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往往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知“疑”在何处,“惑”在何方,思维的“质”不高,影响语文教学中知识目标的掌握、情感目标的体验和智能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健康的方向延伸,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1 读中生疑,疑出新知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从而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和认知结构有选择地接收信息,获取新知。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找出疑难问题作讨论:“皇帝究竟给谁骗了?”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言。持给骗子骗了意见的学生认为,骗子是罪魁祸首,如果没有骗子,根本不会发生上当受骗的事;持给大臣骗了意见的学生认为,老大臣不诚实,如果老大臣看完后如实汇报说什么也没看到,也根本不会发生后面的事……这时,教师不能倾向于任何一方去左右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皇帝第一次与骗子接触,听了骗子的介绍,心里是怎么想的?皇帝为什么要两次派大臣去视察?当皇帝亲眼看见织布机空空如也时,为什么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说明了什么?全城百姓都没有看见那块布,但是为什么都说那块布美妙绝伦?
随着教师的引发、讨论、探究的深入,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脑子里出现,且不再是浅层性的感性问题,而是化成对课文的深入研究。最后学生一一否定自己的观点,一致认为是皇帝自己骗了自己,认为明察秋毫的皇帝决不会不相信自己,一个诚实、勤政爱民的皇帝管理下的国家,也不会出现举国上下一片虚伪的现象。
2 读中有比,比出异同
比较阅读是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比较中悟破“天机”,进而增长才干,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卖炭翁》中的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时,教师可有意写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让学生在发现错误之后比较:为何用“愿”而不用“怨”?
当然,不只是分析语言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改写段落中用比较写法。如《曹刿论战》,可以把“公与之乘”这一段改写成描写战争经过为主的记叙段落。根据理解课文的需要,还可以改写整篇。更多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改写,在改写中比较,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提高。
另外,文言文的教学可以选取一则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内外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如教学《赵普》选《曹刿论战》,学《愚公移山》选《自相矛盾》等。但在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时要注意:像文体相同、内容不同,作者相同、作品不同,选材相近、主题不同等类型的选文比较阅读,侧重于同中求异;选材不同、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选文,侧重于异中求同:而选材、表达形式都不同的选文则侧重于异中辨异。
3 读中有悟,悟出新意
在阅读时常常会出现“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的现象。古人云:“……悟者,心解也。”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肢解和记诵上,应将文本和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人间挚爱的体会、万物性灵的感悟及喜、怒、哀、乐的体验诸方面有所“渗悟”,进而有所得,真正实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良性循环。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孔乙己的“手”、不同类型人物的“笑”等分析孔乙己形象,揭示文章主题。可列出5个标题获取新知:1)手与衫;2)手与酒;3)手与偷;4)手与字;5)手与路。通过反复思考、探究,分析得出:孔乙己的“手”是一双既不洗又不补长衫的手,一双与酒分不开的手,一双善偷东西的手,一双能教小伙计写“茴”字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的手,一双代“脚”走路的手,进而悟出新意:孔乙己的双手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孔乙己本身也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从“笑”这一角度来看,学生通过长衫主顾、掌柜、短衣帮、小伙计、孩子们等5种不同类型人的笑中“悟”到,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另一社会因素是人的因素。这种把孔乙己的悲剧置于众多的笑声中来表现的写法属于以乐写哀法。
4 读中有创,创出新境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发现甚至是创造。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创出新境。
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学生在充分感知鲁提辖慷慨好义、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过程中提出这样的见解:“鲁提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最后畏罪潜逃,是杀人犯,不应该是英雄。”面对这样的创意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架桥、引路,紧紧围绕“鲁提辖到底算不算英雄”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寻求有创意的答案。学生探究后纷纷作答,有的说:“是呀,打死了人就是犯法,他身为武官知法犯法。”有的说:“他是为了伸张正义,不算犯法。”在争论不休、交流出现分歧的情况下,教师作暗示说:“以什么论英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特殊的历史时期,主人公选择特殊的方式伸张正义,在老百姓的心中,鲁达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鲁达打死镇关西是出于‘义’,也是无可奈何。”也有学生说:“他身为武官,为什么不用法律手段严惩镇关西呢?”教师再作引导:“看问题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思考。”马上有学生说:“当时社会的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老百姓有冤无处伸。”学生的阅读视角从文本指向社会,“创”出新境。
5 读中有“补”,补出空白
所谓“空白处”主要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作品留下的“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空间。
在閱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走出包揽讲解分析的误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去发现、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张扬其个性,体验创造的乐趣。
1 读中生疑,疑出新知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从而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和认知结构有选择地接收信息,获取新知。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找出疑难问题作讨论:“皇帝究竟给谁骗了?”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言。持给骗子骗了意见的学生认为,骗子是罪魁祸首,如果没有骗子,根本不会发生上当受骗的事;持给大臣骗了意见的学生认为,老大臣不诚实,如果老大臣看完后如实汇报说什么也没看到,也根本不会发生后面的事……这时,教师不能倾向于任何一方去左右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皇帝第一次与骗子接触,听了骗子的介绍,心里是怎么想的?皇帝为什么要两次派大臣去视察?当皇帝亲眼看见织布机空空如也时,为什么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说明了什么?全城百姓都没有看见那块布,但是为什么都说那块布美妙绝伦?
随着教师的引发、讨论、探究的深入,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脑子里出现,且不再是浅层性的感性问题,而是化成对课文的深入研究。最后学生一一否定自己的观点,一致认为是皇帝自己骗了自己,认为明察秋毫的皇帝决不会不相信自己,一个诚实、勤政爱民的皇帝管理下的国家,也不会出现举国上下一片虚伪的现象。
2 读中有比,比出异同
比较阅读是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比较中悟破“天机”,进而增长才干,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卖炭翁》中的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时,教师可有意写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让学生在发现错误之后比较:为何用“愿”而不用“怨”?
当然,不只是分析语言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改写段落中用比较写法。如《曹刿论战》,可以把“公与之乘”这一段改写成描写战争经过为主的记叙段落。根据理解课文的需要,还可以改写整篇。更多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改写,在改写中比较,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提高。
另外,文言文的教学可以选取一则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内外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如教学《赵普》选《曹刿论战》,学《愚公移山》选《自相矛盾》等。但在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时要注意:像文体相同、内容不同,作者相同、作品不同,选材相近、主题不同等类型的选文比较阅读,侧重于同中求异;选材不同、主题相同(或相近)的选文,侧重于异中求同:而选材、表达形式都不同的选文则侧重于异中辨异。
3 读中有悟,悟出新意
在阅读时常常会出现“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的现象。古人云:“……悟者,心解也。”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肢解和记诵上,应将文本和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人间挚爱的体会、万物性灵的感悟及喜、怒、哀、乐的体验诸方面有所“渗悟”,进而有所得,真正实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良性循环。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孔乙己的“手”、不同类型人物的“笑”等分析孔乙己形象,揭示文章主题。可列出5个标题获取新知:1)手与衫;2)手与酒;3)手与偷;4)手与字;5)手与路。通过反复思考、探究,分析得出:孔乙己的“手”是一双既不洗又不补长衫的手,一双与酒分不开的手,一双善偷东西的手,一双能教小伙计写“茴”字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的手,一双代“脚”走路的手,进而悟出新意:孔乙己的双手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孔乙己本身也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从“笑”这一角度来看,学生通过长衫主顾、掌柜、短衣帮、小伙计、孩子们等5种不同类型人的笑中“悟”到,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另一社会因素是人的因素。这种把孔乙己的悲剧置于众多的笑声中来表现的写法属于以乐写哀法。
4 读中有创,创出新境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发现甚至是创造。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创出新境。
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学生在充分感知鲁提辖慷慨好义、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过程中提出这样的见解:“鲁提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最后畏罪潜逃,是杀人犯,不应该是英雄。”面对这样的创意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架桥、引路,紧紧围绕“鲁提辖到底算不算英雄”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寻求有创意的答案。学生探究后纷纷作答,有的说:“是呀,打死了人就是犯法,他身为武官知法犯法。”有的说:“他是为了伸张正义,不算犯法。”在争论不休、交流出现分歧的情况下,教师作暗示说:“以什么论英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特殊的历史时期,主人公选择特殊的方式伸张正义,在老百姓的心中,鲁达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鲁达打死镇关西是出于‘义’,也是无可奈何。”也有学生说:“他身为武官,为什么不用法律手段严惩镇关西呢?”教师再作引导:“看问题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思考。”马上有学生说:“当时社会的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老百姓有冤无处伸。”学生的阅读视角从文本指向社会,“创”出新境。
5 读中有“补”,补出空白
所谓“空白处”主要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作品留下的“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空间。
在閱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走出包揽讲解分析的误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去发现、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张扬其个性,体验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