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唱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认为这一点都没错,不仅如此,唱歌还是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尝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最方便、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之一,她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唱歌作为一门艺术,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被人们所接受、喜欢以及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它作为一项特长列在了中考中,那么,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几年的音乐课堂教学以及音乐特长生的培养,就怎样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方面,总结了点滴的经验,在此愿与各同行进行探讨、研究。
一、要注意站立的姿势
唱歌时不仅要用歌声表达歌曲的音乐意境和思想感情,还要通过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渲染气氛、深化表现,使歌声更加动人。而端正的姿势正是形体和表演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不正确的歌唱姿势除了不雅观、影响舞台形象,还会对正确的歌唱状态造成不良影响,如声音的卡挤、气息的不通畅等等。
正确的站姿应是:1、身体保持自然直立,精神饱满,两眼平视前方,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2、双脚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立,重心要稳定。3、双肩略向后,上胸敞开,小腹微收。4、面部要自然、生动,根据歌词内容而丰富于表情。5、根据歌词需要加入动作时,应简练、大方、恰到好处。
二、让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唱歌或发声是靠气息支持的,气息的支点一定要建立在腰部及横隔膜处,然后再找小腹的力量,因为腰部需要你主动去做扩张或向下拉动,才会产生一个力,当小腹与横隔由于受到腰部支点向下拉的作用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息的支点。唱高音时横隔膜要绷住劲,小腹要收住,音越高,横隔膜张力与小腹的收缩也越有力。
其次,吸气时,气息要柔和平稳,做到全胸自然地扩张,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吸气时要适度,吸得过分饱满会引起歌唱器官的紧张,使声音失去弹性。吸的气息的多少,应根据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的表现来决定。
再次,在唱歌时要求学生从嘴到喉咙都要适度打开,口盖适度提起,音越高,口盖越要向软口盖方向提起。提口盖时,下颌要自然放下,注意下巴不可前伸,调节气息,松开喉咙,提口盖与放下颌是同时进行的,要有机地配合。
最后,唱歌时要学会用听觉来辨别声音的正确与否。一般来说,中低声区声音宽松,唱高音时有往鼻子上方拢的感觉。
三、找好声音位置的同时,把字咬好、吐准
我们知道,规范的吐字、咬字不仅可使听众了解词义,容易和听众沟通感情、产生共鸣,更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来增加歌唱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把字咬好、吐好呢?首先应让学生熟悉汉语语音发音规律,掌握各类音的发音部位。其次,要反复朗诵歌词,从中体会感情基调,把握其节奏、重音,练习吐字、规韵。要把字咬活、咬美,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咬,要与词句、语气以及情感结合起来。再次,要求字头清,出字清而快,字腹拉长,饱满圆润,收音时要归韵,要“咬耳不死,咬而不僵”,就像老猫叼小猫一样。总之,要让学生在平时多看、多观察优秀的发声示范练习,并在日常讲话、聊天时多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
四、把握好歌词、各种记号在歌唱中的意义,唱出歌曲的风、情、韵、味
词是曲的内涵,曲是词的载体。好多歌曲其歌词总具有诗意浓郁、意境深邃的特点。歌唱在理解好歌词的情况下,还必须做到“言必由衷,言必有形”。所谓“言必由衷”,是说演唱的每句歌词都应从内心出发,要有真情实感;言必由衷,关键在于感受,设身处地就是感受的过程。例如歌曲《黄水谣》,演唱时,要在把握好歌词的基础上感受、体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战争年代黄河两岸的一个村民,要把“麦苗肥,豆花香”的美好景象、“男女老少喜洋洋”的安乐生活和敌人入侵后“奸淫烧杀一片凄凉”的悲惨景象,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出来,一定要表达出河东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心情。所谓“言必有形”,是说演唱的每句歌词都要有鲜明的形象性,即要有“内心视象”,就是在演唱的过程中,在演唱者内心视觉的屏幕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事物的映像。建立起内心视象,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心中活起来,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
歌词中的各种记号(调号、速度记号、情感提示及临时记号)都对作品的表现具有深刻的意义。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春在《乐府传声》中说道:“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向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不同地区的民歌、不同作家的作品所表现的风格、情感、神韵、意味都不同,演唱时要求把握好歌词、各种记号以及各种情绪,力求夸张地表现出来,使自己投入到归定的情境中,进行动情的演唱。只有这样,才能唱得听众悠然神往、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唱歌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具有很深的学问,是许多人用毕生精力孜孜以求的事业,绝非几朝几夕而轻易得到的。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水平,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持之以恒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把歌唱准,才能把歌唱好。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几年的音乐课堂教学以及音乐特长生的培养,就怎样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方面,总结了点滴的经验,在此愿与各同行进行探讨、研究。
一、要注意站立的姿势
唱歌时不仅要用歌声表达歌曲的音乐意境和思想感情,还要通过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渲染气氛、深化表现,使歌声更加动人。而端正的姿势正是形体和表演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不正确的歌唱姿势除了不雅观、影响舞台形象,还会对正确的歌唱状态造成不良影响,如声音的卡挤、气息的不通畅等等。
正确的站姿应是:1、身体保持自然直立,精神饱满,两眼平视前方,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2、双脚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立,重心要稳定。3、双肩略向后,上胸敞开,小腹微收。4、面部要自然、生动,根据歌词内容而丰富于表情。5、根据歌词需要加入动作时,应简练、大方、恰到好处。
二、让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唱歌或发声是靠气息支持的,气息的支点一定要建立在腰部及横隔膜处,然后再找小腹的力量,因为腰部需要你主动去做扩张或向下拉动,才会产生一个力,当小腹与横隔由于受到腰部支点向下拉的作用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息的支点。唱高音时横隔膜要绷住劲,小腹要收住,音越高,横隔膜张力与小腹的收缩也越有力。
其次,吸气时,气息要柔和平稳,做到全胸自然地扩张,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吸气时要适度,吸得过分饱满会引起歌唱器官的紧张,使声音失去弹性。吸的气息的多少,应根据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的表现来决定。
再次,在唱歌时要求学生从嘴到喉咙都要适度打开,口盖适度提起,音越高,口盖越要向软口盖方向提起。提口盖时,下颌要自然放下,注意下巴不可前伸,调节气息,松开喉咙,提口盖与放下颌是同时进行的,要有机地配合。
最后,唱歌时要学会用听觉来辨别声音的正确与否。一般来说,中低声区声音宽松,唱高音时有往鼻子上方拢的感觉。
三、找好声音位置的同时,把字咬好、吐准
我们知道,规范的吐字、咬字不仅可使听众了解词义,容易和听众沟通感情、产生共鸣,更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来增加歌唱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把字咬好、吐好呢?首先应让学生熟悉汉语语音发音规律,掌握各类音的发音部位。其次,要反复朗诵歌词,从中体会感情基调,把握其节奏、重音,练习吐字、规韵。要把字咬活、咬美,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咬,要与词句、语气以及情感结合起来。再次,要求字头清,出字清而快,字腹拉长,饱满圆润,收音时要归韵,要“咬耳不死,咬而不僵”,就像老猫叼小猫一样。总之,要让学生在平时多看、多观察优秀的发声示范练习,并在日常讲话、聊天时多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
四、把握好歌词、各种记号在歌唱中的意义,唱出歌曲的风、情、韵、味
词是曲的内涵,曲是词的载体。好多歌曲其歌词总具有诗意浓郁、意境深邃的特点。歌唱在理解好歌词的情况下,还必须做到“言必由衷,言必有形”。所谓“言必由衷”,是说演唱的每句歌词都应从内心出发,要有真情实感;言必由衷,关键在于感受,设身处地就是感受的过程。例如歌曲《黄水谣》,演唱时,要在把握好歌词的基础上感受、体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战争年代黄河两岸的一个村民,要把“麦苗肥,豆花香”的美好景象、“男女老少喜洋洋”的安乐生活和敌人入侵后“奸淫烧杀一片凄凉”的悲惨景象,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出来,一定要表达出河东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心情。所谓“言必有形”,是说演唱的每句歌词都要有鲜明的形象性,即要有“内心视象”,就是在演唱的过程中,在演唱者内心视觉的屏幕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事物的映像。建立起内心视象,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心中活起来,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
歌词中的各种记号(调号、速度记号、情感提示及临时记号)都对作品的表现具有深刻的意义。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春在《乐府传声》中说道:“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向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不同地区的民歌、不同作家的作品所表现的风格、情感、神韵、意味都不同,演唱时要求把握好歌词、各种记号以及各种情绪,力求夸张地表现出来,使自己投入到归定的情境中,进行动情的演唱。只有这样,才能唱得听众悠然神往、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唱歌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具有很深的学问,是许多人用毕生精力孜孜以求的事业,绝非几朝几夕而轻易得到的。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水平,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持之以恒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把歌唱准,才能把歌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