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是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他认为概念化、公式化的平庸作品的产生,在根本上是由于教条主义扼杀了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创造精神,为了使作家的主观精神不致衰落,就必须加强作家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并指出这是"文艺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事实上,胡风文学理论的关注点始终是强调作家在生活与文学之间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凭着自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影响深远。
一、"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基本内涵
首先,胡风倡导作家要有服务于时代生活的责任感。
胡风提出"主观战斗精神"是为了克服当时文坛上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倾向。他认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是在两种似是而非的不良倾向中进行的,一种是主观公式主义(标语口号是它原始的形态),一种是客观主义(自然主义是它的前身)",[1]他就是在对这两种倾向的斗争中树立起自己的理论旗帜,如陈思和所说:"胡风对中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工作,是从对左翼文学内部的两种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开始的。"[2]
在《现实主义在今天》一文中,胡风对"主观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批评。在他看来,"主观公式主义"是一种僵死的"态度"和 "看法",它认为在这种"公式主义"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主观精神,创作出的作品也"不能够发生大的艺术力量",为此,我们应该由"生活里汲取热力",创作出"说出了生活真实的文艺作品"。同时,"客观主义"又被称为"自然主义",在这一创作倾向的指导下,作家主体"失掉了和广大人生脉搏的关联",创作出的作品成了"生活现象底留声机片",因而,胡风极力反对"冷观"的"客观主义",强调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观精神。
其次,胡风认为作家应有对于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与突击力。
在《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一文中,胡风曾指出:"……结果当然会引起主观战斗精神底衰落,主观战斗精神底衰落同时也就是对于客观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底衰落。……"在这里,胡风将"主观战斗精神"的衰落归结为对于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的衰落,反之,所谓"主观战斗精神"的实质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简言之,"把握力"即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居高临下地认识、理解、分析与掌握的能力;"拥抱力"即作家深入生活、追随生活,并从深层了解生活的能力;"突击力"即作家敢于突破庸常生活的麻痹而有所创新。
以上就是"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两种基本内涵,有学者指出:"人的主体性--主体与客体以创作实践为中介的联结--作家以主观战斗精神搏得作品中主客体的统一,这就是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
二、"主观战斗精神" 理论的当代意义
首先,"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启示作家要坚持主体的创造性。
近年来,当代文学中对作家的主体精神强调的不够深入,而"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却能启示当代作家凸显个人的主体因素,建构其自身的主体性,胡风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采取战斗的姿态,强调作家在创作中的自我斗争,他认为作家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从而去发现、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斗争,批判现实生活的不合理现象,通过文学实践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其次,"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提醒作家要树立独立人格意识。
面对当代文坛创作面临的困境之一--文学正在被市场经济"边缘化",为了改善文学的这种生存状态,当代作家应该树立独立人格意识。正如胡风,他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这一论证虽一度受到了怀疑和批评,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他曾说:"为了中国的反封建和争取民主个性解放、个性价值、个性的主体性与庄严,人们一直在做着精神探求……将来在新的形势下也还要做这种探求。"胡风也正是凭着这种人格力量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精神的永恒。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独立人格意识理解为一种敢于说真话,敢于直面现实人生的战斗姿态。胡风始终对现实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立场。如他曾说:"如果一个作家真正被'宗派的绳子'征服了,那他的心灵就是因为对时代要求说了谎而负伤,鄙弃自己,丧失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基本的东西的品质,伤口扩大起来,从此枯死下去,再也不是一个作家了,顶多也不过是磨成一个无灵魂的文字工匠而已。"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作家不应该被商业利益驱使而创作出大量的平庸媚俗的作品,而应该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取向,应该以自己的精神力量与物欲横流的社会划清界限,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之地,以此来实现超越生存、超越自己的人生之境。这些也可以说是胡风及其"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凸显了作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个人主体意识的强调,对个人独立自主品格的张扬,在当代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胡风"至今仍然是个没有结束的话题",[7]他的影响不仅属于三四十年代,属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给当代文学界予以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当代文学走向健康、健全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獻
[1]胡风.胡风选集(第一卷).文艺理论和评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陈思和.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2).
一、"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基本内涵
首先,胡风倡导作家要有服务于时代生活的责任感。
胡风提出"主观战斗精神"是为了克服当时文坛上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倾向。他认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是在两种似是而非的不良倾向中进行的,一种是主观公式主义(标语口号是它原始的形态),一种是客观主义(自然主义是它的前身)",[1]他就是在对这两种倾向的斗争中树立起自己的理论旗帜,如陈思和所说:"胡风对中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工作,是从对左翼文学内部的两种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开始的。"[2]
在《现实主义在今天》一文中,胡风对"主观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批评。在他看来,"主观公式主义"是一种僵死的"态度"和 "看法",它认为在这种"公式主义"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主观精神,创作出的作品也"不能够发生大的艺术力量",为此,我们应该由"生活里汲取热力",创作出"说出了生活真实的文艺作品"。同时,"客观主义"又被称为"自然主义",在这一创作倾向的指导下,作家主体"失掉了和广大人生脉搏的关联",创作出的作品成了"生活现象底留声机片",因而,胡风极力反对"冷观"的"客观主义",强调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观精神。
其次,胡风认为作家应有对于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与突击力。
在《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一文中,胡风曾指出:"……结果当然会引起主观战斗精神底衰落,主观战斗精神底衰落同时也就是对于客观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底衰落。……"在这里,胡风将"主观战斗精神"的衰落归结为对于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的衰落,反之,所谓"主观战斗精神"的实质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简言之,"把握力"即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居高临下地认识、理解、分析与掌握的能力;"拥抱力"即作家深入生活、追随生活,并从深层了解生活的能力;"突击力"即作家敢于突破庸常生活的麻痹而有所创新。
以上就是"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两种基本内涵,有学者指出:"人的主体性--主体与客体以创作实践为中介的联结--作家以主观战斗精神搏得作品中主客体的统一,这就是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
二、"主观战斗精神" 理论的当代意义
首先,"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启示作家要坚持主体的创造性。
近年来,当代文学中对作家的主体精神强调的不够深入,而"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却能启示当代作家凸显个人的主体因素,建构其自身的主体性,胡风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采取战斗的姿态,强调作家在创作中的自我斗争,他认为作家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从而去发现、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斗争,批判现实生活的不合理现象,通过文学实践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其次,"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提醒作家要树立独立人格意识。
面对当代文坛创作面临的困境之一--文学正在被市场经济"边缘化",为了改善文学的这种生存状态,当代作家应该树立独立人格意识。正如胡风,他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这一论证虽一度受到了怀疑和批评,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他曾说:"为了中国的反封建和争取民主个性解放、个性价值、个性的主体性与庄严,人们一直在做着精神探求……将来在新的形势下也还要做这种探求。"胡风也正是凭着这种人格力量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精神的永恒。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独立人格意识理解为一种敢于说真话,敢于直面现实人生的战斗姿态。胡风始终对现实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立场。如他曾说:"如果一个作家真正被'宗派的绳子'征服了,那他的心灵就是因为对时代要求说了谎而负伤,鄙弃自己,丧失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基本的东西的品质,伤口扩大起来,从此枯死下去,再也不是一个作家了,顶多也不过是磨成一个无灵魂的文字工匠而已。"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作家不应该被商业利益驱使而创作出大量的平庸媚俗的作品,而应该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取向,应该以自己的精神力量与物欲横流的社会划清界限,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之地,以此来实现超越生存、超越自己的人生之境。这些也可以说是胡风及其"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凸显了作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个人主体意识的强调,对个人独立自主品格的张扬,在当代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胡风"至今仍然是个没有结束的话题",[7]他的影响不仅属于三四十年代,属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给当代文学界予以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当代文学走向健康、健全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獻
[1]胡风.胡风选集(第一卷).文艺理论和评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陈思和.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