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加强对农村扶贫的重视程度,其中文化扶贫是整体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将对农民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起到关键作用。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要求,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文化的服务总量,缩短城乡在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立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对此,本文将对正确的农村文化扶贫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力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能够早日实现。
关键词:农村地区;文化扶贫;路径
引言
目前,我国对贫困地区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文化因素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村民受到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很难彻底摆脱宗族、等级、人伦等社会关系网,加之朴实的农耕文化根深蒂固,使大部分村民安土重迁,开拓精神匮乏。由此可见,文化贫乏才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途径与方法,帮助农村地区真正实现文化脱贫。
1.文化扶贫的内涵与意义
文化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研究的“贫困文化”主要是指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的群体,为了安于现状而逐渐形成的固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文化体系,它们是人类在面对贫困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导致贫困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源。与其他文化一样,贫困文化一旦产生便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会随着物质上贫困的消除而逐渐消失,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文化扶贫则主要是指,针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群体境遇,通过传播先进文化等方式,促进该地区实现自然、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激发和拓展进取精神,从而使该地区的人们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上的真正脱贫致富。
现阶段,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正在逐渐落实,扶贫工作被视为是关键阶段,我国正朝着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一步步迈进。随着物质上绝对贫困的逐渐消除,借助文化扶贫来消除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由于贫困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滞后性,因此物质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精神贫困的消失,在现实扶贫工作中,甚至会出现“返贫困”现象,很多具有丰富资源、条件较好的农村村民单纯的满足于温饱、安于现状,这些都是导致返贫困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消除农村地区返贫困的恶性循环,便要实现坚持文化扶贫,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对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的长期贫困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2.农村地区文化扶贫的有效路径
“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要想使农村地区彻底摆脱贫困,则首先需要转变农民的思想与信条,提高其文化素养与科技水平,改变农村落后的習俗,逐渐从“输血”到“造血”,采用多种有效的扶贫方式,全面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发挥各大主体的合力为贫困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2.1建立健全文化扶贫计划与机制
农村地区文化落后不但使“返贫困”链条始终存在,同时也为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目前,我国农村文化扶贫政策的开展不但满足于为贫困农村办几件好事、临时开展几项社会文化活动等,而是要将文化扶贫工作真正列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各级领导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和职能,制定成熟的文化扶贫工作计划,明确扶贫目标、方式、监督与验收等多项内容,使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与主动性。
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多个阶段的扶贫工作机制都必不可少,要按照不同的阶段有针对的制定相应计划与机制,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满意度、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与干部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对流程进行评价,保障各项工作的妥善落实,做到奖罚分明。具体措施为:首先,可以扩展县级以下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等等;其次,重视乡镇文化活动,并且给予优惠政策,使文化活动更具活力;最后,加强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场地建设,使村民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调动和激发,使其能够自觉的参与到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当中,为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2采取多种措施筹措扶贫资金
农村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由于贫困地区缺少文化设施,很多农民在农闲阶段都以打麻将打发时间,这种风气将会促使宗教、迷信、赌博的滋长,因此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政府与相关主体也应采取多种措施为文化扶贫筹措更多的资金。
(1)应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各级需要深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舒适的文化环境,符合现代群众的文化需求;
(2)通过建设“村村通”“送戏下乡”等工程,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资金,有效缓解农村文化发展受资金制约的问题;
(3)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扶贫是一项长期工程,同时关系到全社会,因此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2]。
2.3加强贫困地区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基础具有较大关联,因此要想将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好,保障组织工作落实到专人头上,才能实现农村文化扶贫事业的稳定发展。加强贫困地区文化队伍建设,应注重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各个部门应深刻认识到人才对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实施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提供人才引进政策,给予其适当的补助与优惠。首先,对于自愿投入到农村文化扶贫建设中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社会人士等,提升其工作待遇,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不会由于待遇低、条件艰苦而选择放弃;其次,发掘具有丰富经验的文化工作者、技艺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为其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使其自身技能与价值能够在扶贫事业中得以实现。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文化扶贫事业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社会、科技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更多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路径与方法,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社会、媒体等多方力量,开创农村文化扶贫新模式,转变村民传统的思想方式与消极态度,使其能够树立强烈的竞争开拓精神,从而使农村地区的文化贫困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赖佩媛,唐天勇. 高校实施农村文化扶贫的路径创新探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3):40-42.
[2]张秋玉. 实施文化扶贫的有效途径:繁荣乡村美术活动[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11).
作者简介:
贾爱峰,男,1979、1.3.,山东曹县人,中专学历,毕业于菏泽地区职工中专,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农村地区;文化扶贫;路径
引言
目前,我国对贫困地区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文化因素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村民受到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很难彻底摆脱宗族、等级、人伦等社会关系网,加之朴实的农耕文化根深蒂固,使大部分村民安土重迁,开拓精神匮乏。由此可见,文化贫乏才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途径与方法,帮助农村地区真正实现文化脱贫。
1.文化扶贫的内涵与意义
文化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研究的“贫困文化”主要是指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的群体,为了安于现状而逐渐形成的固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文化体系,它们是人类在面对贫困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导致贫困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源。与其他文化一样,贫困文化一旦产生便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会随着物质上贫困的消除而逐渐消失,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文化扶贫则主要是指,针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群体境遇,通过传播先进文化等方式,促进该地区实现自然、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激发和拓展进取精神,从而使该地区的人们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上的真正脱贫致富。
现阶段,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正在逐渐落实,扶贫工作被视为是关键阶段,我国正朝着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一步步迈进。随着物质上绝对贫困的逐渐消除,借助文化扶贫来消除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由于贫困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滞后性,因此物质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精神贫困的消失,在现实扶贫工作中,甚至会出现“返贫困”现象,很多具有丰富资源、条件较好的农村村民单纯的满足于温饱、安于现状,这些都是导致返贫困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消除农村地区返贫困的恶性循环,便要实现坚持文化扶贫,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对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的长期贫困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2.农村地区文化扶贫的有效路径
“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要想使农村地区彻底摆脱贫困,则首先需要转变农民的思想与信条,提高其文化素养与科技水平,改变农村落后的習俗,逐渐从“输血”到“造血”,采用多种有效的扶贫方式,全面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发挥各大主体的合力为贫困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2.1建立健全文化扶贫计划与机制
农村地区文化落后不但使“返贫困”链条始终存在,同时也为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目前,我国农村文化扶贫政策的开展不但满足于为贫困农村办几件好事、临时开展几项社会文化活动等,而是要将文化扶贫工作真正列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各级领导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和职能,制定成熟的文化扶贫工作计划,明确扶贫目标、方式、监督与验收等多项内容,使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与主动性。
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多个阶段的扶贫工作机制都必不可少,要按照不同的阶段有针对的制定相应计划与机制,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满意度、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与干部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对流程进行评价,保障各项工作的妥善落实,做到奖罚分明。具体措施为:首先,可以扩展县级以下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等等;其次,重视乡镇文化活动,并且给予优惠政策,使文化活动更具活力;最后,加强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场地建设,使村民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调动和激发,使其能够自觉的参与到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当中,为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2采取多种措施筹措扶贫资金
农村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由于贫困地区缺少文化设施,很多农民在农闲阶段都以打麻将打发时间,这种风气将会促使宗教、迷信、赌博的滋长,因此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政府与相关主体也应采取多种措施为文化扶贫筹措更多的资金。
(1)应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各级需要深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舒适的文化环境,符合现代群众的文化需求;
(2)通过建设“村村通”“送戏下乡”等工程,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资金,有效缓解农村文化发展受资金制约的问题;
(3)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扶贫是一项长期工程,同时关系到全社会,因此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2]。
2.3加强贫困地区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基础具有较大关联,因此要想将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好,保障组织工作落实到专人头上,才能实现农村文化扶贫事业的稳定发展。加强贫困地区文化队伍建设,应注重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各个部门应深刻认识到人才对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实施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提供人才引进政策,给予其适当的补助与优惠。首先,对于自愿投入到农村文化扶贫建设中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社会人士等,提升其工作待遇,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不会由于待遇低、条件艰苦而选择放弃;其次,发掘具有丰富经验的文化工作者、技艺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为其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使其自身技能与价值能够在扶贫事业中得以实现。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文化扶贫事业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社会、科技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更多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路径与方法,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社会、媒体等多方力量,开创农村文化扶贫新模式,转变村民传统的思想方式与消极态度,使其能够树立强烈的竞争开拓精神,从而使农村地区的文化贫困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赖佩媛,唐天勇. 高校实施农村文化扶贫的路径创新探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3):40-42.
[2]张秋玉. 实施文化扶贫的有效途径:繁荣乡村美术活动[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11).
作者简介:
贾爱峰,男,1979、1.3.,山东曹县人,中专学历,毕业于菏泽地区职工中专,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