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牧师的黑面纱》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4494702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的短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1837)是美国早期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最先发表于1836年,随后于1837年出现在霍桑的短篇故事集《故事重述》中。在《牧师的黑面纱》中,霍桑以其精细熟练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深奥的文化宗教含义,使它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牧师的黑面纱》讲述的是年轻而颇有作为的胡珀牧师(Mr. Hooper)在某天礼拜时突然带上了黑面纱,一直到最后去世都拒绝摘下,为此他遭到人们的排斥,未婚妻也弃之而去,然而他为什么会带上黑面纱是胡珀牧师至死都不肯透漏的秘密。作者在文章开头注释中说:有位约瑟夫·穆迪牧师(Minister Mudi)与这里所讲的胡珀牧师有相同的怪癖,不过,他的面纱含义不同,他因失手杀死一位好友,于是从那天直到死都带着面纱。至于如何不同,小说自始至终都未透漏,有待于读者自己分析。
  伊丽莎白(Elizabeth)是《牧师的黑面纱》中唯一主要女性角色,她作为胡珀牧师的未婚妻在文中只出现过两次。虽然文章大部分篇幅都未涉及到伊丽莎白,但仅存的两处仍能透出她人格中所包含的精神和弱点,从而看到浪漫主义时期女性及宗教影响下人们的内心世界。本论文旨在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比如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和从细节描写入手,解读伊丽莎白的人物性格,以小见大,解析霍桑的写作意图。
  一、偏听偏信而忠贞不渝的女性形象
  作者在小说中没有明确说明牧师戴黑面纱的原因,但通过分析可知晓大概。小说中胡珀牧师主持一位年轻姑娘的婚礼,他朝棺材俯身时面纱从额头垂下来,"牧师露出真相的刹那间,姑娘的遗体微微一动,打了个寒战,尸衣和薄纱帽都窸窣作响"(霍桑,2000:25),后来送葬时有人说:"俺好像觉得,方才牧师跟这姑娘的魂儿手拉手,一块儿走呐。"(霍桑,2000:25)人们普遍认为牧师跟这个姑娘曾有过不轨关系,对姑娘的死有直接责任,事实上,这种臆想难免有些偏颇,完全出自对黑面纱的恐惧,原因有二,其一,作者在全文开头注释上已说明约瑟夫·穆迪牧师的面纱与胡珀的含义不同,穆迪牧师是因为失手杀死好友而戴面纱,如果胡珀牧师戴面纱的原因是他杀死了姑娘或与姑娘的死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岂不是含义就大差不差了吗?其二,胡珀牧师戴面纱和姑娘死去是同一天,人们难免想象着这之间非巧合的因素,其实牧师戴上面纱后做的第一场礼拜,就有神经脆弱的女人受不了恐惧提前退席,而且在之后的婚礼上,新娘见到牧师后也瑟瑟发抖、面如死尸,还有一个将死的罪人不停地呼喊胡珀牧师,他不到场就不咽气。可见人人都恐惧面纱,一靠近面纱就浑身战栗,实在不能说那个迷信的老太婆所见证的就是胡珀牧师带上面纱的原因,说不定老太婆也是出于幻觉或想象呢。另外,胡珀牧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这不难看出,小说前几段中提到:"胡珀牧师年届三十,一派绅士风度,虽仍未成家,却不失牧师该有的整洁干净,仿佛有位周到的妻子已为他浆洗过领箍,刷净了一周来落在礼拜天这身法衣上的灰尘"。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会因为内心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邪念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就会导致神经症。而胡珀牧师由于自卑心理严重,过分追求超我,从而有一定强迫症行为,这时一件事发生了,有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让他意识到自己渴望的完美中的不足,于是坚持要带上黑面纱赎罪。这件事有可能是突然发生的意外,也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罪过,文中没有体现,我们读者只有自己定论。
  以上对牧师戴黑面纱原因的分析,就是伊丽莎白的偏听偏信性格的有力证据,因为一切都没有定论,一切都是道听途说,况且人们对胡珀和姑娘关系的猜想无凭无据,牧师更有可能因为一些在别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的原因才进行这样的自我惩罚,而伊丽莎白的行为却是很坚决的,只要牧师不摘下面纱,不澄清谣言,她就义无反顾地离开,爱情在流言蜚語中是多么不堪一击!从她劝说胡珀摘掉面纱的对话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并不是那种天真单纯,自己没有判断力的女人,即便传言四起,她也有能力分析是非对错,甚至探究出爱人奇怪行为的真正原因,但她没有,她已无力面对,只任凭别人的言论击垮自己的信心,可见她内心是懦弱的。霍桑对伊丽莎白的塑造与他在代表作《红字》中塑造海丝特不同,海丝特是一个精神完美的女人,她善良勇敢,个性解放,敢于直面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恰是伊丽莎白所不具备的,事实上霍桑这样写是为了铺陈整篇小说唯一的主角胡珀牧师,体现黑面纱的象征意义。这里的黑面纱有两层符号含义,一是表现牧师对内心罪恶的坦然面对,二是体现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鄙视。牧师戴面纱的过程是赎罪的过程,伊丽莎白的离开和人们的漠视既说明人人有罪,人人企图掩饰自己的罪恶,又表达了个人赎罪过程的艰辛和孤独。另外,每个人都把他当成怪物,未婚妻伊丽莎白也弃他而去,整个镇上,胡珀已被孤立,原因就在于这块面纱让他与众不同,然而胡珀还是胡珀,他本身并没有变,可见人与人之间是何等的冷淡,丝毫的变化就可能遭来鄙夷。因此伊丽莎白偏听偏信形象的刻画有效地服务了小说主旨,是很成功的。
  伊丽莎白忠贞不渝的性格体现小说末尾牧师临去时:"还有那位看护,不是雇来照料垂危病人的女仆,而是漫漫岁月中甘忍寂寞,诸尽凄凉初衷不改,直至这临终一刻的人儿。不是别人,正是伊丽莎白啊!"(霍桑,2000:37)伊丽莎白尽管忍受不起众人非议,抛弃胡珀牧师离去,但心中始终难舍那份爱恋,宁肯一人苦守也不愿另找新欢,爱人临终时不忘尽最后一番职责。这与她偏听偏信的性格并不相悖,她当初离开是自己懦弱趋势,是众人压力所迫,而感情是真实的,只是没有勇气面对罢了。这又吻合了霍桑自身的女性思想,霍桑不赞成女权主义者的所作所为,视她们为疯狂的怨妇,必以失败告终,他对女权运动进行了否定、丑化,认为女人应该高尚、纯洁、美丽、服从忠诚于男性,"爱"是她们的法宝。因此伊丽莎白还是归从于霍桑的这一思想,坚韧不屈,忠贞不渝。
  二、原罪的宗教形象
  霍桑于1804年7月出生于一个富有的清教世家,其祖辈曾迫害过震颤派教徒。他从小就在清教教育中成长,用清教伦理去看待万物的同时又对清教加以批判。清教伦理中最显著的是原罪观,即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和恶根,据《圣经》记载,上帝创造亚当、夏娃后,给他们立了戒条:树上的果子可以随便吃,除了禁果。但夏娃受魔鬼引诱偷吃禁果,又让亚当也吃了一个,他们违背了上帝意愿,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源泉,并遗传给子孙后代,因此人的罪恶是与生俱来的。霍桑的大部分作品都与原罪有关,《牧师的黑面纱》无疑是最显著的之一。胡珀牧师即便是犯了什么样子的罪过,或大或小,归根结底都是原罪的驱使,他内心深感内疚,带上黑面纱赎罪,向世人昭示自己的罪恶,顿时成了罪恶的揭露者,可以说是上帝的化身。伊丽莎白初见头戴面罩的他,故作镇静,还大笑说面纱没什么可怕,只是挡住了她爱的一张脸而已,可是对话进行了一半,"不过,刹那间,有种新感觉取代了忧伤。她不知不觉盯住那块黑纱,突然,仿佛空中出现一道微光,黑纱的恐惧攫住了她。她蓦地起身,对着他直发抖"(霍桑,2000:31),伊丽莎白心中也有罪恶,她企图掩饰,不想被任何人知道,她认为只要隐藏上帝就不会知道,她就免于受惩罚,所以她害怕胡珀,畏惧那个黑面纱,并且选择了逃离,这是伊丽莎白弃深爱的人而去的又一原因。这种原罪的宗教形象不仅存在于伊丽莎白一人身上,而是全体亚当夏娃子孙后代均有的一种特质:胡珀牧师走路的时候,善良胆小的人们会扭脸躲他,胆大皮厚者会故意挡他的路,小孩子们一见他就中断游戏,四下逃散,连他自己都不肯俯身饮静静的泉水,免得被自己的形象吓一跳。原罪意识也是《牧师的黑面纱》这个短篇小说的主旨和灵魂。
  有罪过就需要救赎,胡珀戴上黑面纱希望拯救自己,也希望拯救伊丽莎白及所有世人,但没有一人愿意认错、接受救赎。人们日常到教堂做礼拜,祈求上帝宽恕过错,而当上帝真站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怕了。胡珀赎罪的过程是孤独、痛苦的,爱情远离,众人抛弃,像耶稣在世间受苦受难一样,伊丽莎白及世人因为原罪和原罪引发的一切罪过而选择逃避,这是一种本能所使,是宗教形象的体现。伊丽莎白是众人的代表、原罪的体现,又不同于旁人,她的形象告诉读者爱情不能战胜人心中对惩罚的恐惧,且爱得越深,内心的恐惧就越深,胡珀当初请求她忍耐他,不要抛弃他,她虽然没有表现出急迫的心情,但与仓皇逃窜没有什么区别,她一句话都没留下,一走了之,直到牧师将死才又一次出现。其实众人也是爱戴、尊敬胡珀的,"胡珀布道有方,远近闻名。他不以力量取胜,对教民们总是尽量好言相劝,导引大家朝向天国,而不靠雷霆般的圣谕驱赶人们奔向那里"(霍桑,2000:17),才会有恐惧,就像大家爱上帝,又畏惧上帝一样。
  综上所述,伊丽莎白这一人物虽仅在《牧师的黑面纱》中出现两次,但起的铺陈作用为小说主题的体现和作者写作意向的展现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她偏听偏信的性格和固有的原罪特质使胡珀牧师的赎罪过程艰难、孤独,而忠贞不渝的个性又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女性思想。通过对伊丽莎白的人物解析,我们对作品生成、发展的脉络有了较客观的基本把握,我们应客观认识作品的特定历史条件,在其特有的文化、宗教、背景下客观地分析角色特征,从而认识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牧师的黑面纱》作者写作时留有悬念,因而有不同解读,值得我们不断重读,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霍桑."心理罗曼史"的开创者霍桑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王佐良.美国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3]许绮.再读《牧师的黑面纱》[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余薇.解读《牧师的黑面纱》中的符号含义[J].读与写杂志,2008,(8).
  [5]虞毅,胡芳.揭开《教长的黑面纱》[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6]张晓毓.论霍桑的女性思想[J].理论观察,2006,(4).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由于电网的安全操作运行对企业、相关部门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继电保护工作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也由于继电保护以及其安全自动装置具有更新快、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对于继电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也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近些年来相继出现的一些事故反映继电保护工作人员误操作、误整定和误接线所引起的事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严重制约了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准。如何提高继电保护工作的安全
期刊
在作品中,陶弟丰姿潇洒,言谈骚雅,无疑是陶渊明的化身,由于时代不同,他虽然爱菊爱酒,风雅一如陶渊明,但也有迥异的特色。经过士-商-士的转变过程,以及醉死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塑造的陶弟是一个典型的"士魂商才"的人物:经商才能高超,内心坚持士的精神。  菊花被尊为四君子之一,代表士人孤高绝俗、坚贞自守的品格。陶渊明十分爱菊,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
期刊
最近,无论在电视媒体或是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原生态"几个字。"原生态"到底是什么?从文化解释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事物原始生存的状态",是指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形下事物所呈现的自然面貌。"原生态"具有"自然的原生态"(原生态自然)与"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文化)两层涵义。原生态文化是指古老文化原型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的价值究竟何在
期刊
一、小产权房的法律属性  小產权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是由农民自行组织建筑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所以它并不真正构成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它主要有如下几个法律特征:  (一)小产权房的土地使用不合法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是不可以出租、转让、买卖或者用于非农业建设。任何个人或单位需要使用土地进行建设的,就必须依法进行申请使用国有土地。除了本集体经济组织成
期刊
一、'隐含读者'的理论意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理论突破形式主义的重围,在文本研究方法上把读者地位提升到了空前高度。由伊塞尔首先提出的'隐含读者'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建立一个理论上可行的读者模型。对于叙事学而言,隐含读者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了文学语言研究的转向,即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文本-读者关系为中心。要想从读者角度来进行文本研究,首先要了解文本-读者关系。由于读者千变万化,各
期刊
《诗经》305首诗中,爱情诗约有40多首,这些爱情诗堪称千年婉美的情韵,浪漫爱情的颂歌,让后人广为传颂,吟咏至今。这些爱情诗非常广泛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   一、《诗经》爱情诗中男女关系  一类关系:爱慕表达得热情率真。青年男女常常用诗歌率真大胆地表白爱情,感情诚挚、热烈、纯朴、自然。男子对女子的悦慕,如《郑风· 出其东门》、《周南· 关雎》等,女子对男子的爱恋,如《
期刊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是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他认为概念化、公式化的平庸作品的产生,在根本上是由于教条主义扼杀了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创造精神,为了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不致衰落,就必须加强作家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并指出这是"文艺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事实上,胡风文学理论的关注点始终是强调作家在生活与文学之间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凭着自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影响深远。  一、"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基本内
期刊
自2010年3月开始,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陆续在国内报刊上发文指清华大学汪晖教授的著作涉嫌剽窃,至今已有百多位国内外学者卷入争议中。有人提议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组成联合调查委员会,彻查此事,但也有人认为汪晖著作中不存在任何剽窃。笔者认为争议的焦点是在王彬彬所列举汪晖的系列著作中大量段落是学术引用行为的不规范还是侵犯著作权的剽窃行为。让学术的归学术,法律的归法律,此事件在学术上不仅仅有重要的意义,从法
期刊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运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
期刊
成立于1988年、总部设在福州的兴业银行,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2月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1166),注册资本50亿元。截至2009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3321.62亿元,股东权益为595.97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0.54%。全年累计实现税后利润132.82亿元。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9年7月发布的全球银行1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