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着,也是美丽的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a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但赏识教育并非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一味赏识也可能成为温柔杀手。赏识教育的局限性和众多知名教育专家的疾呼充分表明了惩罚教育的必要性。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必须科学而又艺术地实施。在惩罚中注入人性关怀,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并对教师心怀感激,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界,有识之士将这种惩罚称为“绿色惩罚”。
  
  把握绿色惩罚的沸点:一片爱心在玉壶
  
  沸点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惩罚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其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应该是爱。爱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一壶热气腾腾的水,能让绝望的心灵重新点燃希望。我们要以绿色惩罚的沸点为突破口,用爱开启学生的心灵。
  1.惩罚前,用爱导航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能化解学生心头的结。教师要立人须先立起对学生的爱,用爱导航,惩罚才不会走向师生对立的极端,才会充满人性关怀,变得美丽动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首先要明确实施惩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任何一个学生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马卡连科曾说:“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学生的错误,而不是打击,甚至是伤害学生的自尊。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因为学生的小小过错而怒气冲天,大动肝火。教师在惩罚之前要以真诚、宽容、细致赋予惩罚浓浓的爱心,避免滥用惩罚或惩罚不当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肉体和心灵上的伤害。
  2.惩罚时,与爱做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惩罚以爱为中心,不仅要指出不足,更要给予学生希望。与爱做伴的惩罚往往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起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情感。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
  一次下课,一个女同学告诉我,她的一支钢笔不见了,据其他同学说,是他的同桌拿走了。我告诉她,事情没弄清楚以前,别传出去,老师会调查的。她走后,我思索片刻,没有采取行动。到了中午,我把那个男生叫出教室,没有责难他,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他,而是递给他我掏钱买的一支钢笔:“我知道你需要钢笔,这支钢笔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傍晚放学时,那位女生又跑来告诉我:“老师,钢笔我找到了,放在课桌角落里了。”我笑了笑,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这个案例中,霍老师正是怀揣着对学生的一腔挚爱,用善意的绿色惩罚,在小心地呵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震荡,从而使他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3.惩罚后,让爱延伸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这是卢梭的名言。教育孩子应当以理服人,惩罚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我们不能一罚了之,要及时做好善后工作,让教师的爱继续延伸。
  首先,惩罚之后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教师可以通过“促膝而谈”的形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一步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理解惩罚的意义,做到言之有据,有的放矢,让学生感到教师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着自己,从而激发起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集体中的小伙伴主动去亲近他,不歧视、不疏远,不使其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其次,教师要密切关注被罚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仔细观察,了解他的思想状况,避免产生不良后果。此外,教师还要及时捕捉犯错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给予热情的表扬,以此为契机帮助他树立上进的信心。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是充满智慧的爱的教育。缺乏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一片爱心献给学生,这是惩罚是否科学有效的根本。
  
  把握绿色惩罚的温点:一言一行总关情
  
  清澈的水慢慢煮,未接近沸腾戛然而止,捧在手心,传递而来的是温暖。当它如血液流经你的身体时,也许,你会有一丝感动——这就是温点的感觉,一如春日和煦的阳光。在心的某个角落,作为教师的激情旺盛地燃烧着,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介于0度与100度之间的教育温度。不到沸点的温度,能让我们冷静下来,理智地分析、思考面临的问题,寻找教育契机,选择教育方法,在传递给学生温暖的同时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适时,让惩罚更具实效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当人犯错时,其内心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准备接受惩罚的心态:我不对,我甘愿受罚。这种心态,往往是实施惩罚教育的绝好时机,因为,此时明白的道理往往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他赔偿12.5美元。这是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蛋,孩子只好回家找爸爸帮忙。得知的确是儿子踢碎时,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要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以后还。”接下来的一年里,这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我们熟知的里根。
  在回忆录中,里根说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他铭记于心,因为他懂得了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道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当学生做错了事,要及时惩罚,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
  2.适人,让惩罚更具针对性
  近年来,媒体常有报道:有学生被教师当众惩罚,回家自杀了;而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惩罚,知耻而后勇,发奋图强。同样是惩罚,结果却大相径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小世界,教师应深入分析犯错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学生的惩罚方式。因人施罚,使惩罚对错误行为的矫正及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国优秀班主任张梅老师发现班上许多学生经常乱丢纸屑。调查分析后,她设计了如下惩罚菜单,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自选惩罚内容:(1)属于规范意识淡薄的,罚背诵《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属于环保意识差的,罚背诵环保内容的美文一篇;(3)属于集体荣誉感不强的,罚为班级赢得荣誉一次;(4)属于自理习惯不好的,罚每天整理书包一次并接受检查,时间一周;(5)属于惰性心理的,罚主动捡拾校园纸屑,时间一周;(6)属于意志力差,屡教不改的,罚坚持不乱丢纸屑,并每天写日记一篇,时间一周;(7)属于盲目从众的,罚找寻班上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并积极规劝,时间一周;(8)属于节约意识淡薄的,罚协助班级管理员回收纸屑一周;(9)属于存有侥幸心理的,罚背诵《守株待兔》明理。惩罚实施一周后,班上几乎没有乱丢纸屑的现象。
  张梅老师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具。同一错误行为,根据学生各不相同的心理成因,分别设计相应的惩罚方式,让学生自选惩罚方式,主动改错,使惩罚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
  3.适事,让惩罚更具合理性
  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即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科学的惩罚要始终清晰地指向过错行为,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措施,惩罚强度必须既足以警醒学生,又要避免伤害学生。尽力达到惩罚一次,杜绝一类错误行为;惩罚一人,教育一大片的积极效果。
  著名的解剖学家劳德麦克上小学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和几个男孩偷偷套住一只狗宰杀后,把内脏一件一件割离了进行观察。这只狗是校长家的,而且是校长最喜爱的狗。校长很生气,惩罚劳德麦克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劳德麦克也知道错了,愿意接受处罚。他认真画好了两幅图,老师和校长看后都觉得画得很好,杀狗事件就这么了结了。而劳德麦克后来成为了有名的解剖学家。
  校长的惩罚,既使劳德麦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给了他一次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他解剖狗的行为派上了用场。也正是针对事情引发的巧妙惩罚使劳德麦克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4.适度,让惩罚更具人文性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易经》也认为,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教师要掌握惩罚的程度,既不应过重,以免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也不能轻描淡写草率了事,这样也不足以让孩子引以为戒,关键是使受罚者的心灵受到震动。
  班里的王同学经常践踏校园的草坪,我曾多次教育他,但收效甚微。一次,他踩坏了刚种植的小树苗。针对他不懂劳动辛苦、环保意识差的问题,笔者惩罚他为校园种活两棵小树苗,并告诉他可以采取向科学老师请教、让同学帮忙等多种途径。在栽树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渐渐增强了环保意识。如果当时笔者因为生气,罚他独自栽种几十棵树苗,就超过了他的承受力,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种活两棵树苗的适度惩罚不但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让他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5.适法,让惩罚更具灵活性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拿渔夫捕鱼作比喻,来论述惩罚的艺术性,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惩罚使犯错学生产生畏惧感,同时要运用温和与情爱的方法,创设愉快的、人情味十足的惩罚氛围,使之乐于接受。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其实,学生的许多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对这样的错误,我们不妨试试更为灵活的惩罚方式,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谁说惩罚只是严厉的批评、冷漠的打击?谁说惩罚是摧残心灵的暴风骤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多用一点智慧,就能让惩罚的狂风暴雨化成滋润孩子心灵的和风细雨。
  
  把握绿色惩罚的冰点:道是无情却有情
  
  冰点是教师惩罚教育的一种超理性。冰,很冷,很坚硬,似乎散发着冷漠,但冰一旦融化,就是一汪柔和的水。有时,教师不妨尝试带着孩子走进这冰的天地,尝试冰的温度,让他们在冰的刺激中幡然悔悟、追求上进。
  1.狠一点,雨过天晴
  对犯错的学生,有时说理教育根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如狠下心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不伤害自尊的前提下,让孩子也品尝一下苦果。当然,教师如果陪同学生一起受罚,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看来,教师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实施惩罚从学生自身的利益出发,是为他好。这样,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能积极主动接受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写到:罗曼是个任性,毫不约束自己的小男孩,常常捉弄他人。一天,他又故意扯掉一个女同学的发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让他体味一下丧失自由的滋味。于是他先严肃地指出罗曼的错误,然后将他的手绑在衣袋里,接着说:“今天我们就这样生活,不使用右手,为了使你不感到孤独,让同学们把我的右手也同样绑起来。”
  这次严厉的惩罚让罗曼体会到了自由的重要性,最终学会约束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正是通过与学生一同受罚的方式,巧妙地与学生建立了惩罚同体观,让学生主动受罚,积极受教。
  2.冷一些,柳暗花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好的惩罚,是让孩子在自己的错误中认识自己,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产生羞愧感。法国著名演讲家雷曼麦也说:“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易为人接受。”
  在新西兰,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只要不影响到别人,父母一般都不予理会。如果影响到别人,则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不加理睬,让他继续闹,直到他安静为止。一般来讲,孩子吵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以此来达到他的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吵闹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其实,我们亦可依样惩罚犯错误的学生。对于经常犯错又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不妨采用“欲擒故纵”的冷处理方法,通过故意冷落、不闻不问的方式,低调地处罚学生的错误,一反常态、轻描淡写地带过,让他心里泛起涟漪,自我反思过后,进而萌生羞愧之心,使他们的情感或良知受到惩罚,最终促使其改正。另辟蹊径的冷处理方法,同样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退一步,海阔天空
  卢梭曾说:“应该让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如果孩子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彰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教师不妨退一步,用惩罚让他先去“吃一堑”,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承担错误的后果,然后他才会“长一智”,自觉纠正自己的过失。
  有位特级教师发现,班级教室的门锁眼总是被人故意塞进东西。经过一番细致调查后,确认是邻班两个被他批评过的男生所为。一天放学后,这两个男生又往门锁里塞火柴梗。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两个学生立刻慌张起来,以为老师肯定会大发雷霆。但老师却若无其事地说:“请你们帮忙把锁眼里的东西掏出来。”等他们费了很大力气掏完,这位老师故意不经意地说:“这是谁干的,他这轻轻一塞,却害得你们掏了半天。”说完,他还向这两位男生道谢。
  案例中,老师巧妙地让孩子承担做坏事的后果,既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又唤醒沉睡在孩子心中的内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一举两得。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惩罚方式,无疑比罚站、蹲马步、写检查等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玉不琢不成器。”学校是一个大舞台,教育就要运用十八般武艺。惩罚的魅力,犹如树木成材前的剪枝过程,犹如庄稼成熟前的喷药措施。同样是惩罚,绿色的善意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如果我们运用教育智慧,把握绿色惩罚的沸点、温点和冰点,惩罚,也会闪耀出美丽的光芒。
  
  (作者单位:上虞市崧厦镇小
  浙江绍兴31236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实用的、及时的多方位的资源,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教学活动会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的发展也将极大地得益于网络。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作为终身学习者,应充分运用网络,让它促进教与学。  【关键词】互联网;英语教学;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赵桂霞,云南红河技师学院。  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和发展,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在英语教学中所占
近日教学《桃花心木》,心中涌起太多的感慨。我想,没有人在面对生活的波澜时能泰然自若,何况我们的孩子。事实上,养尊处优的生活让我们的孩子习惯了顺其自然,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时很少能处变不惊。  就像班里的好孩子宏。宏不但才思敏捷,而且学业优秀。谁曾料到,一次竞赛失利就让他在短短的时间里颓然跌入情绪的低谷。可怜的孩子,怎么也不会想到,昨日还是阳光明媚,今天却是乌云密布。面对一蹶不振的他,我想对他说:“不
近年来,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为此,笔者试通过江苏省2012年中、高考思想品德(政治)试题的对比分析,从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角度,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试题对比分析  综合来看,近年来,中、高考试题关注的社会时政热点逐渐趋同,取材相近;在能力考核、试题形式、学科素养的侧重点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较大差异。  1.关注热点趋同化逐渐明显  近年
在北京海淀区育英学校小学部张雪敬老师结合 “世界上的国家”(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利用图画书《村里来了马戏团》,以拓展学习的形式,给学生上了一堂以“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品德与社会课。从师生互动、学生感言及对图画书内容的分享、感悟中,我们可以看到《村里来了马戏团》无疑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素材。通过解读和分享这本书,不仅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看待世界的视角,而且唤起了学生从
冯秀军:现代学校应注重构建德育生态环境  冯秀军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今天,学校德育的诸多困惑与难题,越来越多地源自于社会环境急速变迁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校内外德育环境的机械割裂,不但难以实现学校改造社会的使命,就连学校德育的本分——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发展与变迁的合格公民的职责也难以完成。理想的德育,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组织、沟通校内外德育环境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彻底地打通学校内
编者按: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中小学校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一所学校最令人回味、品味的就是其深厚浓郁的文化。我国农村地区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一些乡村学校依托本地资源,重建与激活乡土文化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走出了乡村教育的特色之路。在此,本刊精选了三所乡村学校的探索与实践,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乡村教育最富有诗意的风景。  闽南童玩是福建闽南地区劳动人民智慧
2012年6月7日,广州市教育局连同有关部门组织巡察高考现场。在从化中学考场,他们录得的声音分贝为45,这是他们此番巡察所得最小噪音值!是什么造就了这个广州最安静的高考考场?  熟悉的人会告诉我们答案:是一种文化之美,一种仁心之美。  走进从化中学独具特色的“树门”,但见绿草如茵,身临如画,放眼一望,还可见青山如黛,养目怡神。——从化中学不但是从化最有历史的学校,还是从化市环境最美的学校。她美在有
李润洲:中小学课堂教学须超越“老师说”话体  李润洲在《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当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不时会出现“老师说”或“老师认为”“老师告诉你们”等类似的“老师说”的话语表达方式(简称为“老师说”话体)。“老师说”话体把“我说”置换为“老师说”及其类似的表达方式,至少蕴含着教师“自我”的隐匿、教师“社会角色”的彰显和“知识权威”的宣称。“老师说”话体让教师的个人观点、
良好的公民素质是民主社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责任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广东省少先队红旗大队、广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东风东路小学秉承“做一名优秀的东风东人”的追求,坚持倡导让孩子们从小事做起,从平凡事做起,走出校园,关注社会,在实践体验中感悟责任,努力成为一名具有良好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小公民。  一、责任,在关爱他人中生成  人生活在社会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考核条件,更多的是作为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语言技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能力对职业发展尤为关键。然而,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够重视,在教学模式上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需求不符,评价标准上欠缺合理性,这些都是致使学生的英语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明确高职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