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色彩认识论与方法论概述
从色彩语言纯粹性角度上看,不同的色彩语言构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纯粹的色彩语言互相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演变过程。各种不同的色彩语言秩序在世界历史文化变迁中发展变化着。通过分析和解读西方美术史,我们可以获知:色彩语言可以分为固有色体系、条件色体系、观念色(主观色)体系等几大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色彩体系占据着审美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的应用方法。也就是说色彩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二、绘画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色彩语言特征
1,印象主义之前的历代作品都属于固有色体系: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画面色彩因素都是以单纯的色彩固有色为主体,注重色彩对比,颜色之间几乎没有相互渗透,画面色相之间寻求大的明和暗的对比。以画家普桑的画面为例,画面呈现出大的明暗对比,色彩因素單纯。
2,印象主义开始以后,对于色彩的理解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之后一直到野兽派之前,历代作品都属于条件色体系。这个时期的绘画色彩因素有了我们通常说的光源影响下产生的冷暖,颜色之间的相互渗透,比较注重条件对颜色的影响。不同的光线下不同时间段的同一景象产生的颜色是不同的,对于颜色的感知程度就更进一步,艺术家不再满足单纯的传统色彩和景象固有色的运用,而是更加注重外光的影响。同时还有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个时期的色彩审美是建立在“空气中”的,因为颜色已经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的形态之中。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面属于典型的调和色彩类型。绘画方式以笔触见长,表现了外光影响下的风景状态。
3,野兽派之后,艺术家不满足于做一个“天气预报员”,开始向更新的领域探索,艺术家开始注重自身的感受,将感受融入绘画。凡高的绘画着重于表现内心的感受:痛苦是什么颜色的;高兴是什么颜色的;爱情是什么颜色的;仇恨是什么颜色的,迷茫、挣扎、痉挛、失落、留恋等匪夷所思的感受成为艺术家手中要表达的利器。绘画不再是表现客观事物本身,而客观事物本身成为了一种视觉传达的载体,情绪的宣泄和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转化为主题。审美情趣到达了前人所不能及的程度,对感受的表达成为艺术家最关注的表现方式。
三、20世纪末之后的色彩语言特征
工业文明的到来把一切以有的审美标准重组甚至摧毁,各种相关学科的发展导致艺术门类千变万化,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推进了经济的发展。设计艺术的诞生,时尚业的兴起,影视、工业造型艺术大面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色彩的认识到达了多元化的历史时期。波谱艺术家安迪沃霍早年在丝网工作室做工,意外地把做错版的画面作为艺术品,第一次将大众亚文化推向了艺术舞台。
四、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认识论
中国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了自己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不同于西方的认识规律。对色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汉代到魏晋以前的艺术中色彩是以人为自身的力量去改造自己能够感知的事物,同时又要不遗余力地对自己不能够感知的力量进行干预的过程。这个时期的色彩认识充满了宗教仪式的庄严感。中国汉代的石刻的色彩运用方式完全与西方不同。魏晋时期的中国文化达到了中华文化的第一次高峰时期,民族的融合,造成艺术多元化的局面,波斯和印度艺术以及佛教的兴盛使色彩的认识有了转变。敦煌艺术的伟大成就,唐代艺术的空前宏大,中华文化第二次高峰。饱满的色彩意识,金灿灿的颜色构成了强大盛唐时期的辉煌。唐代的艺术是世界的,同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窗口,中国的艺术源源不断地向世界每个角落输出,甚至是扩张。
通过对色彩认识方法论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它对审美规律把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最终的结合也需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和总结。同时也对创作起到基础性作用。对西方色彩认识论的理解和中国文化中色彩的认识的不同,能否找到当代艺术创作的突破口是至关重要的。
从色彩语言纯粹性角度上看,不同的色彩语言构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纯粹的色彩语言互相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演变过程。各种不同的色彩语言秩序在世界历史文化变迁中发展变化着。通过分析和解读西方美术史,我们可以获知:色彩语言可以分为固有色体系、条件色体系、观念色(主观色)体系等几大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色彩体系占据着审美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的应用方法。也就是说色彩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二、绘画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色彩语言特征
1,印象主义之前的历代作品都属于固有色体系: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画面色彩因素都是以单纯的色彩固有色为主体,注重色彩对比,颜色之间几乎没有相互渗透,画面色相之间寻求大的明和暗的对比。以画家普桑的画面为例,画面呈现出大的明暗对比,色彩因素單纯。
2,印象主义开始以后,对于色彩的理解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之后一直到野兽派之前,历代作品都属于条件色体系。这个时期的绘画色彩因素有了我们通常说的光源影响下产生的冷暖,颜色之间的相互渗透,比较注重条件对颜色的影响。不同的光线下不同时间段的同一景象产生的颜色是不同的,对于颜色的感知程度就更进一步,艺术家不再满足单纯的传统色彩和景象固有色的运用,而是更加注重外光的影响。同时还有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个时期的色彩审美是建立在“空气中”的,因为颜色已经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的形态之中。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面属于典型的调和色彩类型。绘画方式以笔触见长,表现了外光影响下的风景状态。
3,野兽派之后,艺术家不满足于做一个“天气预报员”,开始向更新的领域探索,艺术家开始注重自身的感受,将感受融入绘画。凡高的绘画着重于表现内心的感受:痛苦是什么颜色的;高兴是什么颜色的;爱情是什么颜色的;仇恨是什么颜色的,迷茫、挣扎、痉挛、失落、留恋等匪夷所思的感受成为艺术家手中要表达的利器。绘画不再是表现客观事物本身,而客观事物本身成为了一种视觉传达的载体,情绪的宣泄和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转化为主题。审美情趣到达了前人所不能及的程度,对感受的表达成为艺术家最关注的表现方式。
三、20世纪末之后的色彩语言特征
工业文明的到来把一切以有的审美标准重组甚至摧毁,各种相关学科的发展导致艺术门类千变万化,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推进了经济的发展。设计艺术的诞生,时尚业的兴起,影视、工业造型艺术大面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色彩的认识到达了多元化的历史时期。波谱艺术家安迪沃霍早年在丝网工作室做工,意外地把做错版的画面作为艺术品,第一次将大众亚文化推向了艺术舞台。
四、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认识论
中国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了自己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不同于西方的认识规律。对色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汉代到魏晋以前的艺术中色彩是以人为自身的力量去改造自己能够感知的事物,同时又要不遗余力地对自己不能够感知的力量进行干预的过程。这个时期的色彩认识充满了宗教仪式的庄严感。中国汉代的石刻的色彩运用方式完全与西方不同。魏晋时期的中国文化达到了中华文化的第一次高峰时期,民族的融合,造成艺术多元化的局面,波斯和印度艺术以及佛教的兴盛使色彩的认识有了转变。敦煌艺术的伟大成就,唐代艺术的空前宏大,中华文化第二次高峰。饱满的色彩意识,金灿灿的颜色构成了强大盛唐时期的辉煌。唐代的艺术是世界的,同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窗口,中国的艺术源源不断地向世界每个角落输出,甚至是扩张。
通过对色彩认识方法论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它对审美规律把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最终的结合也需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和总结。同时也对创作起到基础性作用。对西方色彩认识论的理解和中国文化中色彩的认识的不同,能否找到当代艺术创作的突破口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