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反恐防暴意识淡薄、反恐防暴知识匮乏、对反恐防暴认知不到位,而高校对反恐防暴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反恐防暴教育工作者,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应通过实施“一把手”负责制、打造专业化的反恐防暴师资队伍、落实反恐防暴教育的学分制教学、拓展反恐防暴教育的方式、完善平安校园建设等措施,增强大学生的反恐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反恐防暴能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 反恐 防暴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023-03
近年来,我国反恐防暴形势呈现严峻性与复杂性趋势。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止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明确了恐怖主义概念:“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高校是人员密集、防范能力较弱的青年学子的聚集场所,大学生思想单纯且活跃,对不同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极易受到各种恐怖主义组织利用,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想、行为渗透,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其自身具有民族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更容易成为恐怖分子的攻击对象。而当前民族地区高校仍是注重校园安保问题,在反恐防暴的预防、应急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通过借鉴相关反恐防暴研究内容为基础,依据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的實际情况,自编《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反恐防暴教育状况、大学生的反恐防暴意识现状、大学生反恐防暴的认知及反恐防暴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本次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现状的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现场问卷抽样调查及访问等形式。调查对象为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12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涵盖理工类、文科类、工科类,共发出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4.1%。其中,重点大学占14%,本专科院校占68.7%,高职院校占17.2%; 大一学生占19.5%,大二学生占22.4%,大三学生占21.4%,大四学生占18.8%,研究生占17.9%;汉族占60.9%,壮族占30%,其他少数民族占9.1%。
调查显示:49.8%的高校开设反恐防暴专门课程,91.9%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增强反恐防暴意识,但28.5%的大学生认为恐怖袭击不可能发生,不需要为反恐防暴做准备。大学生因其自身的特点极易成为恐怖袭击对象,而以上民族地区高校的防恐防暴教育的调研数据表明,高校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反恐防暴教育。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根据对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尤其是新疆遭受多起恐怖袭击事件。云南昆明的“3.1”暴力恐怖事件重重地敲响了警钟,民族地区更要建立起反恐防暴的强力意识,让恐怖主义无处藏匿。但调查发现,23.2%的大学生对云南火车站的暴力恐怖事件只是“比较惊讶,并没有重视”,5.9%的大学生认为“不在我这里,与我没关系”。大学生对恐怖事件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当问及需要增强反恐意识时,91.9%的大学生认为需要,但8.1%的大学生认为,“不需要,这不是我们做的事情,到时会有警察到场,他们会及时处理及善后。”可见,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反恐防暴危机意识淡薄,急需要加强教育。
(二)大学生对恐怖主义的认知不到位。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学习及生活的工具,恐怖主义的活动、特点、发展态势等随处可查,作为好奇心强烈的大学生对该群体应该有准确的认识与定位,但调查显示:79.9%的大学生认为“恐怖袭击不可能发生在民族地区的高校”,69.1%的大学生认为“着装及携带物与身份、季节不相符是判别恐怖嫌疑人的常见方法”,有86.6%的大学生认为“爆炸是常规的恐怖袭击手段”,而13.1%的大学生认为“流行感冒、蚊虫叮咬可能发生了生物恐怖袭击”。当遇到核与辐射恐怖袭击时,24.6%的大学生认为“躲在家里不出门最安全。”当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时,只有74%的大学生认为“窒息”是使人致命的最主要原因,18.4%的大学生认为“被人踩踏”是致命的主要原因,7.6%的大学生认为“烧伤”是致命的主要原因。可见,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反恐防暴意识培养及反恐知识掌握的紧迫性。
(三)高校反恐防暴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调查显示:48.3%的高校开设有反恐防暴的安全教育课程,49.8%开设安全教育课但未设有专门的反恐防暴教育课程。大学生了解反恐教育的途径:91.3%是网络,78.1%是电视,44.9%是报纸和杂志,只有16.3%是通过专家和教授教育。调查中发现,只有55.7%的大学生受过1次反恐防暴演练,备注是“在军训的过程中”,44.3%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反恐防暴演练。可见,民族地区高校对反恐防暴教育的重视亟待加强。
(四)大学生反恐防暴知识匮乏,应急能力较低。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及教师过多地注重他们的学习能力、各项技能及身体素质,而忽略了其受挫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在危机时刻如何紧急避险、如何自救互救的问题。当遇到暴力恐怖事件时,79.7%的大学生认为“尽可能保留和隐藏通信工具,适时向警方求救”,但19.9%的大学生会“大声尖叫,然后逃跑”;在爆炸或纵火恐怖袭击中,面对大面积烧伤的严重病人时,仅11.2%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建立输液途径”,而面对因电器引起的火灾,仅有78.3%的大学生认为:“在许可的情况下,将有开关的电源关掉”。在烟雾中安全逃生时,87.5%的大学生选择“使用衣服或毛巾盖住鼻和口,紧贴地面,弯腰或匍匐前进”,8.2%的大学生选择“跑步离开”,4.8%的大学生选择“大声呼救,原地待援”。当在大型体育馆遇到爆炸时,仅有81.6%的大学生会在撤离前注意观察安全疏散指示和标志。在恐怖暴乱事件中,如遇到刀伤处理时的重要原则,只有51.7%的大学生会“暂不取出刺入体内的刀具”。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应急能力较低,急需要民族地区的高校予以教育与引导。 (五)缺乏专业的反恐防暴教育工作者。专业的反恐防暴教育队伍是增强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提高其应急能力的重要前提。但调查中发现,只有20.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反恐防暴教育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可见,民族地区高校缺少专业化的反恐防暴教育工作者,很多安全教育工作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及保卫处的工作者来完成,他们缺乏专业的反恐防暴训练技能,缺乏专业化指导能力,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淡薄及反恐能力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反恐防暴教育的措施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高校已成立了反恐防暴工作小组,制定了反恐防暴的防御措施和应急预案,对高校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防止恐怖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调查表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缺乏反恐防暴常识,急需各高校高度重视反恐防暴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反恐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反恐防暴能力。
(一)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反恐防暴工作作为高校最为基础的安全工作,高校领导应将其看成一项民生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反恐防暴教育工作小组应该形成由校领导牵头、保卫处和武装部具体负责、二级学院领导及部门领导的“一把手”负责的工作机制,并由专业的反恐防暴教师队伍和专职辅导员具体落实教育工作。校领导统筹全局,保卫处和武装部负责撰写反恐防暴教育整体方案和应急预案,并负责对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开展培训和实战训练,二级学院及部门的“一把手”负责本学院及本部门的反恐防暴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落实及整改,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负责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高校学生。每个学期按照既定的任务开展考核工作,按照“一把手”工作机制进行追究责任,督促各学院各部门将反恐防暴工作落到实处。
(二)打造专业化的反恐防暴师资队伍,增强反恐防暴教育的实效性。从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的现状看,师资力量也是反恐防暴工作的薄弱环节,保卫处工作人员与专制辅导员往往承担安全教育课的授课工作,没有形成稳定且专业的反恐防暴师资队伍。专业反恐防暴教育的师资队伍除了反恐专业毕业的专业教师外,其余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必须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反恐防暴讲座或报告,定期参加演练,并取得合格证之后,方可进入反恐防暴课堂开展教学工作。为了打造一批专业的师资队伍,反恐防暴教育师资团队必须将完成培训和演练课时及所取得的成效作为考核标准,并纳入绩效之中,以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此外,为不断提高反恐防暴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保卫处应负责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作报告,并投入一定的经费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
(三)落实反恐防暴教育的学分制教学,增强实效性。反恐防暴学分制教学不仅可以增强领导对反恐防暴工作的重视,而且充足的课时量是保障成效的重要条件,民族地区高校应将反恐防暴教育设立为独立的必修课,每学期至少开展4个课时的知识讲座及开展1次演练(根据学年设置内容,教学和演练内容8个学期不得重复),并将考核成绩记录在学生的总成绩之中,学生大学四年未上完32个课时,未完成8次演练,不得获得相应学分,不得毕业。一手抓知识,一手抓演练,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及时转化成为一种反恐防暴能力,增强大学生的防范与应急能力。
(四)拓展反恐防暴教育的方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教育。反恐防暴教育除讲授与演练外,首先,应凭借当前“90后”大学生“低头族”的碎片化生活特点,开展线上教育,将恐怖主义的动态信息、特点及预防措施等视频、宣传资料放入网络之中,让大学生随时随地受教育。其次,在线下开展经典视频播放、征文比赛、辩论赛、原创视频赛及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反恐防暴教育活动。最后,在校园内发放《反恐防暴手册》及借助校园大屏幕、横幅、展板及水牌等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将隐形教育与显现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渗透式的反恐防暴教育活动,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反恐防暴意识。
(下转第75页)
(上接第24页)
(五)完善平安校园建设,形成反恐防暴的良好氛围。平安校园是高校发展与进步的基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更是反恐防暴的内在要求。“把平安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从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抓维稳就是抓发展,抓平安就是抓质量的管理理念。”在社会问题日益校园化的今天,高校维稳工作、反恐防暴工作日益重要,高校应不断完善平安校园的建设。第一,继续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防止宗教、邪教及恐怖分子对大学生进行渗透,时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高校要与公安部门达成共建单位,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管理工作,给师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防止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破坏环高校秩序及造成高校混乱。对爆炸、纵火、网络恐怖及生物恐怖等事件要迅速协调公安部门介入,及时侦破,严惩犯罪分子。第三,反恐防暴教育常态化,将教育渗透到校园建设的每个角落,深入师生之心。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管理者应积极探索反恐防暴策略,防患于未然,确保校园和谐稳定,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鼎.大学生反恐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以四川省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J].西昌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2]黄德珍.新形势下创建平安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研究”(20161A012)
【作者简介】张慧荣,广西师范学院国土资源与测绘学院分团委书记,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 反恐 防暴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023-03
近年来,我国反恐防暴形势呈现严峻性与复杂性趋势。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止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明确了恐怖主义概念:“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高校是人员密集、防范能力较弱的青年学子的聚集场所,大学生思想单纯且活跃,对不同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极易受到各种恐怖主义组织利用,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想、行为渗透,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其自身具有民族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更容易成为恐怖分子的攻击对象。而当前民族地区高校仍是注重校园安保问题,在反恐防暴的预防、应急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通过借鉴相关反恐防暴研究内容为基础,依据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的實际情况,自编《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反恐防暴教育状况、大学生的反恐防暴意识现状、大学生反恐防暴的认知及反恐防暴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本次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现状的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现场问卷抽样调查及访问等形式。调查对象为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12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涵盖理工类、文科类、工科类,共发出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4.1%。其中,重点大学占14%,本专科院校占68.7%,高职院校占17.2%; 大一学生占19.5%,大二学生占22.4%,大三学生占21.4%,大四学生占18.8%,研究生占17.9%;汉族占60.9%,壮族占30%,其他少数民族占9.1%。
调查显示:49.8%的高校开设反恐防暴专门课程,91.9%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增强反恐防暴意识,但28.5%的大学生认为恐怖袭击不可能发生,不需要为反恐防暴做准备。大学生因其自身的特点极易成为恐怖袭击对象,而以上民族地区高校的防恐防暴教育的调研数据表明,高校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反恐防暴教育。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根据对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尤其是新疆遭受多起恐怖袭击事件。云南昆明的“3.1”暴力恐怖事件重重地敲响了警钟,民族地区更要建立起反恐防暴的强力意识,让恐怖主义无处藏匿。但调查发现,23.2%的大学生对云南火车站的暴力恐怖事件只是“比较惊讶,并没有重视”,5.9%的大学生认为“不在我这里,与我没关系”。大学生对恐怖事件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当问及需要增强反恐意识时,91.9%的大学生认为需要,但8.1%的大学生认为,“不需要,这不是我们做的事情,到时会有警察到场,他们会及时处理及善后。”可见,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反恐防暴危机意识淡薄,急需要加强教育。
(二)大学生对恐怖主义的认知不到位。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学习及生活的工具,恐怖主义的活动、特点、发展态势等随处可查,作为好奇心强烈的大学生对该群体应该有准确的认识与定位,但调查显示:79.9%的大学生认为“恐怖袭击不可能发生在民族地区的高校”,69.1%的大学生认为“着装及携带物与身份、季节不相符是判别恐怖嫌疑人的常见方法”,有86.6%的大学生认为“爆炸是常规的恐怖袭击手段”,而13.1%的大学生认为“流行感冒、蚊虫叮咬可能发生了生物恐怖袭击”。当遇到核与辐射恐怖袭击时,24.6%的大学生认为“躲在家里不出门最安全。”当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时,只有74%的大学生认为“窒息”是使人致命的最主要原因,18.4%的大学生认为“被人踩踏”是致命的主要原因,7.6%的大学生认为“烧伤”是致命的主要原因。可见,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反恐防暴意识培养及反恐知识掌握的紧迫性。
(三)高校反恐防暴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调查显示:48.3%的高校开设有反恐防暴的安全教育课程,49.8%开设安全教育课但未设有专门的反恐防暴教育课程。大学生了解反恐教育的途径:91.3%是网络,78.1%是电视,44.9%是报纸和杂志,只有16.3%是通过专家和教授教育。调查中发现,只有55.7%的大学生受过1次反恐防暴演练,备注是“在军训的过程中”,44.3%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反恐防暴演练。可见,民族地区高校对反恐防暴教育的重视亟待加强。
(四)大学生反恐防暴知识匮乏,应急能力较低。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及教师过多地注重他们的学习能力、各项技能及身体素质,而忽略了其受挫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在危机时刻如何紧急避险、如何自救互救的问题。当遇到暴力恐怖事件时,79.7%的大学生认为“尽可能保留和隐藏通信工具,适时向警方求救”,但19.9%的大学生会“大声尖叫,然后逃跑”;在爆炸或纵火恐怖袭击中,面对大面积烧伤的严重病人时,仅11.2%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建立输液途径”,而面对因电器引起的火灾,仅有78.3%的大学生认为:“在许可的情况下,将有开关的电源关掉”。在烟雾中安全逃生时,87.5%的大学生选择“使用衣服或毛巾盖住鼻和口,紧贴地面,弯腰或匍匐前进”,8.2%的大学生选择“跑步离开”,4.8%的大学生选择“大声呼救,原地待援”。当在大型体育馆遇到爆炸时,仅有81.6%的大学生会在撤离前注意观察安全疏散指示和标志。在恐怖暴乱事件中,如遇到刀伤处理时的重要原则,只有51.7%的大学生会“暂不取出刺入体内的刀具”。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应急能力较低,急需要民族地区的高校予以教育与引导。 (五)缺乏专业的反恐防暴教育工作者。专业的反恐防暴教育队伍是增强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提高其应急能力的重要前提。但调查中发现,只有20.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反恐防暴教育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可见,民族地区高校缺少专业化的反恐防暴教育工作者,很多安全教育工作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及保卫处的工作者来完成,他们缺乏专业的反恐防暴训练技能,缺乏专业化指导能力,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反恐防暴意识淡薄及反恐能力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反恐防暴教育的措施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高校已成立了反恐防暴工作小组,制定了反恐防暴的防御措施和应急预案,对高校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防止恐怖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调查表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缺乏反恐防暴常识,急需各高校高度重视反恐防暴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反恐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反恐防暴能力。
(一)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反恐防暴工作作为高校最为基础的安全工作,高校领导应将其看成一项民生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反恐防暴教育工作小组应该形成由校领导牵头、保卫处和武装部具体负责、二级学院领导及部门领导的“一把手”负责的工作机制,并由专业的反恐防暴教师队伍和专职辅导员具体落实教育工作。校领导统筹全局,保卫处和武装部负责撰写反恐防暴教育整体方案和应急预案,并负责对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开展培训和实战训练,二级学院及部门的“一把手”负责本学院及本部门的反恐防暴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落实及整改,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负责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高校学生。每个学期按照既定的任务开展考核工作,按照“一把手”工作机制进行追究责任,督促各学院各部门将反恐防暴工作落到实处。
(二)打造专业化的反恐防暴师资队伍,增强反恐防暴教育的实效性。从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的现状看,师资力量也是反恐防暴工作的薄弱环节,保卫处工作人员与专制辅导员往往承担安全教育课的授课工作,没有形成稳定且专业的反恐防暴师资队伍。专业反恐防暴教育的师资队伍除了反恐专业毕业的专业教师外,其余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必须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反恐防暴讲座或报告,定期参加演练,并取得合格证之后,方可进入反恐防暴课堂开展教学工作。为了打造一批专业的师资队伍,反恐防暴教育师资团队必须将完成培训和演练课时及所取得的成效作为考核标准,并纳入绩效之中,以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此外,为不断提高反恐防暴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保卫处应负责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作报告,并投入一定的经费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
(三)落实反恐防暴教育的学分制教学,增强实效性。反恐防暴学分制教学不仅可以增强领导对反恐防暴工作的重视,而且充足的课时量是保障成效的重要条件,民族地区高校应将反恐防暴教育设立为独立的必修课,每学期至少开展4个课时的知识讲座及开展1次演练(根据学年设置内容,教学和演练内容8个学期不得重复),并将考核成绩记录在学生的总成绩之中,学生大学四年未上完32个课时,未完成8次演练,不得获得相应学分,不得毕业。一手抓知识,一手抓演练,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及时转化成为一种反恐防暴能力,增强大学生的防范与应急能力。
(四)拓展反恐防暴教育的方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教育。反恐防暴教育除讲授与演练外,首先,应凭借当前“90后”大学生“低头族”的碎片化生活特点,开展线上教育,将恐怖主义的动态信息、特点及预防措施等视频、宣传资料放入网络之中,让大学生随时随地受教育。其次,在线下开展经典视频播放、征文比赛、辩论赛、原创视频赛及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反恐防暴教育活动。最后,在校园内发放《反恐防暴手册》及借助校园大屏幕、横幅、展板及水牌等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将隐形教育与显现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渗透式的反恐防暴教育活动,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反恐防暴意识。
(下转第75页)
(上接第24页)
(五)完善平安校园建设,形成反恐防暴的良好氛围。平安校园是高校发展与进步的基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更是反恐防暴的内在要求。“把平安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从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抓维稳就是抓发展,抓平安就是抓质量的管理理念。”在社会问题日益校园化的今天,高校维稳工作、反恐防暴工作日益重要,高校应不断完善平安校园的建设。第一,继续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防止宗教、邪教及恐怖分子对大学生进行渗透,时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高校要与公安部门达成共建单位,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管理工作,给师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防止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破坏环高校秩序及造成高校混乱。对爆炸、纵火、网络恐怖及生物恐怖等事件要迅速协调公安部门介入,及时侦破,严惩犯罪分子。第三,反恐防暴教育常态化,将教育渗透到校园建设的每个角落,深入师生之心。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管理者应积极探索反恐防暴策略,防患于未然,确保校园和谐稳定,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鼎.大学生反恐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以四川省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J].西昌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2]黄德珍.新形势下创建平安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民族地区高校反恐防暴教育研究”(20161A012)
【作者简介】张慧荣,广西师范学院国土资源与测绘学院分团委书记,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