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是有塞内加尔血统、但出生成长于法国的作家玛丽?恩迪亚耶的作品,获得2009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令其成为100多年来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黑人女性作家。对于玛丽?恩迪亚耶这位女作家,有人称之为“我们时代的伍尔芙”,至于《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这部作品,有人评之为“普鲁斯特和福克纳在非洲的天空下交谈”。只是,《三个折不断的女人》里头虽然跃动着殖民主义和性别歧视的酸楚,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痕文学,除了控诉殖民主义和性别歧视之外,它还有更多要说。
单从书名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明显有着女性主义内涵的小说,书中包含三个联系薄弱却安排巧妙的故事,各自讲述三个塞内加尔裔女性的悲惨故事。在小说中,这三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女性,生命都游移在塞内加尔和法国之间,其中每个主角的出身都差于上一个,从贫穷,到贫穷且没有工作权,再到贫穷、没有工作权、且没有知识。而她们最终的命运也果不其然地一个惨过一个,从无从摆脱父权宰制而备受心灵创伤,到无从摆脱夫权宰制而困于家庭监牢,再到无从摆脱男权宰制而在社会中走投无路。
乍看之下,《三个折不断的女人》并没有脱离传统女性主义作品的套路,亦即借由女性主角们的悲惨命运的呈现,映衬出男权社会所加诸于女性的不公与迫害。然而实则,作者反复利用对位的写作手法解构传统女性主义,瓦解男性/女性、强者/弱者相互对立的二元概念。
譬如,书中第二个故事的主角其实并非芳达,而是那个因为失意与落拓而对妻子施以种种言语暴力的丈夫。这第二个、以男性视角为出发点的故事篇幅极长,大约相当于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加起来的长度。如果说我们在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里看到女性/受压迫者的悲叹,在这个男性的内心凝视中,我们却未看到唱和前一旋律、属于压迫者所特有的冷酷与自得,看到的反而是一个同样受制于性别刻板印象、被生活现实所挫败、自我被逼到墙角的受迫害者,唱诵着一个虽不相同但又和谐不冲突的对位声部。
在真实的世界里,人从来是由许多特征组成的复杂主体,同时负有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都同时具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身份。一个站在财富阶级高点、被视为压迫者的富人,可能同时是一个种族主义的受压迫者;一个智力聪明/愚笨体系里的受压迫者,可能同时是体力强壮/脆弱体系里的压迫者。要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中彻底解脱出来,要让大多数人的生命得以平和与幸福,便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二元对立的区分概念,让人们可以自在地以原本的面貌存在,无需碍于人为的价值判断而压抑自我。
根源上说,压抑自我的过程正是被压迫感的产生过程,也因此在小说中,第三个故事里的主角嘉蒂虽然贫穷、没有知识,出身最为悲惨、境遇最为可叹,但也正因为未受教化的扭曲,未受二元对立观念的挟持,作者相信嘉蒂可以拥有一个最强大的自我:尽管曾经迷失在传统婚姻所树立的女性刻板形象中,但她在生命的最初便清楚知道自己是个独一无二的人,他人所施加于身的种种行径与作为,只关乎他人,自己始终可以选择承受与否。纵使是所谓的“不得不承受”,也是一时的,也是一种选择,不会改变自己身为“独一无二的人”这一本质。
很长时间以来,女性主义都被视为一个很敏感、很复杂的议题,各种激进的主张一再挑动保守人士的神经。其实,但凡被冠上“主义”二字的,无不是要挑战既有观念、颠覆现有体制的,因此女性主义所遭遇的各种现实困境实属正常。
总的来说,多数人还是同意女性主义在理论上历经三波的发展,第一波主张的是男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由于诸如教育、政治制度等后天因素,使得男性与女性得到不同的对待。 第二波女性主义的理论则主张男女在本质上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例如男性的体能较佳、性格较为理性,女性的柔韧度较好、性格较为感性。但不同不等于有优劣、好坏之别。第三波女性主义理论主张的则是,“本质”是人们透过二元对立法则逐步形成的现时状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种属性里的差异本初是连续性的,而男女此一区别人的方式,其实是借由二分法抹杀差异之间的连续性,进而产生层级化,以及排斥、宰制与敌对关系。
第三波女性主义理论由于抱持的是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因此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可以明显看出来,玛丽?恩迪亚耶在《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中所阐述的,即是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不公与压迫,其真正的来源是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唯有扬弃男性与女性的简单二分法,既不以性别的角度看待自身的遭遇,也不以性别的角度来诠释他人的行为,每个人都回到“人”这个原点,在做回自己的同时,也允许别人做他自己,才能根除性别上、乃至其他类别划分上的不公与压迫。
关于男性与女性是否本质不同的争议始终持续,但无论如何,在成为男性或女性之前,每个人都有权也应当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点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认同的。
单从书名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明显有着女性主义内涵的小说,书中包含三个联系薄弱却安排巧妙的故事,各自讲述三个塞内加尔裔女性的悲惨故事。在小说中,这三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女性,生命都游移在塞内加尔和法国之间,其中每个主角的出身都差于上一个,从贫穷,到贫穷且没有工作权,再到贫穷、没有工作权、且没有知识。而她们最终的命运也果不其然地一个惨过一个,从无从摆脱父权宰制而备受心灵创伤,到无从摆脱夫权宰制而困于家庭监牢,再到无从摆脱男权宰制而在社会中走投无路。
乍看之下,《三个折不断的女人》并没有脱离传统女性主义作品的套路,亦即借由女性主角们的悲惨命运的呈现,映衬出男权社会所加诸于女性的不公与迫害。然而实则,作者反复利用对位的写作手法解构传统女性主义,瓦解男性/女性、强者/弱者相互对立的二元概念。
譬如,书中第二个故事的主角其实并非芳达,而是那个因为失意与落拓而对妻子施以种种言语暴力的丈夫。这第二个、以男性视角为出发点的故事篇幅极长,大约相当于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加起来的长度。如果说我们在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里看到女性/受压迫者的悲叹,在这个男性的内心凝视中,我们却未看到唱和前一旋律、属于压迫者所特有的冷酷与自得,看到的反而是一个同样受制于性别刻板印象、被生活现实所挫败、自我被逼到墙角的受迫害者,唱诵着一个虽不相同但又和谐不冲突的对位声部。
在真实的世界里,人从来是由许多特征组成的复杂主体,同时负有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都同时具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身份。一个站在财富阶级高点、被视为压迫者的富人,可能同时是一个种族主义的受压迫者;一个智力聪明/愚笨体系里的受压迫者,可能同时是体力强壮/脆弱体系里的压迫者。要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中彻底解脱出来,要让大多数人的生命得以平和与幸福,便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二元对立的区分概念,让人们可以自在地以原本的面貌存在,无需碍于人为的价值判断而压抑自我。
根源上说,压抑自我的过程正是被压迫感的产生过程,也因此在小说中,第三个故事里的主角嘉蒂虽然贫穷、没有知识,出身最为悲惨、境遇最为可叹,但也正因为未受教化的扭曲,未受二元对立观念的挟持,作者相信嘉蒂可以拥有一个最强大的自我:尽管曾经迷失在传统婚姻所树立的女性刻板形象中,但她在生命的最初便清楚知道自己是个独一无二的人,他人所施加于身的种种行径与作为,只关乎他人,自己始终可以选择承受与否。纵使是所谓的“不得不承受”,也是一时的,也是一种选择,不会改变自己身为“独一无二的人”这一本质。
很长时间以来,女性主义都被视为一个很敏感、很复杂的议题,各种激进的主张一再挑动保守人士的神经。其实,但凡被冠上“主义”二字的,无不是要挑战既有观念、颠覆现有体制的,因此女性主义所遭遇的各种现实困境实属正常。
总的来说,多数人还是同意女性主义在理论上历经三波的发展,第一波主张的是男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由于诸如教育、政治制度等后天因素,使得男性与女性得到不同的对待。 第二波女性主义的理论则主张男女在本质上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例如男性的体能较佳、性格较为理性,女性的柔韧度较好、性格较为感性。但不同不等于有优劣、好坏之别。第三波女性主义理论主张的则是,“本质”是人们透过二元对立法则逐步形成的现时状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种属性里的差异本初是连续性的,而男女此一区别人的方式,其实是借由二分法抹杀差异之间的连续性,进而产生层级化,以及排斥、宰制与敌对关系。
第三波女性主义理论由于抱持的是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因此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可以明显看出来,玛丽?恩迪亚耶在《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中所阐述的,即是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不公与压迫,其真正的来源是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唯有扬弃男性与女性的简单二分法,既不以性别的角度看待自身的遭遇,也不以性别的角度来诠释他人的行为,每个人都回到“人”这个原点,在做回自己的同时,也允许别人做他自己,才能根除性别上、乃至其他类别划分上的不公与压迫。
关于男性与女性是否本质不同的争议始终持续,但无论如何,在成为男性或女性之前,每个人都有权也应当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点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