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队住房资金管理,是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住房资金管理,对于提高部队资金使用效益,激励广大官兵安心服役,促进部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住房补贴计算参考基数欠合理
首先,以经济适用住房价作为参考基数欠合理。住房补贴系数40.94%是参照1999年全国平均经济适用住房价2300元/m2制定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军队人员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非常困难,大多数复转和军队在职人员是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获取自有住房的。其次,以基本工资作为指标因素欠合理,1985年以来,随着历次军人工资改革,军人工资中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以基本工资这一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货币收入作为住房补贴的计发基数出现了偏低的问题。以一名2007年转业的22年副团职干部为例,按规定的计算方法所能拿到的住房补贴在11万元左右。而根据我国城市目前的房价标准,以三类城市中等房价3000元/平方米为标准计算,正团职转业干部若按7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标准购买住房,需要21万元,而退役时发放的住房补贴只占其中的二分之一左右。虽然有部分军人家庭有条件拿出这笔资金,但由于军人家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军人家属就业困难,特别是军属下岗、失业的仍占一定比例,相当一部分军人家庭拿不出这笔资金。
(二)没有建立灵活的调整机制
2000年1月起,军人住房补贴按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存入个人账户,到军人申请购房时将累计金额一次性发放,但这其中并未考虑每年物价浮动因素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指数为3.4%,按这个比例,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每年要下降2.68%左右。而根据目前国家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银行的储蓄利息远远达不到平抑物价上涨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现在账户中的住房补贴在几十年后较大程度的贬值在所难免。当然,军人工资也会随着物价上涨而不断调整,但调整标准既不会超前于物价水平,调整时间也不会是每年一次。所以不对军人工资的自动增资机制进行改革的话,住房补贴乃至军人待遇整体水平势必都将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住房补贴“挂账空转”存在弊端
现行的住房补贴采用“挂账空转”的方式存在弊端:其一,个人住房资金账户如同个人在银行开设的银行账户一样,已计入账户资金属于个人财产,不计利息挂账空转,无形中造成了资金的贬值(1999年12月的10万元到2007年12月按照2.25%的低利息计算就损失了18000元)。其二,导致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引不起各单位领导和财务部门的重视,始终有一种“现在挂账空转、退役时再计算准确就行了”的认识误区。
二、加强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灵活的住房补贴系数
军队应利用国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统计技术,定期统计出当年全国各地房产价指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全国各地的系数标准,中小城市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程度划片测算其计算系数并定期公布。全军各级财务部门按照下发的住房补贴系数。结合各单位人员所享受的住房面积、职级,计算出住房补贴数额,从而达到使军人享受的实际住房补贴与现实房价保持一致或保持某种合理的比例的目标。对于地区住房补贴的设置也要在完善其享受范围的基础上,准确测算特殊地区的实际房价采用同样的计算模式予以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我军住房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今后军队人员购房方式绝大多数是购买商品房,因而制定住房补贴系数时房价标准应以商品房价格为宜。
(二)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住房补贴的结构设计与人的工资待遇密切相关,军人的基本工资是住房补贴的计算基数之一,应当充分考虑缩小和消除军地收入差距,建立科学合理的军人工资定期增长机制,实现军人工资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增长。应当考虑对军人工资机制进行创新,合理确定军人工资总体水平。要完善军人增资机制,使军队干部收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上涨水平而增加,并使工资增长速度略微高于国民收入增幅和物价上涨幅度,保证军人享受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合理的增资机制形成时,以工资为计算基数的住房补贴才能够实现同步增长,军人的购房能力才能够得到切实增强。
(三)逐步实行“实账运转”
所谓逐步实行“实账运转”就是根据国家财力状况逐步取消空挂,做实账户。鉴于住房资金空挂的许多危害和当前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中央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军队应协调中央财政逐步兑现住房补贴空挂的资金并有条件的兑现军人支取住房资金,待资金全部到位后一次性发给个人,在全部发给个人以前应该根据市场利率计提利息,并根据国内年通货膨胀率予以保值,此过程不宜超过两年。住房资金进行“实账运转”,可以充分体现个人对住房资金的所有权,避免了在支取时间上造成的不公平,并能促进个人住房消费,改善军人的住房条件,对于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会有促进作用。
一、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住房补贴计算参考基数欠合理
首先,以经济适用住房价作为参考基数欠合理。住房补贴系数40.94%是参照1999年全国平均经济适用住房价2300元/m2制定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军队人员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非常困难,大多数复转和军队在职人员是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获取自有住房的。其次,以基本工资作为指标因素欠合理,1985年以来,随着历次军人工资改革,军人工资中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以基本工资这一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货币收入作为住房补贴的计发基数出现了偏低的问题。以一名2007年转业的22年副团职干部为例,按规定的计算方法所能拿到的住房补贴在11万元左右。而根据我国城市目前的房价标准,以三类城市中等房价3000元/平方米为标准计算,正团职转业干部若按7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标准购买住房,需要21万元,而退役时发放的住房补贴只占其中的二分之一左右。虽然有部分军人家庭有条件拿出这笔资金,但由于军人家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军人家属就业困难,特别是军属下岗、失业的仍占一定比例,相当一部分军人家庭拿不出这笔资金。
(二)没有建立灵活的调整机制
2000年1月起,军人住房补贴按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存入个人账户,到军人申请购房时将累计金额一次性发放,但这其中并未考虑每年物价浮动因素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指数为3.4%,按这个比例,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每年要下降2.68%左右。而根据目前国家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银行的储蓄利息远远达不到平抑物价上涨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现在账户中的住房补贴在几十年后较大程度的贬值在所难免。当然,军人工资也会随着物价上涨而不断调整,但调整标准既不会超前于物价水平,调整时间也不会是每年一次。所以不对军人工资的自动增资机制进行改革的话,住房补贴乃至军人待遇整体水平势必都将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住房补贴“挂账空转”存在弊端
现行的住房补贴采用“挂账空转”的方式存在弊端:其一,个人住房资金账户如同个人在银行开设的银行账户一样,已计入账户资金属于个人财产,不计利息挂账空转,无形中造成了资金的贬值(1999年12月的10万元到2007年12月按照2.25%的低利息计算就损失了18000元)。其二,导致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引不起各单位领导和财务部门的重视,始终有一种“现在挂账空转、退役时再计算准确就行了”的认识误区。
二、加强军队住房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灵活的住房补贴系数
军队应利用国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统计技术,定期统计出当年全国各地房产价指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全国各地的系数标准,中小城市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程度划片测算其计算系数并定期公布。全军各级财务部门按照下发的住房补贴系数。结合各单位人员所享受的住房面积、职级,计算出住房补贴数额,从而达到使军人享受的实际住房补贴与现实房价保持一致或保持某种合理的比例的目标。对于地区住房补贴的设置也要在完善其享受范围的基础上,准确测算特殊地区的实际房价采用同样的计算模式予以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我军住房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今后军队人员购房方式绝大多数是购买商品房,因而制定住房补贴系数时房价标准应以商品房价格为宜。
(二)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住房补贴的结构设计与人的工资待遇密切相关,军人的基本工资是住房补贴的计算基数之一,应当充分考虑缩小和消除军地收入差距,建立科学合理的军人工资定期增长机制,实现军人工资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增长。应当考虑对军人工资机制进行创新,合理确定军人工资总体水平。要完善军人增资机制,使军队干部收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上涨水平而增加,并使工资增长速度略微高于国民收入增幅和物价上涨幅度,保证军人享受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合理的增资机制形成时,以工资为计算基数的住房补贴才能够实现同步增长,军人的购房能力才能够得到切实增强。
(三)逐步实行“实账运转”
所谓逐步实行“实账运转”就是根据国家财力状况逐步取消空挂,做实账户。鉴于住房资金空挂的许多危害和当前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中央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军队应协调中央财政逐步兑现住房补贴空挂的资金并有条件的兑现军人支取住房资金,待资金全部到位后一次性发给个人,在全部发给个人以前应该根据市场利率计提利息,并根据国内年通货膨胀率予以保值,此过程不宜超过两年。住房资金进行“实账运转”,可以充分体现个人对住房资金的所有权,避免了在支取时间上造成的不公平,并能促进个人住房消费,改善军人的住房条件,对于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会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