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提出了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的操作范式,以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为例展示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以期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效课堂;核心目标;印刻效应;有意义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新课程实施以来,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多的困惑。有的老师认为教材的册数增加了,负担会增加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打破了,教学的度的难把握会增加负担。教学表观内容增加与教学的时间的相对减少负担会增加。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取舍,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一个核心目标“确立与突破”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1】
下面就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针对“知识与技能”领域确立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以及如何积极探索有效的突破方式进行分析。
一、确立核心目标及探索有效的突破方式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上的“印刻效应”,决定了学生第一次学习新知识过程的效果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在心理学中,存在对第一的事物的“印刻”现象。即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轻松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那就很容易一步到位,印象深刻。否则就会带给学生本不该有的负担。
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提供具体的操作方式
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他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提出,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生表现出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向;(3)新学内容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性的、非字面上的联系。
结合新教材的学习,要注意三个方面:
(1)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能学)
(2)教师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且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该学)
(3)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的学习动机(想学)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的操作范式【2】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新学内容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分析,判断出核心的,能产生最大包摄性的,突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目标。
设计具有检测功能的问题或题组以便能及时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即是否“印刻”),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设计具有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链(或实验情景等)以完成核心目标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具体范式图示如下:
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为例展示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3】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主干内容,由于没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撑,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很难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物质的性质,所以学生普遍感到知识零乱。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去除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和自学就可以完成的内容,另一方面应更多的借助实验来突破,从实验现象的角度突破学生可能的思维障碍。
[示例] 以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中的“SO2的性质”一课为例。教材安排实验4-7来解决核心问题——SO2的化学性质:①SO2溶解实验及该水溶液pH的测定;②SO2的水溶液与品红作用,再加热。
显然,这样安排实验存在以下问题:①每个实验不紧凑,一个实验对应一个性质,缺乏整体性。对激发学生的记忆策略明显不足。②用SO2的水溶液做实验与直接通入气体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
依据以上认识,笔者在实践中参考苏教版设计如下实验装置及问题组链:
教学片段展示
[实验操作](1)微热Y型管一侧,使或硫磺燃烧,观察现象?(提示学生观察点为两张试纸和右侧溶液,及时读出pH值)
(2)相关问题提完后,倾斜Y型管,拔去气球,用针筒打入少量5%的双氧水,观察现象?
(3)取出品红试纸,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熏观察现象?
[问题组链] 思考1:观察如图装置,根据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识,实验前先预测湿润的pH试纸和BaCl2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思考2:湿润的pH试纸变红色,说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思考3:从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
思考4:从滴加双氧水后看到的现象判断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5:有此可以推测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思考6:从SO2气体能使有机色素品红褪色说明SO2还有什么性质?褪色后的品红试纸加热后又复原说明其褪色原理与漂白粉(或次氯酸)一样吗?
思考7:由此提出煤(含硫)燃烧产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检测性题组展示
(1)下列六种溶液中分别通入SO2气体,判断反应现象,能反应的判断SO2表现什么性质?①品红溶液 ;②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③氯水; ④紫色石蕊试液;⑤CaCl2; ⑥Ba(OH)2
(2)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g)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其结果正确的是( )
A.只有BaSO4沉淀生成,SO2从溶液中逸出
B.两种气体都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两种气体都被吸收,且不产生沉淀
D.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3)将SO2分别通入甲、乙两瓶溶液,甲溶液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乙溶液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判断是否有白色沉淀,并判断沉淀成分。
这样的装置设计把若干个实验整体化,使之成为具有很大包摄性、概括性的知识整体,通过有序的逻辑性的提问思考,学生在不断的思維碰撞中逐渐突破了思维障碍,同时获得了SO2性质的整体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酸雨。题组的设计紧紧围绕核心目标SO2的化学性质中的核心点:酸性和还原性展开,其目的是重复智能训练,改组学生的知能结构。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0.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优化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化学教学.2009年第1-2期P15-17.
关键词:高效课堂;核心目标;印刻效应;有意义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新课程实施以来,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多的困惑。有的老师认为教材的册数增加了,负担会增加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打破了,教学的度的难把握会增加负担。教学表观内容增加与教学的时间的相对减少负担会增加。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取舍,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一个核心目标“确立与突破”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1】
下面就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针对“知识与技能”领域确立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以及如何积极探索有效的突破方式进行分析。
一、确立核心目标及探索有效的突破方式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上的“印刻效应”,决定了学生第一次学习新知识过程的效果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在心理学中,存在对第一的事物的“印刻”现象。即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轻松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那就很容易一步到位,印象深刻。否则就会带给学生本不该有的负担。
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提供具体的操作方式
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他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提出,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生表现出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向;(3)新学内容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性的、非字面上的联系。
结合新教材的学习,要注意三个方面:
(1)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能学)
(2)教师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且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该学)
(3)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的学习动机(想学)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的操作范式【2】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新学内容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分析,判断出核心的,能产生最大包摄性的,突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目标。
设计具有检测功能的问题或题组以便能及时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即是否“印刻”),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设计具有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链(或实验情景等)以完成核心目标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具体范式图示如下:
三、以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为例展示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3】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主干内容,由于没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撑,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很难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物质的性质,所以学生普遍感到知识零乱。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去除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和自学就可以完成的内容,另一方面应更多的借助实验来突破,从实验现象的角度突破学生可能的思维障碍。
[示例] 以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中的“SO2的性质”一课为例。教材安排实验4-7来解决核心问题——SO2的化学性质:①SO2溶解实验及该水溶液pH的测定;②SO2的水溶液与品红作用,再加热。
显然,这样安排实验存在以下问题:①每个实验不紧凑,一个实验对应一个性质,缺乏整体性。对激发学生的记忆策略明显不足。②用SO2的水溶液做实验与直接通入气体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
依据以上认识,笔者在实践中参考苏教版设计如下实验装置及问题组链:
教学片段展示
[实验操作](1)微热Y型管一侧,使或硫磺燃烧,观察现象?(提示学生观察点为两张试纸和右侧溶液,及时读出pH值)
(2)相关问题提完后,倾斜Y型管,拔去气球,用针筒打入少量5%的双氧水,观察现象?
(3)取出品红试纸,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熏观察现象?
[问题组链] 思考1:观察如图装置,根据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识,实验前先预测湿润的pH试纸和BaCl2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思考2:湿润的pH试纸变红色,说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思考3:从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
思考4:从滴加双氧水后看到的现象判断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5:有此可以推测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思考6:从SO2气体能使有机色素品红褪色说明SO2还有什么性质?褪色后的品红试纸加热后又复原说明其褪色原理与漂白粉(或次氯酸)一样吗?
思考7:由此提出煤(含硫)燃烧产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检测性题组展示
(1)下列六种溶液中分别通入SO2气体,判断反应现象,能反应的判断SO2表现什么性质?①品红溶液 ;②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③氯水; ④紫色石蕊试液;⑤CaCl2; ⑥Ba(OH)2
(2)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g)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其结果正确的是( )
A.只有BaSO4沉淀生成,SO2从溶液中逸出
B.两种气体都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两种气体都被吸收,且不产生沉淀
D.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3)将SO2分别通入甲、乙两瓶溶液,甲溶液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乙溶液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判断是否有白色沉淀,并判断沉淀成分。
这样的装置设计把若干个实验整体化,使之成为具有很大包摄性、概括性的知识整体,通过有序的逻辑性的提问思考,学生在不断的思維碰撞中逐渐突破了思维障碍,同时获得了SO2性质的整体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酸雨。题组的设计紧紧围绕核心目标SO2的化学性质中的核心点:酸性和还原性展开,其目的是重复智能训练,改组学生的知能结构。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0.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优化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化学教学.2009年第1-2期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