爱……这些象征快乐的一切能不能实现?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开创一片碧水蓝天。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
课堂气氛,即班级在课堂上学习情绪的状态。学生学习情绪好,能有效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更能集中注意力,进入到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所以,教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学习语文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多数都兼任班主任工作,工作既琐碎又繁重,不仅要抓教学,还要抓纪律、抓思想。有时会把个人情绪带入课堂,这是不应该的。一旦踏上讲坛,就必须把所有不愉快都抛在一边,做到态度和蔼、教学亲切、情绪饱满。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赞赏、鼓励,或是微笑、恰当的手势,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平等的态度,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学习积极性倍增,从而让他们有学习的内驱力,更加快乐、主动学习。
二、设计贴切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究
在课堂中设计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需要在学习中解决的矛盾问题放在一定的情境中。问题的特点是“疑”,“疑”能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使学生内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为了实现自身心理的平衡,而引起自觉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设计贴切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一种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养成大胆探索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白杨》一课的教学,当学到:“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这些句子时,教师告诉学生:“只有弄明白这些句子的含义,才能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那么根据这些句子,你们能提出几个‘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吗?”于是,学生抓住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去念书?这一系列的问题,从问题情境出发,主动探究课文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弄明白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思想把事情写具体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创建互助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学习的集体空间,优化时间结构,可以让学生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成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互助学习环节中,既能学会与人交流,互相激励,又在其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培养积极参与学习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笔者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浏览课文一遍,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互助讨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1.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如何?2.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3.请你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夸夸父亲。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他们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组的成员也在专心聆听的同时,及时积极地进行补充,这样的互助学习环节不仅使学生能从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能够更积极地思考,更使他们增强“利益共同体”的集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他人的合作欲望和意识。
四、善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获得自信
当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时,会激起他们追求成功的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成就动机的定向和驱动作用,引导学生经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成功,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但是学生的学习存在个别差异,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水平不同,而设计难易有别的问题,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存在差异,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再回答不是那么贴切的时候,教师不要马上否定,这样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或者是不敢再回答問题。教师可以说:“你先坐下听听别的同学的发言”“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千万不能出现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如果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或很有感情地朗读完课文后,应立即给予赞赏和激励,他们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掌声时,自信心和勇气也会大增,他们就会在之后的课堂上,自信举手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发掘教材教育因素,使学生有共鸣
人们常说:“文以载道。”每一册的语文课文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点,都值得教师发掘。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点,但是,心理素质教育不是外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凭借发掘教材中的各种内在因素,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课文内容和体裁的差异,围绕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词句,分析人物的形象,联想对比、激情朗读,使学生有共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并得以内化。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对比手法,让学生说说同是除夕夜,你是怎样过的,小女孩又是怎样过的?小女孩幻想温暖的家,丰盛的食物,有趣的文具,以及大年夜大人的疼爱……这些象征快乐的一切能不能实现?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开创一片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