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老师和家长都普遍关注的内容之一。笔者通过教育实践探索总结,觉得首先是教师要转换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其次是有效阅读,是增强情感体验的途径;第三是融入文本阅读,学会品读鉴赏;第四是为阅读搭建平台,促进有效交流,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培养 体验 提升 素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首要关注的问题就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得到综合的体现。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阅读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学生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发展关系,让学生健康成长,体验文本发展内涵,有机感悟作者创作情怀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转换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单向的讲授,而忽略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培养。这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更谈不上对学生情感的尊重。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激活原有知识,适应阅读条件。学生是阅读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重在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思想、词汇、结构等作出反应。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帮助学生健康发展。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散文,丰满圆润的诗歌,还有摄人心魄的小说等等,应该说语文阅读文本是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这些都必须要教师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感,《背影》一文中几次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细节描述所表现的父爱等等,如教师先行讲解,犹如被贴上了标签,学生缺乏自行阅读和思考,就难以得到体验与升华了。
二、有效阅读,是增强情感体验的途径
阅读教学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自己阅读,是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基本技能,跟任何领域中的专长一样具有三个要素:观念性理解,自动化基本技能,认知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总是“为阅读而阅读”,缺乏学生自我情感的体验,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逐步减弱,无法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文本阅读,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的发展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是作者和读者关于作品文字信息的产物。如小李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时,抓住文本中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语句进行讨论,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站在文本中“儿子”的角度感悟“慈母情深”。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慈母的疲惫不堪,慈母的辛苦劳累,挣钱竟是如此的不易。当儿子要钱时“却毫不犹豫地一塞”。再体会:这里塞的仅仅是钱吗?让学生们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文中这位母亲的崇敬之情纷纷表达出来——这塞的是“母亲的汗水,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宽容,母亲的疼爱”,甚至是“母亲的生命”。使“慈母情深”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三、融入文本阅读,学会品读鉴赏
阅读教学要成为教师和学生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阅读情感的体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要淡化教师的引领作用。相反,阅读教学的又一前提与关键,作为教学主体的阅读对学生阅读主体的价值引导和方法启迪意义重大。教师进入角色的阅读,可以有效开发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外露来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产生师生情感的共鸣效应,教学过程也会因此而发生质的变化。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另外,必须加强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小李老师在《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时,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运用“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相互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体会到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四、为阅读搭建平台,促进有效交流
教师与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进行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组织,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容易成为一个愉快的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阅读学习共同体。特别在个性化阅读方面,教师的深入阅读是学生无声的示范,会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之间才可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和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沟通,畅所欲言,充分尊重和维护学生之间平等的发言权,容许学生的异口同声与不同声音,并不失时机地赞赏学生,激励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阅读与见解。
总起来说,关于阅读的教学,教师先要对文本有体验、有发现、有感悟、有自己的“心动”之处,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去把最深刻的体验有效融入到文本之中去。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诚然,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所谓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师需结合自身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把握住文本,并结合文本内涵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培养,目的是读懂文本,理解作者创作意图,能让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碰撞共鸣,产生思想的火花,情感得以升华,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现代阅读学教程》王继坤主编 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6-00
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颖川小学
【关键词】培养 体验 提升 素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首要关注的问题就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得到综合的体现。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阅读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学生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发展关系,让学生健康成长,体验文本发展内涵,有机感悟作者创作情怀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转换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单向的讲授,而忽略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培养。这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更谈不上对学生情感的尊重。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激活原有知识,适应阅读条件。学生是阅读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重在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思想、词汇、结构等作出反应。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帮助学生健康发展。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散文,丰满圆润的诗歌,还有摄人心魄的小说等等,应该说语文阅读文本是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这些都必须要教师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感,《背影》一文中几次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细节描述所表现的父爱等等,如教师先行讲解,犹如被贴上了标签,学生缺乏自行阅读和思考,就难以得到体验与升华了。
二、有效阅读,是增强情感体验的途径
阅读教学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自己阅读,是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基本技能,跟任何领域中的专长一样具有三个要素:观念性理解,自动化基本技能,认知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总是“为阅读而阅读”,缺乏学生自我情感的体验,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逐步减弱,无法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文本阅读,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的发展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是作者和读者关于作品文字信息的产物。如小李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时,抓住文本中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语句进行讨论,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站在文本中“儿子”的角度感悟“慈母情深”。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慈母的疲惫不堪,慈母的辛苦劳累,挣钱竟是如此的不易。当儿子要钱时“却毫不犹豫地一塞”。再体会:这里塞的仅仅是钱吗?让学生们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文中这位母亲的崇敬之情纷纷表达出来——这塞的是“母亲的汗水,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宽容,母亲的疼爱”,甚至是“母亲的生命”。使“慈母情深”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三、融入文本阅读,学会品读鉴赏
阅读教学要成为教师和学生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阅读情感的体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要淡化教师的引领作用。相反,阅读教学的又一前提与关键,作为教学主体的阅读对学生阅读主体的价值引导和方法启迪意义重大。教师进入角色的阅读,可以有效开发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外露来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产生师生情感的共鸣效应,教学过程也会因此而发生质的变化。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另外,必须加强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小李老师在《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时,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运用“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相互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感受到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体会到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四、为阅读搭建平台,促进有效交流
教师与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进行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组织,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容易成为一个愉快的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阅读学习共同体。特别在个性化阅读方面,教师的深入阅读是学生无声的示范,会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之间才可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和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沟通,畅所欲言,充分尊重和维护学生之间平等的发言权,容许学生的异口同声与不同声音,并不失时机地赞赏学生,激励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阅读与见解。
总起来说,关于阅读的教学,教师先要对文本有体验、有发现、有感悟、有自己的“心动”之处,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去把最深刻的体验有效融入到文本之中去。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诚然,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所谓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师需结合自身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把握住文本,并结合文本内涵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培养,目的是读懂文本,理解作者创作意图,能让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碰撞共鸣,产生思想的火花,情感得以升华,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现代阅读学教程》王继坤主编 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6-00
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颖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