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理论框架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取决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看,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规模增大的动力主要在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印度与中国都拥有丰富的待转移的劳动力,中国改革以后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制造业的发展;而印度则主要依赖于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第三产业是服务于第一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的弱化会严重束缚服务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印度的其发展模式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严重制约着印度经济的长期增长。从需求方面看,没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人们就会继续陷于贫困,消费和投资水平的低下阻碍着总需求的提高。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都难以对经济增长产生有效的刺激。产业的扩散效应在国内难以实现,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也不可能得到缓解。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在短期内,印度经济想超越中国经济总量是困难的。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剩余劳动力转移;购买力;扩散效应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113-08
印度与中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在中国改革开放10多年后,印度经济异军突起,软件行业更是继美国以后成为最大的出口国。这一现象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印度和中国哪一个会在竞争中获胜?21世纪究竟是中国的世纪还是印度的世纪?2005年1月22日印度《经济时报》的一篇以《印度世纪晨光初现》为题的文章发表评论认为,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那么究竟印度和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尝试做出一个理论与经验的解释。
一、两国发展概况及其经济结构
印度的经济改革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此以后,印度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GDP的增长率逐年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服务业逐渐占领三大产业的制高点,超越了GDP的半壁江山。
印度经济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4.7%,2006年达到9.7%。2003年印度GDP总量为6 006.4亿美元,人均GDP为540美元,2006年印度的GDP总量为9 063亿美元,人均GDP为820美元。中国在1992—2001年的10年间GDP平均增长率为9.96%,2003年达到10%[1],2006年达到11.1%。2003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4 170亿美元,人均GDP为1 100美元;2006年的GDP总量为26 681亿美元,人均GDP为2 010美元。印度改革以来的10多年的增长速度直逼中国,而且经济规模与人均GDP也迅速上升。
从结构数据看,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断下降,但是中国制造业经过了30年的发展,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总量半数以上,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1.6%上升到2003年的52.3%。而印度同期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大约停留在27%的水平上,到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19.3%。在过去的10多年,中国的GDP累计增长的54%是由制造业贡献的。而印度制造业的贡献率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但是印度的服务业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就,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0.6%上升到2003年的50.8%,按照美国人的统计,到2006年又上升到60.7%;而中国服务业同期的比重仅从31.3%上升到2003年的33.1%,2006年上升到40%。在过去的10多年服务业在中国GDP的累计增长中所做的贡献约为33%;而印度则约为62%,中国仅相当于印度的一半。由此,人们认为,中国和印度走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而印度则成了“世界办公室”。印度走出的是一条服务主导型发展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传统的制造业主导型的发展道路。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印度的服务性行业中,软件业一枝独秀,软件出口业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软件及其相关服务业的重要出口国。而中国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
人们之所以对印度经济的发展刮目相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软件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快速崛起。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软件及其相关服务业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出口也大幅度提升。印度软件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97年的0.72%上升至2004年的3%。2004年,印度软件行业的总产值为122亿美元,而出口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除国内市场销售额为27亿美元以外,其余95亿美元是通过出口获得的。麦肯锡公司预计2008年印度软件行业的总产值将会达到850亿美元。在1997—2000年,每年的出口增长幅度几乎都达到60%左右(Nass.com 2005),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中国的软件行业虽然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远低于印度。从数字上可以观察到这一事实。2007年中国软件行业的总收入达到5 834亿元,同比增长21.5%,外包总额为102.4亿美元,同比增长69%。近年来,中国的软件业虽然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是,软件业产值及其占GDP的比重和出口额都不足以与印度抗衡。印度的软件业无论是市场价值总额还是出口总额都远高于中国的数字。而且,中国的GDP又比印度高出许多,由此可知,中国软件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更低。印度软件巨头印孚瑟斯技术公司(infosys)董事长纳拉亚纳•穆尔蒂目前表示,他认为印度软件业领先中国20年。
此外,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2007—2008年的排名,中国的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4位,印度排在第48位,与以前相比,中国依然排在印度之前。
中国虽然在总体指标上强于印度,但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的主要竞争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庞大的国内外市场;二是宏观经济的高度稳定性。在后一方面印度的排名远远落后于中国。但是,中国在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一是金融市场;二是高等教育与培训;三是制度缺陷。金融市场的完善方面在参与论坛的131个经济体中,中国排名位居118位。而印度排名为37位,远远地将中国甩在身后。印度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健康与初级教育的问题。可以说,这一排名得出的结果与此前的许多年的排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正如人们通常总结的那样:中国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成长的外部环境,劣势依然是微观因素例如要素市场的效率与技术进步等。从劣势方面看,中国与印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该报告认为,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以上各个指标的排名可以告诉我们,中国正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向效率驱动阶段过渡时期。这说明中国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鉴于印度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以来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人们对中国和印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谁将是未来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中印之间的比较也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二、各种不同的论点及其分析
对于中国和印度发展潜力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而且涉及到经济与政治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将争论的焦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结构方面
印度和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在GDP中的比重前已有所阐述。中国是依赖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经济体,2006年中国的服务业仅占GDP的40%以上,制造业的比重则在50%以上。而印度的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的带动,其服务业目前已经占GDP的60%以上,这个数字相当于这个行业发达国家的比重。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Steven Roach(2004)认为,中印两国在经济结构上各有自己的优势及劣势,印度依赖服务业和IT产业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印度绕过了限制它制造业发展的储蓄率低、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外国直接投资少等不利因素,使印度发挥了他的三大优势即高学历劳动力、信息技术和流利的英语表达。Roach认为,很难得出结论:中国与印度的发展模式孰优孰劣,只能说,中国与印度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极重要推动力,可能是未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而且,将会对发达国家带来新挑战,这两个国家会共同把经济全球化推向更广泛、更激烈竞争的层面。但是,Roach在2004年11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印度靠服务业推动的经济增长是“非就业式”的,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人口构成的转变,这种模式可能会降低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剩余劳动力转移;购买力;扩散效应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113-08
印度与中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在中国改革开放10多年后,印度经济异军突起,软件行业更是继美国以后成为最大的出口国。这一现象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印度和中国哪一个会在竞争中获胜?21世纪究竟是中国的世纪还是印度的世纪?2005年1月22日印度《经济时报》的一篇以《印度世纪晨光初现》为题的文章发表评论认为,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那么究竟印度和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尝试做出一个理论与经验的解释。
一、两国发展概况及其经济结构
印度的经济改革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此以后,印度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GDP的增长率逐年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服务业逐渐占领三大产业的制高点,超越了GDP的半壁江山。
印度经济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4.7%,2006年达到9.7%。2003年印度GDP总量为6 006.4亿美元,人均GDP为540美元,2006年印度的GDP总量为9 063亿美元,人均GDP为820美元。中国在1992—2001年的10年间GDP平均增长率为9.96%,2003年达到10%[1],2006年达到11.1%。2003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4 170亿美元,人均GDP为1 100美元;2006年的GDP总量为26 681亿美元,人均GDP为2 010美元。印度改革以来的10多年的增长速度直逼中国,而且经济规模与人均GDP也迅速上升。
从结构数据看,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都在不断下降,但是中国制造业经过了30年的发展,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总量半数以上,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1.6%上升到2003年的52.3%。而印度同期的数据基本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大约停留在27%的水平上,到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19.3%。在过去的10多年,中国的GDP累计增长的54%是由制造业贡献的。而印度制造业的贡献率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但是印度的服务业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就,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0.6%上升到2003年的50.8%,按照美国人的统计,到2006年又上升到60.7%;而中国服务业同期的比重仅从31.3%上升到2003年的33.1%,2006年上升到40%。在过去的10多年服务业在中国GDP的累计增长中所做的贡献约为33%;而印度则约为62%,中国仅相当于印度的一半。由此,人们认为,中国和印度走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而印度则成了“世界办公室”。印度走出的是一条服务主导型发展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传统的制造业主导型的发展道路。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印度的服务性行业中,软件业一枝独秀,软件出口业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软件及其相关服务业的重要出口国。而中国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
人们之所以对印度经济的发展刮目相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软件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快速崛起。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软件及其相关服务业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出口也大幅度提升。印度软件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97年的0.72%上升至2004年的3%。2004年,印度软件行业的总产值为122亿美元,而出口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除国内市场销售额为27亿美元以外,其余95亿美元是通过出口获得的。麦肯锡公司预计2008年印度软件行业的总产值将会达到850亿美元。在1997—2000年,每年的出口增长幅度几乎都达到60%左右(Nass.com 2005),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中国的软件行业虽然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远低于印度。从数字上可以观察到这一事实。2007年中国软件行业的总收入达到5 834亿元,同比增长21.5%,外包总额为102.4亿美元,同比增长69%。近年来,中国的软件业虽然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是,软件业产值及其占GDP的比重和出口额都不足以与印度抗衡。印度的软件业无论是市场价值总额还是出口总额都远高于中国的数字。而且,中国的GDP又比印度高出许多,由此可知,中国软件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更低。印度软件巨头印孚瑟斯技术公司(infosys)董事长纳拉亚纳•穆尔蒂目前表示,他认为印度软件业领先中国20年。
此外,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2007—2008年的排名,中国的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4位,印度排在第48位,与以前相比,中国依然排在印度之前。
中国虽然在总体指标上强于印度,但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的主要竞争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庞大的国内外市场;二是宏观经济的高度稳定性。在后一方面印度的排名远远落后于中国。但是,中国在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一是金融市场;二是高等教育与培训;三是制度缺陷。金融市场的完善方面在参与论坛的131个经济体中,中国排名位居118位。而印度排名为37位,远远地将中国甩在身后。印度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健康与初级教育的问题。可以说,这一排名得出的结果与此前的许多年的排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正如人们通常总结的那样:中国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成长的外部环境,劣势依然是微观因素例如要素市场的效率与技术进步等。从劣势方面看,中国与印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该报告认为,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以上各个指标的排名可以告诉我们,中国正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向效率驱动阶段过渡时期。这说明中国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鉴于印度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以来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人们对中国和印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谁将是未来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中印之间的比较也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二、各种不同的论点及其分析
对于中国和印度发展潜力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而且涉及到经济与政治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将争论的焦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结构方面
印度和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在GDP中的比重前已有所阐述。中国是依赖于制造业发展起来的经济体,2006年中国的服务业仅占GDP的40%以上,制造业的比重则在50%以上。而印度的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的带动,其服务业目前已经占GDP的60%以上,这个数字相当于这个行业发达国家的比重。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Steven Roach(2004)认为,中印两国在经济结构上各有自己的优势及劣势,印度依赖服务业和IT产业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印度绕过了限制它制造业发展的储蓄率低、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外国直接投资少等不利因素,使印度发挥了他的三大优势即高学历劳动力、信息技术和流利的英语表达。Roach认为,很难得出结论:中国与印度的发展模式孰优孰劣,只能说,中国与印度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极重要推动力,可能是未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而且,将会对发达国家带来新挑战,这两个国家会共同把经济全球化推向更广泛、更激烈竞争的层面。但是,Roach在2004年11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印度靠服务业推动的经济增长是“非就业式”的,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人口构成的转变,这种模式可能会降低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