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知识基础、家庭环境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关键词:信息技术;策略;创新;教学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的运用,有效地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迎合了当代青少年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而且有助于发展当代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智能特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盲目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产生了不少误区,甚至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用“视频”或“PPT课件”代替分析、讲解,用录音机代替朗读,用屏幕代替黑板;同一学科的教师使用相同的课件,“同课异构”变成了一句空话;学生实验课被媒体录像代替,教师的操作演示也不用动手等现象已屡见不鲜,且愈演愈烈;面对信息技术运用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我们必须认清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老师和学生,而非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额必然趋势,但其主体仍然是课程、是师生,而非机器、技术。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现,技术不能喧宾夺主、成为主体;课堂,不是网吧!教师也非网管员。一节课大量使用PPT等媒介教学,会限制学生思维、缩短他们的有效思维时间,将使学生产生“思维依赖”、冲淡学生的想象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电子课件、电子板书等占领课堂,教学中声、形、色并茂,热闹、新奇、兴趣俱佳,如此一来,学生会看多、想少,真正获得的有效的东西十分有限。计算机不能代替人,教师的板书、学生记笔记的内容与过程不能丢、必须有!这样,学生通过眼、脑、手可更好地认识、思考、理解老师的分析、推理等,并可获得有关的技能及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看、听、思、做的过程,一个都不能少。
教学中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只走技术路线,就会弱化教学的亲和力与学生的分析力,由师生对话、目光接触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构成的教学元素、教学魅力、教学风格等逐渐淡化或不存在了;因缺少娓娓道來、循循善诱、层层剖析或细腻的分析、精湛的表达、激情洋溢的话语等几乎荡然无存,由于课堂缺少热度与激情,学生听课中的怦然心动,接受美的熏染、美的享受等效应不复存在。基础教育改革和高效课堂的核心不在技术、工具层面,不在形式,传播知识、实现文化的传承才是关键;各科的教学都必须有思想、有情感,课堂教学不能缺乏情感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过程,高效课堂应增加教学的情感含量,提高教育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滥用PPT或以过多使用PPT,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无学生,导致教学异化与课堂异化。长此以往,会淡化教学的人文性,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教学中引入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离开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无选择地采用多媒体技术,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出现了PAC、TAC,人辅助计算机、教师辅助计算机,而非所希望的CAP、CAT,计算机辅助人、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师完全低着头,对着计算机,照念计算机屏幕上的字,照屏宣科,一字无误,这是教学吗?!”当下课堂教学中的“机灌”现象令人担忧。信息技术教学不能“拟人化”、程式化,要因人(学生)、因课(教材内容)等而定,因教学需要而定。
二、高效课堂和教学的精彩主要靠教师的教学预设,而非技术手段
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师上课只顾操作机器,不关心学生的反应,不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是目前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出现的一类常见问题。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究,不能喧宾夺主、主次颠倒,卖弄技术、玩弄手段。尤其是过多、过快地使用PPT时,快速切换的图片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转移、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并妨碍情感的体验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还影响学生的学习专注力、理解力,束缚其学生思维。老师、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和主导。上课,不能远离课本;其实,老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元素。课堂教学,要更多地使用、贴近教材。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里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对自身的认同。
从课堂教学过程分析、讲解和板书绝对不能少,教学不是一个“静态过程”,它是“灵动”的,而非“静止”的。高效课堂和教学的精彩主要靠教师的预设,而非教学手段。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说过:“技术能够瞬间把信息传遍全球,但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可忽视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应深刻反思信息技术对教学能起什么作用。多媒体课件虽然华丽好看,但却是一晃而过,学生的印象不深;电子板书、PPT虽然方便,但却少了现场的互动、过程的舒展,影响教与学的实际效果。
课堂教学不能仰仗信息技术,教学不是比拼高科技装备,也非高科技装备的展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应注意:技术不是教学、课堂的装饰,它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不是课堂的主角与核心。课堂教学当以人为本、以技术为用,应让技术为教学服务,让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贡献;教学中“人机关系”不能颠倒,鼠标不能取代粉笔、屏幕不能代替黑板等。教学不可重形式、图外表,更非作“秀”,其内涵比什么都重要、应然。
三、课堂上生成的教学问题只能依靠人来解决。而非计算机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无可厚非,但要恰到好处,教学,不能只有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师的“讲”,不能反之。事先预设的电子讲义、电子教案与课件等,难以随机地处理、解決教学中不可预料的问题或事件。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能生成的教学重点和突发事件会较多,只依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会捉襟见肘、约束自我,甚至会打乱教学程序;学生虽然会被多媒体课件深深地吸引,但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教学,不利于临场发挥与活跃思维,甚至会南辕北辙。课堂教学不能被简化为技术,计算机、电视、电子白板等不可主宰、统领课堂。课堂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当慎用、应适度,不可滥用,课堂教学不能见物、见事而不见人(学生)。教学中广泛、高频率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不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现在,哈佛大学教授教MBA课程,不用风靡、盛行的多媒体课件,而要求学生记笔记;北京大学光华学院的一些培训课程也不使用多媒体课件。大学教学如此,中学课堂教学更当效仿。教育、教学和学习,必须用双手、用头脑,不能依赖机器与技术,应有脑力和体力的双重付出才行。
一节课连续、高频地使用多媒体,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将逐渐游离,这是对课堂秩序是一种隐性破坏。老师长期地用多媒体课件灌输知识、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学生只能是教师备课成果的观赏者,而非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这种被动式学习会妨碍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板书,“边讲、边问、边练”的授课过程与方式,在自然学科的教学里仍不可或缺,它有利于引导、强调、小结与实时调控,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师生合作探究,有助于师生课堂合作、共同参与,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也有益于展示师生的风采。
换言之,课堂教学不能技术至上。教学应当科学、有节制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关键词:信息技术;策略;创新;教学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的运用,有效地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迎合了当代青少年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而且有助于发展当代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智能特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盲目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产生了不少误区,甚至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用“视频”或“PPT课件”代替分析、讲解,用录音机代替朗读,用屏幕代替黑板;同一学科的教师使用相同的课件,“同课异构”变成了一句空话;学生实验课被媒体录像代替,教师的操作演示也不用动手等现象已屡见不鲜,且愈演愈烈;面对信息技术运用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我们必须认清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老师和学生,而非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额必然趋势,但其主体仍然是课程、是师生,而非机器、技术。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现,技术不能喧宾夺主、成为主体;课堂,不是网吧!教师也非网管员。一节课大量使用PPT等媒介教学,会限制学生思维、缩短他们的有效思维时间,将使学生产生“思维依赖”、冲淡学生的想象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电子课件、电子板书等占领课堂,教学中声、形、色并茂,热闹、新奇、兴趣俱佳,如此一来,学生会看多、想少,真正获得的有效的东西十分有限。计算机不能代替人,教师的板书、学生记笔记的内容与过程不能丢、必须有!这样,学生通过眼、脑、手可更好地认识、思考、理解老师的分析、推理等,并可获得有关的技能及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看、听、思、做的过程,一个都不能少。
教学中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只走技术路线,就会弱化教学的亲和力与学生的分析力,由师生对话、目光接触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构成的教学元素、教学魅力、教学风格等逐渐淡化或不存在了;因缺少娓娓道來、循循善诱、层层剖析或细腻的分析、精湛的表达、激情洋溢的话语等几乎荡然无存,由于课堂缺少热度与激情,学生听课中的怦然心动,接受美的熏染、美的享受等效应不复存在。基础教育改革和高效课堂的核心不在技术、工具层面,不在形式,传播知识、实现文化的传承才是关键;各科的教学都必须有思想、有情感,课堂教学不能缺乏情感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过程,高效课堂应增加教学的情感含量,提高教育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滥用PPT或以过多使用PPT,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无学生,导致教学异化与课堂异化。长此以往,会淡化教学的人文性,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教学中引入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离开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无选择地采用多媒体技术,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出现了PAC、TAC,人辅助计算机、教师辅助计算机,而非所希望的CAP、CAT,计算机辅助人、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师完全低着头,对着计算机,照念计算机屏幕上的字,照屏宣科,一字无误,这是教学吗?!”当下课堂教学中的“机灌”现象令人担忧。信息技术教学不能“拟人化”、程式化,要因人(学生)、因课(教材内容)等而定,因教学需要而定。
二、高效课堂和教学的精彩主要靠教师的教学预设,而非技术手段
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师上课只顾操作机器,不关心学生的反应,不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是目前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出现的一类常见问题。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究,不能喧宾夺主、主次颠倒,卖弄技术、玩弄手段。尤其是过多、过快地使用PPT时,快速切换的图片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转移、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并妨碍情感的体验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还影响学生的学习专注力、理解力,束缚其学生思维。老师、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和主导。上课,不能远离课本;其实,老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元素。课堂教学,要更多地使用、贴近教材。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里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对自身的认同。
从课堂教学过程分析、讲解和板书绝对不能少,教学不是一个“静态过程”,它是“灵动”的,而非“静止”的。高效课堂和教学的精彩主要靠教师的预设,而非教学手段。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说过:“技术能够瞬间把信息传遍全球,但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可忽视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应深刻反思信息技术对教学能起什么作用。多媒体课件虽然华丽好看,但却是一晃而过,学生的印象不深;电子板书、PPT虽然方便,但却少了现场的互动、过程的舒展,影响教与学的实际效果。
课堂教学不能仰仗信息技术,教学不是比拼高科技装备,也非高科技装备的展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应注意:技术不是教学、课堂的装饰,它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不是课堂的主角与核心。课堂教学当以人为本、以技术为用,应让技术为教学服务,让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贡献;教学中“人机关系”不能颠倒,鼠标不能取代粉笔、屏幕不能代替黑板等。教学不可重形式、图外表,更非作“秀”,其内涵比什么都重要、应然。
三、课堂上生成的教学问题只能依靠人来解决。而非计算机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无可厚非,但要恰到好处,教学,不能只有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师的“讲”,不能反之。事先预设的电子讲义、电子教案与课件等,难以随机地处理、解決教学中不可预料的问题或事件。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能生成的教学重点和突发事件会较多,只依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会捉襟见肘、约束自我,甚至会打乱教学程序;学生虽然会被多媒体课件深深地吸引,但又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教学,不利于临场发挥与活跃思维,甚至会南辕北辙。课堂教学不能被简化为技术,计算机、电视、电子白板等不可主宰、统领课堂。课堂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当慎用、应适度,不可滥用,课堂教学不能见物、见事而不见人(学生)。教学中广泛、高频率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不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现在,哈佛大学教授教MBA课程,不用风靡、盛行的多媒体课件,而要求学生记笔记;北京大学光华学院的一些培训课程也不使用多媒体课件。大学教学如此,中学课堂教学更当效仿。教育、教学和学习,必须用双手、用头脑,不能依赖机器与技术,应有脑力和体力的双重付出才行。
一节课连续、高频地使用多媒体,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将逐渐游离,这是对课堂秩序是一种隐性破坏。老师长期地用多媒体课件灌输知识、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学生只能是教师备课成果的观赏者,而非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这种被动式学习会妨碍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板书,“边讲、边问、边练”的授课过程与方式,在自然学科的教学里仍不可或缺,它有利于引导、强调、小结与实时调控,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师生合作探究,有助于师生课堂合作、共同参与,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也有益于展示师生的风采。
换言之,课堂教学不能技术至上。教学应当科学、有节制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