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牛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cleni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三门峡市上村岭的虢国墓地,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发掘后,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动物玉雕。特别是90年代国君兆域区的发掘清理,出土的象生动物玉雕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不仅包含了神化动物形象,而且各种飞禽走兽都有发现,种类几乎囊括了北温带所有的物种。玉牛就是其中数量较多的一类。发掘的18座墓中共出土了10余件牛形玉器,下面分别做一简介。
  玉牛头(见图1),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高11厘米,宽9厘米,厚0.6厘米。青玉,全部受沁呈土黄色。玉质较细,微透明。正面作牛首形,头顶双角耸立,旁出双耳呈凹面状,中部一对横向臣字目,下端中间有一个穿孔。背面为平面。
  玉牛头(见图2),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高3.1厘米,最宽1.9厘米,厚1.1厘米。青玉。浅豆青色,因受沁局部有土黄色或褐色的斑块。玉质细腻,微透明。正面作牛首形,牛头顶有双角耸立,两旁尖耳竖起,臣字目。背面为平面,中间有一纵向切割痕,自牛头顶端至嘴部纵向有一通天穿孔。
  跪卧玉牛,共三件,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尺寸分别为:高3.1厘米,长4.5厘米,厚0.65厘米(见图3);高3.8厘米同,长5.4厘米,厚0.5厘米(见图4);高3.4厘米,长5厘米,最厚处1.1厘米(见图5)。皆为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有黄褐色斑块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片雕。整体作跪卧状,前腿跪地,后退或半蹲或蜷伏。牛首侧视,低头,梭形目,竖耳,双钝角耸立,短尾贴于两臀之间。口部有一穿孔。牛背部中央鼓起。做工精细,正面皆以阴刻线勾勒出牛身轮廓部位。图3、图4的背面为素面,口部有一斜穿;图5背面纹样与正面相同,前腿弯曲形成一圆穿。
  站姿玉牛(见图6),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高2.6厘米,长4.3厘米,厚0.65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有浅褐色斑块。玉质细腻,微透明。厚片雕。体作站立状,翘首平视,张口似叫,梭形目,竖耳,耸角,粗腿,尾紧贴于两臀之间。两面以阴刻线勾勒出牛身轮廓部位。口部有一穿孔。
  站姿玉牛(见图7),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高2厘米,长4.2厘米,厚1.7厘米。黄玉。浅黄色,受沁有少许黄褐色或灰白色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体作站立状,平首直视,口微张,臣字眼,尖耳,双角贴于头侧,短尾贴于两臀之间,腿较短。口部有一斜圆穿。
  圆雕玉牛(见图8),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高2.6厘米,长5.4厘米,厚2.3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受沁有少许黄褐色或灰白色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圆雕。体作卧姿,平首前视,口微张,臣字目,尖耳,牛尖角向后弯曲,短尾贴于两臀之间。口部有一斜圆穿。
  圆雕玉牛(见图9),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2国君夫人墓。长4.75厘米,高2.05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因局部受沁呈棕黄色。圆雕。曲腿而卧。头上有臣字眼,细线眉,双耳凸起呈叶形,身和角部饰双阴线云纹,腿和蹄部有轮廓线。下唇部有一斜穿。
  圆雕玉牛(见图10),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6贵族夫人墓。长5.2厘米,宽4.1厘米,高2.2厘米。青白玉。浅冰青色,大部受沁呈灰白色。玉质细腻。圆雕。臣字目,侧首于前,双角弯曲脊上,双腿曲卧,短尾附臀。全器神态宁静,嘴部有一斜穿。
  站姿玉牛(见图11),出土于虢国墓地M2012国君夫人墓。高2.65厘米,长5.5厘米,厚0.7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局部受沁呈棕黄色。呈站立状,简单刻画出牛的眼、耳、蹄等轮廓。
  虢国墓地出土的这几件玉牛形器,皆为佩饰。它们材质优良,造型逼真,做工精湛,是玉雕动物中的精品。尤其是几件圆雕作品,寥寥数刀就勾勒了牛的轮廓,或卧或站,形象逼真,给人以美感。这几件圆雕玉牛中,有属于商代的玉器,它们厚重的造型、简练的刀工、方折的线条及典型的臣字眼,完全是商代玉雕的特点。例如,M2012的圆雕玉牛(见图9),背上的方折云纹是商代玉雕的典型工艺;M2009的青玉牛(见图8),造型质朴,憨态可掬。上述玉牛中也有属于西周早期的作品,造型相比商代玉牛更加明晰,线条趋于平滑。如M2009出土的几件跪卧玉牛(见图3~图5),玉工除了雕刻出了牛的头部和身体外,还清晰地刻画了牛的肩胛骨、臀部及蹄足等部位,造型更加细化生动;M2001出土的玉牛头(见图1),眼睛虽然还是臣字目,但眼睛的线条已经比较柔和了,不再是棱角分明的方折线。其实,西周早期的玉雕和商代的玉雕区别不是很大,到西周中晚期,两代玉器之间的区别才逐渐明显,如造型更加剪影化、臣字眼眼角带勾、纹饰线条更加圆滑流畅等。
其他文献
6月6日下午,温州博物馆三楼休闲吧内传来整齐的诵读声,一场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在这里展开。本次活动由温州博物馆与鹿城党群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特别邀请国学老师陈胜利为来自鹿城区党群馨博公益读经班和平阳公益读经班的15位孩子讲学,并诵读国学经典。
期刊
戴本孝(1621—1693年),字务旃,号前休子,安徽和县人,其父戴重因抗清失败绝食而卒。本孝一生不仕,隐居鹰阿山中,故号鹰阿山樵。他多次游历黄山,写其胜景,与石涛、梅清并称“黄山画派”。常以枯笔勾廓,用侧锋干笔焦墨皴擦,犹如素描所表现的黑白灰明暗关系。墨色清远苍浑,立体感强,意境空疏荒寒,近于元人的体格而不落陈规,表现作者内心幽寂沧桑之感。  戴本孝早年作品远宗董源、巨然、元四家,近法董其昌,融
期刊
粤绣,又名广绣,是广东刺绣的总称,包括广绣和潮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粤绣以它艳丽夺目的色彩效果、繁华热烈的图案布局、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成为岭南大地声名显赫的文化艺术名片。  粤绣是广东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相传与黎族织锦同出一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粤绣是在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承、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下开出的艺术
期刊
6月12日,国家文物局划拨周代青铜器入藏上海博物馆仪式在上海博物馆举行。此前,国家文物局决定,将美籍华人范季融、胡盈莹夫妇捐赠的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收藏。此次划拨的9件周代青铜器源自甘肃秦公墓和山西晋侯墓,是研究秦国和晋国早期历史、艺术及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期刊
铜镜是以青铜为原料熔铸而成的照面饰容用具,是日常实用性与艺术创新性相互融合的结晶。唐朝繁荣兴盛的经济与博大精深的文化,使铜镜熔铸业得以全面发展。铜镜纹饰取材广泛写实,铸造风格鲜明规整,艺术形式多变生动,工艺技术创新精湛,在质地、纹饰、外形、内涵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  下面将驻马店市博物馆藏唐代铜镜介绍如下,以供读者赏析。  瑞兽葡萄镜(图1),汝南县马乡镇大王庄出土。直径14厘米,厚1
期刊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不断的特殊时期,动荡、分裂的乱世,使得大批中原人士南迁,为南北文化的融合、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宗教的发展等提供了机会。特别是思想文化的活跃,引发了这一时期艺术文化特点的转变。孙吴时期制瓷工艺特别是魂瓶的装饰内容、题材、造型等方面深受这一时代变迁的影响。  魂瓶是一种特殊的随葬品,考古界又称其为堆塑罐或称谷仓罐,是主要流行于三国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的随葬明器,流行区
期刊
寿屏是专为祝寿而创作,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寿品,以工艺精湛、装饰华丽而著称,是一种庄重而高雅的寿辰礼品。本文所介绍的寿屏是字体饱满、气宇轩昂的颜体书法,是非常罕见的何绍基楷书作品。据研究,这套寿屏是由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孔继鑅撰文,同年进士何绍基书写,祝贺同年进士韦坦之母余太宜人七十寿辰的礼品。因此,这套寿屏凝聚了三位同年进士的心血,不仅见证了他们的同年之谊,也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尊老敬老的
期刊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得真,听得明。”这就是长篇小说《西游记》关于齐天大圣—孙悟空横空
期刊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比工业清洁、比农业效益高,从行业分类来说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同时它既是经济产业,又是文化事业,具有文化性质,可以表现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旅游业通过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能够有效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对刺激地方经
期刊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不仅在书法领域有精湛的造诣,以苍浑秀雅、瘦劲飘逸的行草书造诣享有“当今草圣”的美誉;在绘画上也具有相当的地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以山水画的成就而著称于世,堪称一代山水画大师。  《终南纪游图》,是林散之在1943年以自己游览终南山为内容所创制的一件山水画精品。该画的诞生与林散之同国民党的重要将领李宗仁、李品仙的交际有关。20世纪40年代,李宗仁将林散之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