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305首诗中,爱情诗约有40多首,这些爱情诗堪称千年婉美的情韵,浪漫爱情的颂歌,让后人广为传颂,吟咏至今。这些爱情诗非常广泛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
一、《诗经》爱情诗中男女关系
一类关系:爱慕表达得热情率真。青年男女常常用诗歌率真大胆地表白爱情,感情诚挚、热烈、纯朴、自然。男子对女子的悦慕,如《郑风· 出其东门》、《周南· 关雎》等,女子对男子的爱恋,如《郑风·褰裳》、《郑风·东门之墠》、《召南·摽有梅》等。
一类关系:男女幽会相会的古朴自由。主要表现民间存在着一种男女欢会、自由选配的风俗。大多在春天进行,政府所鼓励的青年男女自由求偶方式。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召南·野有死麕》等。
一类关系:求之不得惆怅痛苦与控诉。表达爱情途中矛盾、烦恼、惆怅与控诉,如《秦风· 蒹葭》、《郑风·子衿》、《鄘风·柏舟》等。
二、《诗经》爱情诗的中女性形象
少女形象。这一形象群的女性,一类是充满着张扬的个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有的热情泼辣,有的单纯简单。如《召南·摽有梅》中的女子向意中人坦白:"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邶风·静女》中,善良、美丽的静女和情郎在僻静的城隅相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类是少女矜持畏缩,在爱情受到阻挠和破坏后,忍痛辞绝,欲爱不能。如《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心爱着邻家的小伙子,"其室则迩",却不敢主动接近他。一类是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如《王风·大车》中"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弃妇形象。这一形象群的女性,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遭弃后,生活悲惨,孤立无助,有的懦弱痴情,有的刚烈倔强,有的彷徨疑惧。《邶风·谷风》中的女子勤劳善良,在艰难困苦时,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但遭到丈夫遗弃。"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氓》更是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
思妇形象。这一形象群的女性,男子服役远征,女子思念丈夫,情重绵长。《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都再现了思妇形象。《召南·殷其雷》,丈夫在外行役,妻子在家惦念,盼夫早归,"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三、《诗经》爱情诗的中男性形象
正直、阳光、健康、忠厚的男性形象。这一形象群的男性,有的是阳光男孩,如《周南·关雎》中,男主人公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辗转反侧"。有的是忠厚淳朴,如《邶风·静女》中,男青年对静女感情炽热,相思无限。还有民间懂得善待家人、品味生活的男性。如《郑风·女曰鸡鸣》中的男主人公夫唱妇随、夫妻恩爱。"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配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配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
负心汉、荒淫无耻的男性形象。这一形象群的男性,有的忘恩负义、粗暴冷酷。如《卫风·氓》通过妇女的诉说揭露出一个喜新厌旧的男子形象,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邶风·日月》中,叙述了一个冷酷无情,经常虐待妻子的男性:"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召南·行露》中记录了一个强横男子,采取强硬手段要聘娶有夫之妇,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征夫的形象。《诗经》中有很多作品描述服役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和家人。《邶风·击鼓》表达的是战士恐怕不能白头偕老情愫。"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卫风·伯兮》中,记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征夫形象。"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瑗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悔。"
参考文献:
[1]张宇清.〈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女性艺术形象[J].剧影月报,2006,(6).
[2]张国际.〈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J].美与时代,2005,(1).
[3]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3).
[4]李金坤.〈诗经〉爱情诗艺术美的多面展示[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一、《诗经》爱情诗中男女关系
一类关系:爱慕表达得热情率真。青年男女常常用诗歌率真大胆地表白爱情,感情诚挚、热烈、纯朴、自然。男子对女子的悦慕,如《郑风· 出其东门》、《周南· 关雎》等,女子对男子的爱恋,如《郑风·褰裳》、《郑风·东门之墠》、《召南·摽有梅》等。
一类关系:男女幽会相会的古朴自由。主要表现民间存在着一种男女欢会、自由选配的风俗。大多在春天进行,政府所鼓励的青年男女自由求偶方式。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召南·野有死麕》等。
一类关系:求之不得惆怅痛苦与控诉。表达爱情途中矛盾、烦恼、惆怅与控诉,如《秦风· 蒹葭》、《郑风·子衿》、《鄘风·柏舟》等。
二、《诗经》爱情诗的中女性形象
少女形象。这一形象群的女性,一类是充满着张扬的个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有的热情泼辣,有的单纯简单。如《召南·摽有梅》中的女子向意中人坦白:"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邶风·静女》中,善良、美丽的静女和情郎在僻静的城隅相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类是少女矜持畏缩,在爱情受到阻挠和破坏后,忍痛辞绝,欲爱不能。如《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心爱着邻家的小伙子,"其室则迩",却不敢主动接近他。一类是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如《王风·大车》中"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弃妇形象。这一形象群的女性,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遭弃后,生活悲惨,孤立无助,有的懦弱痴情,有的刚烈倔强,有的彷徨疑惧。《邶风·谷风》中的女子勤劳善良,在艰难困苦时,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但遭到丈夫遗弃。"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氓》更是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
思妇形象。这一形象群的女性,男子服役远征,女子思念丈夫,情重绵长。《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都再现了思妇形象。《召南·殷其雷》,丈夫在外行役,妻子在家惦念,盼夫早归,"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三、《诗经》爱情诗的中男性形象
正直、阳光、健康、忠厚的男性形象。这一形象群的男性,有的是阳光男孩,如《周南·关雎》中,男主人公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辗转反侧"。有的是忠厚淳朴,如《邶风·静女》中,男青年对静女感情炽热,相思无限。还有民间懂得善待家人、品味生活的男性。如《郑风·女曰鸡鸣》中的男主人公夫唱妇随、夫妻恩爱。"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配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配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
负心汉、荒淫无耻的男性形象。这一形象群的男性,有的忘恩负义、粗暴冷酷。如《卫风·氓》通过妇女的诉说揭露出一个喜新厌旧的男子形象,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邶风·日月》中,叙述了一个冷酷无情,经常虐待妻子的男性:"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召南·行露》中记录了一个强横男子,采取强硬手段要聘娶有夫之妇,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征夫的形象。《诗经》中有很多作品描述服役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和家人。《邶风·击鼓》表达的是战士恐怕不能白头偕老情愫。"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卫风·伯兮》中,记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征夫形象。"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瑗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悔。"
参考文献:
[1]张宇清.〈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女性艺术形象[J].剧影月报,2006,(6).
[2]张国际.〈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J].美与时代,2005,(1).
[3]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3).
[4]李金坤.〈诗经〉爱情诗艺术美的多面展示[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