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的重要手段。所以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共同课题。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引起了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像力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如教《小摄影师》一课,课本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学生: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中展开想象,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三、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视角点拨,感悟质疑之法
首先,要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是恰当的,或许是不必要的,甚至或许是错误的,教师务必区别对待,不能断然否定。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加以点拨,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切忌蜻蜓点水,主次不分。
其次,教师应抓住火候,因势利导,随机点拨,促进学生由不会问到善于问的转化。具体的讲,第一步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能教会学生善于围绕课题提问题,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1)董存瑞为什么要炸碉堡?(2)“舍身”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舍身呢?通过提出这些疑问,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感知了。第二步,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来突破。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可启发学生抓住“结尾句”来设置疑问:(1)“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赞美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呢?通过认真思考回顾全文,学生就不难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及言外之意了?第三步,抓住课文的难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记叙的重点,通过前后对比,从中发现疑问。例如教学《草地夜行》这一课,可引导学生通过这样比较寻疑:(1)前面说小战士“一步一挨”向前走,后来为什么能“迈开大步”向前走了?(2)前面说“黑暗笼罩着大地”,后面为什么说“看见了光明”(3)为什么说草地是一条“稀烂的路”?通过这样的寻疑解难,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让学生播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想象。如《锄禾》一文中有一副插图,画的是一个除草的农民,在烈日下擦着汗,抬头望着太阳。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这位农民当时又累又渴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这首古诗时,能够通过想象化难为易。教学“孤帆远景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时.可以先准确,生动地描叙情景,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好友后呆立江边不肯离去,若有所失的神情。学生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谊。
当然,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果学生能学会恰当运用它们,那么整个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创新思维总是生发于疑,见思于疑,突破于疑,最后形成异彩纷呈的新思路,新天地的。
参考文献:
[1]朱兆华.浅谈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师版),2010.
[2]栗翠梅.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周刊.201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引起了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像力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如教《小摄影师》一课,课本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学生: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中展开想象,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三、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视角点拨,感悟质疑之法
首先,要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是恰当的,或许是不必要的,甚至或许是错误的,教师务必区别对待,不能断然否定。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加以点拨,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切忌蜻蜓点水,主次不分。
其次,教师应抓住火候,因势利导,随机点拨,促进学生由不会问到善于问的转化。具体的讲,第一步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能教会学生善于围绕课题提问题,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1)董存瑞为什么要炸碉堡?(2)“舍身”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舍身呢?通过提出这些疑问,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感知了。第二步,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来突破。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可启发学生抓住“结尾句”来设置疑问:(1)“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赞美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呢?通过认真思考回顾全文,学生就不难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及言外之意了?第三步,抓住课文的难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记叙的重点,通过前后对比,从中发现疑问。例如教学《草地夜行》这一课,可引导学生通过这样比较寻疑:(1)前面说小战士“一步一挨”向前走,后来为什么能“迈开大步”向前走了?(2)前面说“黑暗笼罩着大地”,后面为什么说“看见了光明”(3)为什么说草地是一条“稀烂的路”?通过这样的寻疑解难,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让学生播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想象。如《锄禾》一文中有一副插图,画的是一个除草的农民,在烈日下擦着汗,抬头望着太阳。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这位农民当时又累又渴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这首古诗时,能够通过想象化难为易。教学“孤帆远景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时.可以先准确,生动地描叙情景,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好友后呆立江边不肯离去,若有所失的神情。学生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谊。
当然,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果学生能学会恰当运用它们,那么整个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创新思维总是生发于疑,见思于疑,突破于疑,最后形成异彩纷呈的新思路,新天地的。
参考文献:
[1]朱兆华.浅谈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师版),2010.
[2]栗翠梅.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