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儿童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生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二、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
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手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要用 表示,这就是分数。然后结合实际讲解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
如除数是整数的数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4、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四、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主体性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参与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全体学生都参与;第二,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活动的全过程。就课堂而言,参加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参与目标的制定与确认,参与例题的学习与讨论,参与练习与改错,参与评价与总结等。就课外活动而言,要让学生参与制定活动主题和制定活动方案,参加考察、调查、访问、咨询、搜集、尝试等实践活动,进行交流、研讨、汇报、展示等活动。
2、创建自主学习活动的环境。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尽可能周到的教学支持和服务,在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模式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必须从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便于学生接受,便于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出发,做到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同时,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听阅览室形式提供支持服务,以适应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需要。
3、切实转变观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面授教育条件下,教师对学生是“背着走”或“抱着走”,学生离开了老师就寸步难行,自主学习教育就得转变这种观点。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着导学作用,为学生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学习方法等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只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自学能力,从而为更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自主探索,效果评价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形成和发展。
“自主探索,效果評价”就是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引发的问题,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同下,释义思辨,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分析问题结构,构思解题思路,汇报学习成果,共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儿童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生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二、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
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手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要用 表示,这就是分数。然后结合实际讲解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
如除数是整数的数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4、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四、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主体性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参与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全体学生都参与;第二,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活动的全过程。就课堂而言,参加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参与目标的制定与确认,参与例题的学习与讨论,参与练习与改错,参与评价与总结等。就课外活动而言,要让学生参与制定活动主题和制定活动方案,参加考察、调查、访问、咨询、搜集、尝试等实践活动,进行交流、研讨、汇报、展示等活动。
2、创建自主学习活动的环境。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尽可能周到的教学支持和服务,在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模式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必须从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便于学生接受,便于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出发,做到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同时,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听阅览室形式提供支持服务,以适应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需要。
3、切实转变观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面授教育条件下,教师对学生是“背着走”或“抱着走”,学生离开了老师就寸步难行,自主学习教育就得转变这种观点。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着导学作用,为学生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学习方法等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只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自学能力,从而为更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自主探索,效果评价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形成和发展。
“自主探索,效果評价”就是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引发的问题,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同下,释义思辨,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分析问题结构,构思解题思路,汇报学习成果,共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