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源自深刻深刻源自扎实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h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安排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有别于其他知识的传授,强调突出思维的训练,培养良好思维习惯,逐步达到一定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一、课前思考
  1. 教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旨在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两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是找规律,体会规律,第二课时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是在一节课内研究?还是分两节课研究?选择前者,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吃夹生饭,影响后续学习;选择后者,课堂密度又不够(尤其作为公开课),且不便于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反复斟酌后我选择了前者,并把“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区分不同情况下物体的个数,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 怎样教
  找规律的教学重在“找”,不是教师简单的“告诉”,而应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并能深刻理解规律背后的道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只有这样,在遇到复杂、变化的实际问题时,学生才能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考与解决. 否则,就只能抱着一些机械的结论性语言生搬硬套,抑或束手无策.
  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上述三种不同情况有两种不同结果,即“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个数多1”和 “两种物体个数相等”,然而学生要完全弄清这些关系并非易事,因此作业错误总是防不胜防. 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理解深刻呢?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如果能从“一一对应”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简单明朗许多.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个数多1,这是因为从第一个物体开始,每两个为一组,到最后一个物体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物体,故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当两端物体不同时,则正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封闭植树问题则可转化为两端物体不同的直线植树问题.
  二、课中实践
  1.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① 教师在黑板上一一间隔贴红、蓝吸铁石. 问:猜一猜下一个该是什么颜色?同意吗?为什么意见如此一致?
  ② 红、蓝吸铁石的排列有何特点?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③ 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它们的个数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2. 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① 在这个画面当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
  ② 仔细数一数,每一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各是多少?
  比较一下,每一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吗?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 (夾子的个数比手帕多1,兔子的个数比蘑菇多1,木桩的个数比篱笆多1. )
  ③ 师指出:像夹子、兔子、木桩这样排在两端的是两端物体,而手帕、蘑菇、篱笆就是中间物体. 那么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
  ④ 想一想,为什么两端物体的个数会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
  引导学生理解:两头都是夹子,最后一个夹子没有对应的手帕,所以夹子多了1个.
  ⑤ 教师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时,根据一一对应的关系,最后一个物体没有相对应的物体了,所以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课后反思
  1. 深刻源自扎实
  本课重在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感悟和理解“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教学中不只限于找到规律,更要理解规律背后的道理;动手操作时不只限于摆一摆、说一说,更要借助直观联想出数量更多时两种物体的个数,帮助学生建构一一间隔排列的模型;完成想想做做练习时不只满足于学生能说出答案,更要学生弄清在具体问题中,求的到底是两端物体的个数还是中间物体的个数.
  2. 灵活源自深刻
  上完课后的我一直沉浸在喜悦中,因为成功地实施了教学预案,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批改完学生当天的作业后,有一道错题引起了我的注意,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操场一周种了8棵树(旁边画着图),每两棵树之间插一面彩旗,共插彩旗多少面?作业中除了这题(封闭植树问题),其余题目(直线植树问题)几乎没有什么错误. 学生对于封闭植树问题理解不够深刻?我不是组织学生观察红、蓝吸铁石围成一个封闭图形时两种物体的个数了吗?而且把直线排列的两种情况都围成了封闭图形,学生已经感受到封闭的一一间隔排列其实就是直线植树问题中两端物体相同的情况呀?我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原因. 首先,封闭植树问题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不如直线植树问题简单和明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我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因为怕学生不会和难理解,教师的操作代替了学生的操作,封闭植树问题与两端物体相同的直线植树问题的联系,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而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遇到变化的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思考与解决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他文献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苏霍姆林
【摘要】 创设数学情境是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本文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从而唤起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 数学情境;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们知道,语言学习注重语境. 与之类似的,注重数学情境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 新版教材的优点之一是以情境作为手段来引入知识. 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
【摘要】高职数学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提出了分层教学模式,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如何利用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探索;实践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近年来,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标准也有所下降,学生之间文化素质差异巨大,整体来说,基础都较
【摘要】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性的学科,我们想要将数学的抽象性转换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学会学以致用,将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难题,在生活中实现数学的用处,体现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学以致用;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正由于它的这
数学是一门推理严密和抽象概括性强的学科.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处在形成时期,并且高中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越来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与深入分析,从而深刻掌握这些数学概念与规律,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
【摘要】工作纸的设计主要体现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设计与课堂的优化教学设计.从而对课堂增效,对学生的主体性增效,提高质量,减轻学生的精神、学业负担.  【关键词】工作纸;自主学习;实践  体验型课堂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去探索知识意义,获取经验.一是吸取显性的意义知识,可以通过“传播——生存”增长知识,需要体验学习,当然,这并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二是感悟默契的经验知识,
【摘要】 数学解题思考活动的核心内容和动力就是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构架、解题思维、解题步骤、错解根本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训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确保审题成功率,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宏观把握解题规律,提高解题综合能力,更能通过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反思性学习,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感悟和成长.  【关键词】 反思;数学;解题能力  反思,顾名思义,指的是回过头来
【摘要】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重新回顾知识点以及做好对新知识的衔接. 本文首先阐述了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小结的必要性,然后举例说明了在课堂教学中小结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小结  “好的开端,不如好的结尾”. 一个成功的课堂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的袅袅不尽的余音,给人无尽的回味,是加深印象、增强记忆、促使学生思维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关键,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
【摘要】 巧用幽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课之初运用幽默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开始新的学习;在概念理解、重难点处幽默点拔,可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思维;课尾以幽默结束,让学生回味无穷. 巧用幽默,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幽默;课堂;精彩  調查表明,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通常是富有幽默感的老师. 幽默风趣,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 幽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活泼;幽默能起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可见,提出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开端. 所以,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特别重要. 以下就是笔者对小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及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的初步分析和探究.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