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高速发展,十一届六中全会沿用至今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不适用于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中国。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起源、发展、制定依据、转化原因及化解,旨在研究如何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平衡,为十九大以后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方向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昝剑森认为这一矛盾决定了在现当代,发展依然是中国的主题。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正如《毛泽东选集》所言:“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社会矛盾的概念方面,张荣华、赵华等一众学者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社会矛盾在某一历史阶段的集中体现。它是该阶段上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具体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该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该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方面,王立胜,王清涛等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它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具体实际相一致,是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区别的根据。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及其新表述
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以及转化对社会发展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发生了四次巨大的转变。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1952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刚刚从混乱的国家局势中稍稍安顿下来,新成立的政权还面临着封建势力残余、帝国主义列强以及国民党残存势力的威胁,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被视作可以团结的力量。我党的工作重心主要是进一步消灭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遗留下来的殖民余毒,清理、团结国民党残存势力,没收官僚资本主义。所以,这一时期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斗争”。
(二)“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1956年]
在经历了建国之初的动荡不安,初步将三大势力以及隐患清理完成之后,之前被视为可团结、争取对象的资产阶级与作为人民主体的无产阶级又集中爆发出了剧烈的矛盾。无产阶级想要从资产阶级的剥削中得到解放,于是这一时期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转化为“两条道路以及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56年-1981年]
随着国有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公有制体系的逐渐完善,三大改造时期“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并初步得到解决。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初步得到建立,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是相适应的。但同时,也有其不完善的方面,主要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意在重点强调当时我国的生产力还是很落后的这一现状。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初步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社会关系下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所以在党的八大过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要求之间的矛盾”。
(四)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2017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开放的大门,在向国外学习先进科学文化基础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爆炸式增长,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这一阶段,我国围绕主要社会矛盾制定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对内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加强外交建设,深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谊。这一系列举措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建国以后的贫困面貌初步得到了改善。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2017年-]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内部改革进入到攻坚克难阶段以来,国家和政府不断的抓住一个又一个机遇,迎难而上,凭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拥有的巨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要矛盾也在这个重要的節骨眼儿上发生了巨大转变。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实际上可以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运动。所以,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梳理,自然要从这两方面的运动下手。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依据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
马克思曾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随着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慢慢得到满足,需求也就在进一步的发生变化。
1.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据发改委数据显示出的29.39%的恩格尔系数表明,我国已经足以进入富足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钱袋子慢慢鼓起来的过程。至2017年,我国GDP已上升至827122亿人民币,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上升至41045.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7年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6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已达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2.人民的需要向多方面延伸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已经由日常饮食转移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软性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可能更多地向往更好地教育水平,更高的医疗卫生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更人性化的制度以及更可靠地社会保障条件。与此同时,人们对民主和谐、公正法治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也在进一步被唤醒。
(二)“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转变
随着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虽然总体还是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但较之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与转变。从“一带一路”到亚投行,我国正在从国际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向主导者的身份转变。
1.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
(1)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为6284亿人民币,到2017年首次突破80万亿大关。据日本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万亿美元,而中国为5.8786万亿美元,这也是日本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的位置。除此之外,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不容忽视。在西方世界陷入债务和经济危机以来,近五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了30%,超过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之和。
(2)社会创新成果丰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空前凸显。随着制造业发展势头的疲软,我国也在积极谋求向创新型社会转变。近几年,我国在科研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不胜枚举。从蛟龙号深潜到墨子号升空,FAST射电望远镜与天宫一号遥相呼应等等,一切都显示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较之从前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具体体现
发展的不平衡局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1)首先最明显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狭小的东部沿海带、津京冀以及珠海三角洲三个区域贡献了我国绝大多数的GDP。这些区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市人口密度远超出最大负担值。但是中西部的广大区域卻在发展上“心有余而力不足”。(2)其次是行业发展不平衡。在制造业发展潜力逐渐式微的情况下,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国内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8.8%,但服务业总体的增长率却很低,服务行业发展还较为落后,行业规范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建立,服务业种类不甚齐全,导致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制造行业。(3)在不平衡的各个方面,人民感受最深的就是群体发展不平衡。群体发展不平衡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收入分配以及贫富差距。据目前已有的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4、0.473、0.469、0.462、0.465,且不论这一数值早已超过了贫富差距警戒值0.4,国际上的发达国家一般在0.24-0.36之间。
同时,不充分主要还是在目前已有的发展水平上得到体现:(1)创新投入处于较低水平,创新能力较差。目前在我国占主要地位的制造业还是处于一种机械性劳动的状态中。2016年,我国科研经费总额达到了15676.7亿元,虽然总量较大,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只占GDP的2%左右,从投入结构上来看,和发达国家15%-25%更是相去甚远。怎样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迫在眉睫。(2)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在很多公共服务事业方面的选择权较少,例如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基础服务行业。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化解对策
(一)加快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深化改革,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从多方面着手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提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以法律的手段来保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类的产业建设,持续推动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保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产力理论的演进轨迹与创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06):94-102.
【2】郭海军.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J].兵团党校学报,2018(05):59-64.
【3】薛明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矛盾解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1):38-41.
【4】廖昌海.略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意义[J].中国集体经济,2018(31):98-99.
【5】赵常兴,李军慧.试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0):13-16+21.
【6】周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J].文学教育(下),2018(11):164-165.
【7】元美艳,金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破局之断[J].重庆社会科学,2018(09):46-54.
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起源、发展、制定依据、转化原因及化解,旨在研究如何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平衡,为十九大以后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方向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昝剑森认为这一矛盾决定了在现当代,发展依然是中国的主题。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正如《毛泽东选集》所言:“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社会矛盾的概念方面,张荣华、赵华等一众学者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社会矛盾在某一历史阶段的集中体现。它是该阶段上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具体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该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该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方面,王立胜,王清涛等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它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具体实际相一致,是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区别的根据。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及其新表述
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以及转化对社会发展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发生了四次巨大的转变。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1952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刚刚从混乱的国家局势中稍稍安顿下来,新成立的政权还面临着封建势力残余、帝国主义列强以及国民党残存势力的威胁,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被视作可以团结的力量。我党的工作重心主要是进一步消灭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遗留下来的殖民余毒,清理、团结国民党残存势力,没收官僚资本主义。所以,这一时期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斗争”。
(二)“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1956年]
在经历了建国之初的动荡不安,初步将三大势力以及隐患清理完成之后,之前被视为可团结、争取对象的资产阶级与作为人民主体的无产阶级又集中爆发出了剧烈的矛盾。无产阶级想要从资产阶级的剥削中得到解放,于是这一时期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转化为“两条道路以及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56年-1981年]
随着国有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公有制体系的逐渐完善,三大改造时期“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并初步得到解决。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初步得到建立,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是相适应的。但同时,也有其不完善的方面,主要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意在重点强调当时我国的生产力还是很落后的这一现状。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初步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社会关系下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所以在党的八大过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要求之间的矛盾”。
(四)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2017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开放的大门,在向国外学习先进科学文化基础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爆炸式增长,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这一阶段,我国围绕主要社会矛盾制定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对内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加强外交建设,深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谊。这一系列举措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建国以后的贫困面貌初步得到了改善。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2017年-]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内部改革进入到攻坚克难阶段以来,国家和政府不断的抓住一个又一个机遇,迎难而上,凭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拥有的巨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要矛盾也在这个重要的節骨眼儿上发生了巨大转变。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实际上可以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运动。所以,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梳理,自然要从这两方面的运动下手。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依据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
马克思曾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随着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慢慢得到满足,需求也就在进一步的发生变化。
1.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据发改委数据显示出的29.39%的恩格尔系数表明,我国已经足以进入富足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钱袋子慢慢鼓起来的过程。至2017年,我国GDP已上升至827122亿人民币,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上升至41045.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7年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6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已达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2.人民的需要向多方面延伸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已经由日常饮食转移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软性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可能更多地向往更好地教育水平,更高的医疗卫生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更人性化的制度以及更可靠地社会保障条件。与此同时,人们对民主和谐、公正法治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也在进一步被唤醒。
(二)“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转变
随着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虽然总体还是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但较之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与转变。从“一带一路”到亚投行,我国正在从国际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向主导者的身份转变。
1.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
(1)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为6284亿人民币,到2017年首次突破80万亿大关。据日本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万亿美元,而中国为5.8786万亿美元,这也是日本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的位置。除此之外,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不容忽视。在西方世界陷入债务和经济危机以来,近五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了30%,超过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之和。
(2)社会创新成果丰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空前凸显。随着制造业发展势头的疲软,我国也在积极谋求向创新型社会转变。近几年,我国在科研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不胜枚举。从蛟龙号深潜到墨子号升空,FAST射电望远镜与天宫一号遥相呼应等等,一切都显示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较之从前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具体体现
发展的不平衡局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1)首先最明显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狭小的东部沿海带、津京冀以及珠海三角洲三个区域贡献了我国绝大多数的GDP。这些区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市人口密度远超出最大负担值。但是中西部的广大区域卻在发展上“心有余而力不足”。(2)其次是行业发展不平衡。在制造业发展潜力逐渐式微的情况下,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国内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8.8%,但服务业总体的增长率却很低,服务行业发展还较为落后,行业规范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建立,服务业种类不甚齐全,导致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制造行业。(3)在不平衡的各个方面,人民感受最深的就是群体发展不平衡。群体发展不平衡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收入分配以及贫富差距。据目前已有的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4、0.473、0.469、0.462、0.465,且不论这一数值早已超过了贫富差距警戒值0.4,国际上的发达国家一般在0.24-0.36之间。
同时,不充分主要还是在目前已有的发展水平上得到体现:(1)创新投入处于较低水平,创新能力较差。目前在我国占主要地位的制造业还是处于一种机械性劳动的状态中。2016年,我国科研经费总额达到了15676.7亿元,虽然总量较大,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只占GDP的2%左右,从投入结构上来看,和发达国家15%-25%更是相去甚远。怎样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迫在眉睫。(2)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在很多公共服务事业方面的选择权较少,例如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基础服务行业。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化解对策
(一)加快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深化改革,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从多方面着手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提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以法律的手段来保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类的产业建设,持续推动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保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产力理论的演进轨迹与创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06):94-102.
【2】郭海军.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J].兵团党校学报,2018(05):59-64.
【3】薛明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矛盾解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1):38-41.
【4】廖昌海.略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意义[J].中国集体经济,2018(31):98-99.
【5】赵常兴,李军慧.试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0):13-16+21.
【6】周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J].文学教育(下),2018(11):164-165.
【7】元美艳,金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破局之断[J].重庆社会科学,2018(09):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