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学困生”是指那些受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不良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在思想、行为、心理、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本文旨在探索如何让这些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质量,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做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学困生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15-02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近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计划的实施,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步入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山区许多地区仍处于非常贫困的境地,为了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许多家庭的家长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里,这就造成了我国有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不仅在生活上贫困,在精神条件上也难以得到培养和满足,许多孩子甚至上学的路上都充滿了艰辛:2018年因一张头顶风霜上学,满头冰花站在教室中间的照片,一个来自云南的冰花男孩刷屏了众多网友的朋友圈,照片中的小男孩是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镇街转山包小学的一名三年级学生,为了上学,他每天需要在零下9度的环境中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离家4.5公里的小学。通过这张照片,我们了解到了这位留守儿童的上学艰辛历程及故事,但还有许多没有被报道出来的孩子仍然经历着求学的艰辛。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者仅占10%,绝大多数的成绩都属于中等偏下。由于生活上的贫苦或求学中的困难,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在学习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造成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差的原因,并从家长、社会和学校层面浅析如何提升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教育质量。
一、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对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的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领路人,对于学龄期间留守儿童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力,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教导。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因父母在外打工不能对学习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督促,或者是与家长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因为家长的家务活较重,缺少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的现象。
而隔代监护人一般为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存在着文化素质低,教育意识落后,或者方法不当及体力和精力有限的问题。还有可能是文化水平过低,我国七十岁及以上的农民多为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据调查数据显示。80%的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管理并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而导致成绩不理想。
那么,就家庭层面而言,提升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质量,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改变家长传统观念: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的思想观念落后。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较少。对此,留守儿童集中地的政府可以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讲座宣讲,微信文章,推送请教育专家开设网络直播课等方式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监护人的思想与时俱进。
2.要强化对于留守中国儿童的家庭父母与他们的孩子学校和职业代理人或监护人之间的业务沟通交流。树立学生父母在指导子女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榜样模范作用。增加无线电话信号交流的调频次数和通话频率,以便能够了解每个孩子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发现还有思想上的一些变化,照顾意识到每个孩子的不良情绪,让每个孩子虽然住的离自己父母远但还是能够深刻感受到对父母的细心关爱和给予帮助。能够有效帮助家庭孩子快速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学习环境,更好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适应能力和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能力。
3.提高对教育的重视:幼年时期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较快时期,孩子自身对社会的感知能力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孩子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也会在该阶段快速发展。该阶段孩子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增强,对学校教育的接受能力快速增加。该阶段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孩子的成绩变化,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
二、社会层面
我国曾因为各种因素,为完成以农业促进工业战略,不得已出台了隔离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发挥了它特殊的历史作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外来人口甚至超过常住人口这样的现象发生,这样的历史遗留制度非但未能促进社会发展,反而导致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的出现,甚至极大的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的一大主要原因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办法进行监管和教导。就学业与校园关系方面研究表明,父母的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学业成绩有显著下降。并且留守儿童很少能有机会跟在父母身边,到父母打工地的城市上学。根据国家政策我国中小学生入学按区域来划分,并且入校学生一定要具备该城市的户口和房产证明这一原因,很多跟随家长来到大城市,而没有本市户口的农村儿童,不得不回到家乡上学。
但有一些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是特别困难,能达到温饱甚至小康。但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堪忧。这些学生大都是因为儿童的本性使然,儿童们的本性即活泼好动,自制力也比较差,容易出现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在他们远离父母的漫长日子里,由于临时家庭监护人员的监护不够,使得一些农村留守家庭儿童对于学习观念淡薄。留守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往往由于缺少必要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由于他们没有家庭父母的悉心陪伴,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有意义的生活乐趣。于是一些青少年在寻找网络乐趣时容易沉迷于设在校园教学周边的联络网吧以及游戏厅等不良网络娱乐场所。
对此,从社会层面来说,如何提升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质量,将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发挥社会宣传的作用,引导社会主流舆论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动员社会力量保障留守儿童的发展,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此类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努力。研究者认为,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依托。比如我们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关心留守儿童的相关机构。在农村社区,可由村政府牵头组织,与村委会基层党组织协商,建立关爱留守儿童机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定期联系,建立存档,村干部结对帮扶,村里企业资助留守儿童上学等。同时呼吁邻里乡村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保护,对他们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提供帮助,对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困难伸出援手或及时联系他们的父母,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社会慈善机构帮扶:2008年以来,我国公益机构快速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民间组织机构成立起来。在众多慈善机构的带动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捐助者参与到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机构,人们了解到如何做公益。知道了哪些渠道可以捐助留守儿童。积极调动了社会力量,援助方式直观且简便,细化的分工使这些公益机构面对各类社会问题显得更为灵活和专业,也更善于调动社会力量,相对政府有一定的优势。
家长要继续加强学校对孩子日常学习,成绩方面的教育引导,培养教育孩子的正确学习价值观念,建立健全学习成果奖励工作机制以不断提高培养孩子对日常学习的最高期待值,培养激发孩子们热爱参与学习的积极心理,增强日常学习中孩子们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对孩子自己进行儿童兴趣爱好培养,发展有益的儿童兴趣爱好。如在调查中所说,此类家庭孩子一般家庭经济情况不差,可以考虑让学校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意愿,为他们量身选择一些相应的有益的学习兴趣班,如学习绘画以及舞蹈等。提高一下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乐趣,也会大大减少他们去网吧或者游戏厅的这种想法。
3.政府部门加强对校园会所周边环境监督管理,打击在校园附近不良经营网吧以及游戏厅的行为。严厉要求禁止任何未成年人出入进网吧,对位于学校校址周边的网吧商铺及其运营周围环境也要进行严格绿化管理。禁止一切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活动的发展。
三、学校层面
学校方面主要有师生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心理教育机制欠缺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形成合力三大问题。
就当前中国的教育机制而言,老师的责任更多的是教授学生们知识,而对其生活问题关心较少,与学生的联系不够密切。但对于留守儿童这种特殊环境成长下的学生一般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较强的抵触心理。
此外,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协调与紧密配合在促进孩子的继续教育发展方面必不可少。但是,留守务工儿童的家庭父母长期需要外出工作打工,大都会容易出现一些家长父母无法及时配合职业学校部门对孩子长期进行职业教育和严格监管的各种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更多的关心孩子的生活问题,而对其学习问题缺少监督。
學校在此方面还需要多渠道做积极的合作探索,如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互通合作机制,提高家长、学生的爷爷奶奶或委托监护人、教师(及帮扶教师,也认为是代家长)的教育水平,形成”家长群”,增加对在校留守少年儿童的高度关注和学生动态健康监测,以便于有效促进在校留守少年儿童整体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对此,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建议: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每个学年的学期伊始,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登记。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对于有突出问题的留守儿童加强关注,多与其父母监护人联系,定期向家长及监护人反映学生的在校状况和学习成绩。并对家长和监护人应如何配合好学校的管理进行指导。
2.不断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建立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优秀教学老师的长效奖励管理机制。老师应密切重视关注这些留守少年儿童,增强学校感情投资,对这些留守少年儿童经常开展暑期学习教育辅导,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护理服务等,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规范的良好养成教育,经常与留守儿童一起拉家常或者做游戏,了解他们的学习具体情况,使他们更加亲近、信任他的老师。让更多留守少年儿童在他们远离异乡父母的艰苦日子里也一样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大大增强家庭教育法的实效性。
3.定期开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室,关注留守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对于在校留守家庭儿童常见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长应该对其予以充分理解和及时疏导。如学校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文化教育系列课程,设立个人心理咨询室等。让更多留守少年儿童在生活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有更多地方向人倾诉,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给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心理健康建设一道具有防护性的墙,让他们自己能够不断培养健康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增加其在社会上的适应性,积极健康的自我成长。
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个家。关爱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提高留守儿童学会生的教育质量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方面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能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学困生教育质量问题做出了简单分析,并具体提出了相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只有家校、社会携手共进,携手为儿童,才能真正做到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困境中的孩子都有所依,有所教,有所乐,健康幸福的生活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7页
[2]吴霓,丁杰,唐以志,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04.
[3]庄美芳“留守儿童”学习品质与现状调查报告[J].中小学图书馆情报世界.2006.
[4]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关键词】学困生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15-02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近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计划的实施,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步入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山区许多地区仍处于非常贫困的境地,为了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许多家庭的家长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里,这就造成了我国有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不仅在生活上贫困,在精神条件上也难以得到培养和满足,许多孩子甚至上学的路上都充滿了艰辛:2018年因一张头顶风霜上学,满头冰花站在教室中间的照片,一个来自云南的冰花男孩刷屏了众多网友的朋友圈,照片中的小男孩是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镇街转山包小学的一名三年级学生,为了上学,他每天需要在零下9度的环境中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离家4.5公里的小学。通过这张照片,我们了解到了这位留守儿童的上学艰辛历程及故事,但还有许多没有被报道出来的孩子仍然经历着求学的艰辛。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者仅占10%,绝大多数的成绩都属于中等偏下。由于生活上的贫苦或求学中的困难,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在学习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造成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差的原因,并从家长、社会和学校层面浅析如何提升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教育质量。
一、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对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的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领路人,对于学龄期间留守儿童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力,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教导。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因父母在外打工不能对学习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督促,或者是与家长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因为家长的家务活较重,缺少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的现象。
而隔代监护人一般为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存在着文化素质低,教育意识落后,或者方法不当及体力和精力有限的问题。还有可能是文化水平过低,我国七十岁及以上的农民多为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据调查数据显示。80%的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管理并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而导致成绩不理想。
那么,就家庭层面而言,提升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质量,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改变家长传统观念: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的思想观念落后。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较少。对此,留守儿童集中地的政府可以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讲座宣讲,微信文章,推送请教育专家开设网络直播课等方式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监护人的思想与时俱进。
2.要强化对于留守中国儿童的家庭父母与他们的孩子学校和职业代理人或监护人之间的业务沟通交流。树立学生父母在指导子女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榜样模范作用。增加无线电话信号交流的调频次数和通话频率,以便能够了解每个孩子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发现还有思想上的一些变化,照顾意识到每个孩子的不良情绪,让每个孩子虽然住的离自己父母远但还是能够深刻感受到对父母的细心关爱和给予帮助。能够有效帮助家庭孩子快速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学习环境,更好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适应能力和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能力。
3.提高对教育的重视:幼年时期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较快时期,孩子自身对社会的感知能力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孩子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也会在该阶段快速发展。该阶段孩子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增强,对学校教育的接受能力快速增加。该阶段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孩子的成绩变化,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
二、社会层面
我国曾因为各种因素,为完成以农业促进工业战略,不得已出台了隔离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发挥了它特殊的历史作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城市外来人口甚至超过常住人口这样的现象发生,这样的历史遗留制度非但未能促进社会发展,反而导致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的出现,甚至极大的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的一大主要原因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办法进行监管和教导。就学业与校园关系方面研究表明,父母的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学业成绩有显著下降。并且留守儿童很少能有机会跟在父母身边,到父母打工地的城市上学。根据国家政策我国中小学生入学按区域来划分,并且入校学生一定要具备该城市的户口和房产证明这一原因,很多跟随家长来到大城市,而没有本市户口的农村儿童,不得不回到家乡上学。
但有一些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条件不是特别困难,能达到温饱甚至小康。但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堪忧。这些学生大都是因为儿童的本性使然,儿童们的本性即活泼好动,自制力也比较差,容易出现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在他们远离父母的漫长日子里,由于临时家庭监护人员的监护不够,使得一些农村留守家庭儿童对于学习观念淡薄。留守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往往由于缺少必要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由于他们没有家庭父母的悉心陪伴,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有意义的生活乐趣。于是一些青少年在寻找网络乐趣时容易沉迷于设在校园教学周边的联络网吧以及游戏厅等不良网络娱乐场所。
对此,从社会层面来说,如何提升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质量,将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发挥社会宣传的作用,引导社会主流舆论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动员社会力量保障留守儿童的发展,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此类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努力。研究者认为,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依托。比如我们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关心留守儿童的相关机构。在农村社区,可由村政府牵头组织,与村委会基层党组织协商,建立关爱留守儿童机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定期联系,建立存档,村干部结对帮扶,村里企业资助留守儿童上学等。同时呼吁邻里乡村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保护,对他们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提供帮助,对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困难伸出援手或及时联系他们的父母,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社会慈善机构帮扶:2008年以来,我国公益机构快速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民间组织机构成立起来。在众多慈善机构的带动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捐助者参与到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机构,人们了解到如何做公益。知道了哪些渠道可以捐助留守儿童。积极调动了社会力量,援助方式直观且简便,细化的分工使这些公益机构面对各类社会问题显得更为灵活和专业,也更善于调动社会力量,相对政府有一定的优势。
家长要继续加强学校对孩子日常学习,成绩方面的教育引导,培养教育孩子的正确学习价值观念,建立健全学习成果奖励工作机制以不断提高培养孩子对日常学习的最高期待值,培养激发孩子们热爱参与学习的积极心理,增强日常学习中孩子们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对孩子自己进行儿童兴趣爱好培养,发展有益的儿童兴趣爱好。如在调查中所说,此类家庭孩子一般家庭经济情况不差,可以考虑让学校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意愿,为他们量身选择一些相应的有益的学习兴趣班,如学习绘画以及舞蹈等。提高一下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乐趣,也会大大减少他们去网吧或者游戏厅的这种想法。
3.政府部门加强对校园会所周边环境监督管理,打击在校园附近不良经营网吧以及游戏厅的行为。严厉要求禁止任何未成年人出入进网吧,对位于学校校址周边的网吧商铺及其运营周围环境也要进行严格绿化管理。禁止一切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活动的发展。
三、学校层面
学校方面主要有师生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心理教育机制欠缺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形成合力三大问题。
就当前中国的教育机制而言,老师的责任更多的是教授学生们知识,而对其生活问题关心较少,与学生的联系不够密切。但对于留守儿童这种特殊环境成长下的学生一般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较强的抵触心理。
此外,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协调与紧密配合在促进孩子的继续教育发展方面必不可少。但是,留守务工儿童的家庭父母长期需要外出工作打工,大都会容易出现一些家长父母无法及时配合职业学校部门对孩子长期进行职业教育和严格监管的各种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更多的关心孩子的生活问题,而对其学习问题缺少监督。
學校在此方面还需要多渠道做积极的合作探索,如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互通合作机制,提高家长、学生的爷爷奶奶或委托监护人、教师(及帮扶教师,也认为是代家长)的教育水平,形成”家长群”,增加对在校留守少年儿童的高度关注和学生动态健康监测,以便于有效促进在校留守少年儿童整体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对此,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建议: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每个学年的学期伊始,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登记。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对于有突出问题的留守儿童加强关注,多与其父母监护人联系,定期向家长及监护人反映学生的在校状况和学习成绩。并对家长和监护人应如何配合好学校的管理进行指导。
2.不断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建立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优秀教学老师的长效奖励管理机制。老师应密切重视关注这些留守少年儿童,增强学校感情投资,对这些留守少年儿童经常开展暑期学习教育辅导,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护理服务等,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规范的良好养成教育,经常与留守儿童一起拉家常或者做游戏,了解他们的学习具体情况,使他们更加亲近、信任他的老师。让更多留守少年儿童在他们远离异乡父母的艰苦日子里也一样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大大增强家庭教育法的实效性。
3.定期开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室,关注留守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对于在校留守家庭儿童常见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长应该对其予以充分理解和及时疏导。如学校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文化教育系列课程,设立个人心理咨询室等。让更多留守少年儿童在生活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有更多地方向人倾诉,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给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心理健康建设一道具有防护性的墙,让他们自己能够不断培养健康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增加其在社会上的适应性,积极健康的自我成长。
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个家。关爱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提高留守儿童学会生的教育质量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方面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能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学困生教育质量问题做出了简单分析,并具体提出了相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只有家校、社会携手共进,携手为儿童,才能真正做到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困境中的孩子都有所依,有所教,有所乐,健康幸福的生活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7页
[2]吴霓,丁杰,唐以志,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04.
[3]庄美芳“留守儿童”学习品质与现状调查报告[J].中小学图书馆情报世界.2006.
[4]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